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多卡因与胺碘酮治疗左心衰竭伴频发室早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2018-01-22杨艳春
杨艳春
(凤城市中医院心内科,辽宁 丹东 118100)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病变导致心脏收缩力下降、心室负荷加重引起心排血量急剧下降,导致急性肺淤血、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临床综合征,左心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力衰竭类型,频发室早是其常见并发症,病死率高、病情危重,因此寻找有效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显得尤为重要[1]。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利多卡因与胺碘酮治疗左心衰竭伴频发室早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伴频发室早的左心衰竭患者的治疗提供临床治疗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收治的89例左心衰竭伴频发室早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男29例,女15例;年龄45~70岁,平均(62.24±2.26)岁。观察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45~70岁,平均(62.31±2.32)岁。经t检验、χ2检验,对照组及观察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相比,结果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均衡可比。
1.2 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予以改善心肌代谢、解痉平喘、纠正电解质紊乱、抗感染、扩张血管、利尿、强心、氧疗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利多卡因治疗,利多卡因初始剂量为50 mg,将50 mg利多卡因溶于生理盐水20 mL中,在10 min静注完毕,维持剂量为300 mg,以1~3 mg/min的速度予以静脉滴注治疗,共治疗1周。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胺碘酮治疗,将150~300 mg胺碘酮溶于生理盐水20 mL中,进行静脉推注,若未能有效控制频发室早,可在15 min后再给药2次,但在24 h内,胺碘酮最多推注4次,达到负荷剂量时,可将胺碘酮300 m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予以静脉推注,连续治疗1周。
1.3 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NT-proBNP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分别以百分数及(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以χ2检验、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所有数据处理及数据统计均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以P<0.05为结果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治疗前,对照组及观察组的NT-proBNP分别为(7221.26±24.45)pg/mL、(7225.31±25.54)pg/mL,经t检验,2组患者的NT-pro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及观察组的NT-proBNP分别为(4163.38±15.56)pg/mL、(2131.25±14.43)pg/mL,经t检验,观察组的NT-proBN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6.35%(38/4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42/45),经χ2检验,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
3 讨 论
频发室早是左心衰竭的一种常见并发症,缺血缺氧、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是导致其发病的常见诱因,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大多学者认为与心力衰竭时心脏结构重构、神经激素作用有关,主要表现为心肌细胞受损,心脏扩张,外周循环的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导致心肌重塑有关[2]。NT-proBNP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分泌,当机体的心室肌细胞受到牵拉后,NT-proBNP的分泌会大大增加。NT-proBNP可将BNP裂解,与BNP相比,NT-proBNP的最大特点是半衰期长,生活学活性比较弱,且其在机体的浓度也比较稳定,因此NT-proBNP已经成为心力衰竭治疗疗效的重要评价指标。胺碘酮是第三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能阻断多种离子通道,还能对钙、钠、钾等通道形成阻断作用,同时还能与α受体及β受体进行非竞争性结合,可一直房室交界区及窦房结的自律性,同时还能降心室、心房的心肌兴奋性静滴,将冠状动脉的血流改善,是临床中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3-5]。本研究结果显示,胺碘酮治疗组的NT-proBNP明显低于利多卡因治疗组,胺碘酮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利多卡因治疗组,结果表明,在左心衰竭伴频发室早患者中采用利多卡因与胺碘酮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NT-proBNP水平。
[1] 郑平.胺碘酮治疗急性左心衰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17):127-128.
[2] 张磊.胺碘酮与利多卡因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比较[J].当代医学,2016,22(14):130-131.
[3] 彭超,王朝富,刘全义,等.胺碘酮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华夏医学,2012,25(3):389-391.
[4] 马艳丽.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2):76-77.
[5] 高海侠.利多卡因联合胺碘酮治疗老年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