APP下载

腹部间质瘤的MSCT影像诊断

2018-01-22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9期
关键词:脏器腹膜免疫组化

宫 敬

(吉林省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中国医科大学四平医院),吉林 四平 136000)

间质瘤(GIST)是一种起源于具有多分化潜能的中胚层间质干细胞肿瘤,根据其发生部位不同,腹部间质瘤(EGIST)分为胃肠道间质瘤和胃肠道外间质瘤。1983年MAzur等首次提出了胃肠道间质瘤概念,GIST原发于胃肠道壁,胃肠道外间质瘤是指发生于人体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非定型化间质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其发生率较低,二者有相同的抗原表象和免疫组化及病理表现,但影像学表现并不完全相同[1]。本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腹膜后间质瘤患者的MSCT、临床及病理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术前诊断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8例患者中男5例,女3例,年龄31~70岁,平均55岁。

1.2 方法:检查仪器采用美国西门子64层CT扫描仪。8例均先行平扫后再行增强扫描,对比剂为碘海醇,剂量100 mL,注射流率2~3 mL/s,注射开始后25~30 s行动脉期扫描,60~80 s行静脉期扫描。采用轴面连续扫描,层厚5 mm,层间距5 mm,重建层厚1 mm,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平面。采用多平面重组进行图像后处理,显示肿瘤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

1.3 手术及病理:8例均行外科手术治疗,病变组织送本院病理科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肿瘤标本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制片、HE染色、免疫组化抗体CD117、CD34及常规SP免疫组化染色。

2 结 果

8例患者均表现为腹腔软组织肿块,其中上中腹部7例,下腹部3例,全腹2例。肿瘤呈类圆形7例,分叶状5例。肿块最大直径3~21 cm,平均11 cm,其中<5 cm者3例,5~10 cm者4例,>10 cm者5例。CT平扫表现为密度均匀肿块2例,肿块最大直径均<5 cm,其中1例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1例呈分隔状强化。平扫表现为密度不均匀肿块10例,9例肿块最大直径>5 cm,1例<5 cm,肿块内均见囊状或不规则形坏死、液化区及存在于囊与囊之间的等密度肿瘤实体组织,其中2例肿块内见斑点状或不规则结节状钙化,2例见肿块内出血。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呈中等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更明显,坏死囊变区无强化,表现为条状、分隔状强化,即肿瘤实体强化呈条状由肿块周边向中心延伸或纵横交错形如轨道。

3 讨 论

3.1 腹部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腹部间质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好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无明显性别差异。因其肿瘤发生位置深,周围组织间隙较大,临床症状出现较晚,患者就诊时肿瘤体积已较大,最大直径往往超过5 cm。常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腹部隐痛或钝痛及邻近器官出现压迫症状。由于肿瘤常有坏死,部分患者会有发热症状。少数患者伴有体质量下降、乏力、腹水及贫血等表现。EGIST作为GIST的一种特殊类型,EGIST与GIST有着相同的组织学形态及肿瘤表达,电镜检查EGIST同时具有神经源性和肌源性结构特征,肿瘤细胞表达CD117(C-kit蛋白)和CD34(原始造血组织分化抗原)为其定义性特征[2]。

3.2 腹膜后间质瘤MSCT表现分析:腹部间质瘤由于发病位置较深,早期可缺乏临床表现而不易被发现,当患者就诊时肿瘤已生长较大,因此腹部间质瘤的基本CT表现为腹腔内软组织肿块,肿块直径往往超过5 cm,形态以团块形多见,边缘可光滑或欠光滑。由于肿瘤较大,常压迫周围结构和器官使之变形、移位,甚至沿腹膜后间隙浸润生长与周围结构粘连而分界不清,肿瘤也可包埋腹主动脉或下腔静脉等腹部血管。腹腔间质瘤生长速度较快,血供不均匀,因此肿瘤坏死、囊变常见,本组可8例患者。均有坏死囊变,常散在分布,期间间隔存活肿瘤组织,CT平扫表现为肿块密度不均匀,内见囊状或不规则形坏死囊变区及存在于囊与囊之间的等密度肿瘤实体组织。肿瘤血供丰富,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中等不均匀强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中等不均匀强呈分隔状强化,即强化的肿瘤实体呈条状由肿块周边向中心延伸或纵横交错形如轨道,其间为不规则无强化区[3-4]。CT增强扫描呈分隔状强化是腹膜后间质瘤的常见表现,反映了该病变多为恶性、生长较快的病理特点,具有一定特征性,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肿瘤钙化发生率低,呈散在斑点状,本组2例钙化,发生率为17%,与文献报道一致。由于CT不能显示正常腹膜、筋膜与韧带,加之CT检查时肿瘤已较大,与周围结构和器官粘连而分界不清,因此CT对肿瘤定位有一定难度病例的诊断经验,笔者认为CT对腹膜后间质瘤定位诊断符合率很高,关键依据是肿瘤与腹膜后固有脏器之间的位置关系,以下表现有助于肿瘤定位:①肿瘤中心或最大径线位于腹膜后腔;②肾脏、胰腺、肠管等脏器受压向前移位;③肿瘤包埋并向前方或侧方推移腹部大血管,如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等;④肿瘤与腹腔脏器之间存在脂肪间隙。CT轴面扫描结合MPR能较全面显示肿瘤与邻近结和器官的关系,增强扫描对识别脏器及肿瘤与脏器之间的关系意义较大,对判断肿瘤来源和位置有较高价值。GIST发生部位以腹腔内胃约占70%,其次为小肠、空肠、直肠,胃肠外组织以网膜、肠系膜较多,其他部位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与一般胃肠道病变相类似,严重程度与肿瘤大小有关。表现为腹部隐痛、不适感,部分伴肿块,部分伴有黑便、呕血。

[1] 覃康朋.腹部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表现[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12(3):291-293.

[2] 李荣生.腹部胃肠道间质瘤误诊1例报告[J].吉林医学,2012,33(43):7392.

[3] 何平,欧阳林,郏潜新,等.腹部间质瘤与神经鞘瘤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14(17):5348-5349.

[4] 朱明山,彭剑波,吕建华,等.腹部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9,18(4):424-426.

猜你喜欢

脏器腹膜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及质量控制方式的研究
活血化瘀药对腹膜透析腹膜高转运患者结局的影响
山莨菪碱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应用
多脏器功能衰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基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评析新冠病毒致多脏器损伤作用及中药干预作用
夏枯草水提液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新生儿腹膜后脓肿2例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结直肠癌组织中SOX9与RUNX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在达古雪山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