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和MRI技术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作用分析

2018-01-22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9期
关键词:轴索弥漫性检出率

王 伟

(辽宁省铁岭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线科,辽宁 铁岭 112000)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在临床上又称脑白质剪切伤,是一种严重的闭合性损伤,由于大脑灰白质因外力旋转影响,造成脑灰白质交界处发生撕裂性损伤,导致患者脑部深层区域神经轴索出现肿胀及断裂损伤,继而引发患者丧失意识,其致死率及致残率极高,预后性差[1]。临床表现以撕裂及轴索并行小血管破裂、脑内轴索水肿、脑肿胀等,因此采用有效的诊断方式在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尽早投入治疗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选择CT诊断及MRI诊断方式进行对比观察,并分析临床诊断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50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接受CT诊断方式,其中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2.5±4.0)岁,GCS评分3~12分,平均评分(4.35±3.16)分;观察组接受MRI诊断方式,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43.5±4.5)岁,GCS评分3~12分,平均评分(4.35±3.16)分;两组患者均经已通过相关检测,符合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标准,其中包括车祸伤、高处坠落伤、砸伤及钝器伤,排除其他传染性疾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其性别、年龄、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CT诊断,术前进行常规检测,包括血常规、心电图等,选择仪器:飞利浦Brillance 64排螺旋扫描机,采用CE大宝石螺旋CT进行检查,层厚与间距为10 mm,从颅底向上直达颅顶,以5 mm薄层扫描病灶,扫描11层。

1.2.2 观察组:观察组接受MRI诊断方式,对患者进行头颅MRI序列检查,选择仪器万东i-Open 0.5开放式磁共扫描仪,层距1~3 mm,层厚3~5 mm,视野参数为512 mm×512 mm,重复时间T1WI时设置400 mg,回波时间设置16 m/s,T2WI重复时间为4000 mg,回波时间设置110 m/s,FLAIR序列重复时间:8000 m/s,回波时间设置105 m/s;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可给予5~10 mg安定进行静脉推注,进行弥散加权序列完成检查,视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重建扫描,包括矢状面、冠状面等。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检测结果,包括检查率及病灶数目,检出率差异包括阳性及阴性两个指标,病灶检出情况分为大脑皮层下区、脑部深区域、出血病灶、非出血病灶等指标。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个指标,满分100分,其中80~100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满意;0~59分为不满意,取满意与非常之和为最终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描述采用 (±s)% 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检出率对比:观察组患者检出阳性48例,阴性2例,检出率为96.0%;对照组中检出阳性35例,阴性15例,检出率为70.0%,组间计算值χ2为9.456,P值为0.001,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病灶检出数目差异:观察组中共检出病灶48例,其中大脑皮层下区域检出37例,脑部深区域12例;出血病灶39例,非出血性病灶9例。对照组中共检出病灶35例,其中大脑皮层下区域检出30例,脑部深区域5例;出血病灶29例,非出血性病灶6例。组间计算χ2值为6.204,P值为0.012,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患者诊断满意度对比:观察组中非常满意36例,满意11例,不满意3例,综合满意度为94.0%,对照组中非常满意30例,满意12例,不满意8例,综合满意度为84.0%,组间计算χ2值为8.125,P值为0.004,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一种常见性颅脑外伤,其病情危重,治疗不当将导致患者曲折的轴索发生断裂,造成学校管撕裂,引发病灶出血,严重威胁患者日常生活及生命健康安全。因此选择一种快速有效的诊断方式在争取更多治疗时间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

弥漫性轴索损伤多由外力损伤所致,分布于脑白质,通过轴索损伤为改变范式的一种原发性脑实质损伤,其临床表现以大量出现神经轴索回缩球与小胶质细胞簇、小灶性出血、广泛性白质变性;且容易与颅脑损伤合并,导致患者死亡[2]。临床上认为其主要由外伤造成颅脑出现旋转加速度,促使脑组织内发生剪力作用,造成神经轴索损伤,同时影响小血管,白质及灰质交界处,脑干头端与小脑属于剪应力作用下的易损区,因此有造成多次损伤的可能[3]。现阶段主要应用MRI及CT诊断方式,二者均存在较高的分辨度及敏感度,但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出血病灶较为特殊,其出血点较小,如针尖样大小不利于CT诊断,因此微小病灶与轻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在CT检测过程中,其假阴性较多,导致其误诊率增高。MRI诊断方式拥有较高的清晰度,能够有效识别微小出血口,根据临床判断及影像学资料,通过核磁共振的原理,利用人体不同物质所释放不同能量结构的方式进行图像观测,从而达到良好的诊断效果。另外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性小,无辐射性伤害,安全系数高。本次研究发现,MRI相较于CT检测方式优势更加明显,能够有效分辨微小出血口,图像清晰,敏感度高,诊断率高,能够有效提升检出率,提升患者诊断满意度。

综上所述,MRI诊断方式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过程中相较于CT诊断方式检出率更高,安全性更高,患者满意度高,具有积极的临床研究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1] 黄金高.CT与MRI技术用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价值对比评价[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3(11):71-72.

[2] 涂瑞芳.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CT和MRI的应用效果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17,26(8):595-597.

[3] 孙文勇.CT与MRI技术用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6):47-48.

猜你喜欢

轴索弥漫性检出率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CMYC、BCL2、BCL6蛋白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弥漫性轴索损伤32 例的临床分析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CT和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山东产品抽查:文胸婴幼儿服装不合格率居前
弥漫性甲状腺癌的超声诊断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