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思路与方法

2018-01-22韩秉谦吴亚辉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10期
关键词:痛风性血尿酸痛风

韩秉谦,吴亚辉

(河北省保定中医中药养生研究会,河北 保定 071000)

痛风是以嘌呤代谢紊乱和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疾病,以高尿酸血症为临床特点[1],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近年来,痛风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呈上升趋势。西医对痛风迄今尚无较完善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对该病的认识与治疗有独到之处。笔者将近年来临床治疗原发性痛风的思路与方法简介如下,以期对该病的认识与治疗有所获益。

1 西医诊断与治疗

典型痛风的自然病程一般可分为: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间歇期痛风、慢性痛风石性痛风和痛风性肾病等阶段。原发性痛风的诊断标准十分明确,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重要生化指标之一,因此,血尿酸检查对痛风诊断是必不可少的。急性痛风的首发症状常见下肢远端单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最常见的病变关节为趾及第1跖趾关节,也常出现在上肢腕关节、下肢膝关节、踝关节、韧带、滑囊、肌腱、关节软骨、关节周围软组织等。病理变化主要为急性发作期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尿酸盐沉积组织局部坏死,继而细胞间质胶原纤维样变性、增生,形成异体肉芽肿。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滑囊液是炎性的,而慢性痛风则是非炎性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期,滑囊液中白细胞较多,特别是分叶核白细胞增多,可见白细胞内有针状尿酸盐结晶。西医给予秋水仙碱治疗后,症状可迅速缓解,但由于秋水仙碱副作用大,改为其他止痛药治疗。慢性痛风是指患者经过急性痛风期治疗后,患者症状完全缓解,也称痛风间歇期。在间歇期常无关节积液,不能从关节液中得到结晶,必须做滑膜活检针取得组织液,以查找尿酸盐结晶。因此,间歇期痛风患者细胞外尿酸盐结晶较为常见,这对诊断间歇期痛风有重要价值。

痛风石痛风有标志性特征。痛风石的核心是尿酸钠,是痛风长期反复发作造成尿酸钠盐结晶,沉积的尿酸钠盐结晶周围可发生异物样的轻度慢性炎症反应。尿酸钠结晶会引起组织的断裂和纤维变性,呈结节肿大。痛风石常见于关节内及其附近组织,如软骨、滑膜、骨骼、肌腱、韧带、关节囊、皮下脂肪和皮肤等处,一旦形成痛风石,会造成关节破坏性的改变,是不可能完全恢复的。现代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过多的尿酸盐沉积、痛风石破坏和结缔组织反应。结合临床表现,急性痛风期可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醋酸泼尼松)治疗;痛风间歇期可给予促尿酸排泄药物(苯溴马龙、磺吡酮)、抑制尿酸生成药物(别嘌呤醇)治疗。

2 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虽有“痛风”病名,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痛风性关节炎。中医所指的“痛风”是因风寒湿气乘虚侵袭,经络痹阻,气血凝滞而致的以肢体及关节疼痛、酸楚、麻木,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实为痹证的别名。痛风性关节炎可归于中医“痹证”范畴,且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属热痹。本病的病机特点是本虚邪实。虚指气血不足,肝肾亏损;实指脾虚湿盛,瘀毒结聚。总之,患者平素饮食不节,嗜酒恣饮,疲劳过度,导致正气亏虚,虚则致病致瘀,瘀血邪毒久聚成积;或湿热内生,久湿迁延,浊毒入络,血阻成瘀而发病。本病初发在经络,以实为主,热痹为先;久则深入筋骨,可致关节畸形。浊热蕴结,流注络脉,关节灼红肿痛;湿浊瘀阻,凝滞经隧,故发骨节肿痛[2]。在治疗中,要分清虚实主次,针对主症有所偏重,同时照顾兼症,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2.1 除湿清热,扶正祛邪,化瘀止痛 适用于急性痛风发作期。其主要症状多是突发关节、关节周围、肌腱、韧带等组织剧痛,局部发热、发红,水肿,属湿痹、热痹、痛痹证,3种同时出现。另外临床也见到较少的行痹、痛痹证,这两种情况同时出现时,疼痛症状较轻。如笔者曾收治1例急性痛风患者,男,31岁。患者于2013年7月3日到本诊所就诊,症见:右趾处红肿、发热,疼痛难忍,活动严重受限。舌质暗红,舌胖大有齿痕,苔厚白腻,脉弦洪。检查:血尿酸580 μmol/L,白细胞15.9×109/L。中药治疗以清热解毒、补气祛湿、活血止痛为原则。主方:白茅根50 g,老鹳草50 g,络石藤50 g,黄芪50 g,金银花50 g,连翘50 g,车前子30 g(包煎),泽泻30 g,当归15 g,丹参15 g,白芍15 g,白术15 g,苍术15 g,黄柏15 g,红花15 g,木通10 g,陈皮10 g,地龙10 g,川芎5 g,牛膝5 g,杜仲5 g,续断片5 g,醋乳香5 g,醋没药5 g。水煎服,每日1剂。服用当日疼痛减轻,红肿消失。连服5 d,舌质转红,齿痕变浅,苔白变薄。继续用此方加减连服15 d,症状完全消失。

2.2 补肾养肝,健脾排酸 适用于痛风间歇期。其主要症状为肝肾双亏,脾失运化。上例患者于2013年8月26日再次到本诊所就诊,检查血尿酸790 μmol/L。中药治疗以补肾柔肝、健脾排酸为原则。主方:土茯苓60 g,金钱草60 g,黄芪30 g,熟地黄30g,山药30 g,山萸肉30 g,白术15 g,白芍15 g,大血藤15 g,泽泻10 g,牡丹皮10 g,茯苓10 g,秦皮10 g,地龙10 g,杜仲5 g,续断片5 g,当归5 g,乌梅5 g,防己5 g,紫苏叶15 g。水煎服,每日1剂。用此方随症加减,连服20 d,检查血尿酸:340 μmol/L。2014年3月10日,复检血尿酸2 800 μmol/L。

2.3 调整气血,补肾溶石 适用于痛风石期。该时期难以治愈,目前临床中没有此期患者来诊。但根据中医理论可以确定治疗法则。以调整气血、补肾溶石为原则进行组方。主方:人参片10 g,白术10 g,茯苓10 g,甘草片5 g,当归15 g,白芍15 g,川芎10 g,熟地黄15 g,老鹳草60 g,络石藤60 g,大血藤30 g,三棱10 g,杜仲10 g,续断片10 g,乌梅10 g,莪术10 g,昆布15 g,海藻15 g。水煎服,每日1剂。

3 小结

本病的治疗主要以健脾、养肝、补肾为主。健脾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尿酸的形成。急性痛风诱因一般为肝肾亏虚、饮酒食海鲜而发病。发病部位迅速积聚大量炎症液体浸润关节及周围组织,造成患者突然发病,疼痛难忍。

老鹳草在《滇南本草》记载:“通行十二经络,治筋骨疼痛。”若有历节疼痛,痛处红肿,老鹳草与防己、寻骨风、地龙、络石藤等配伍,有清热除湿止痛之效。金银花、连翘、泽泻、车前子消炎利尿,清热消肿。杜仲甘温气和,专入肝肾,能补益肝肾,强筋健骨,其功效与牛膝、续断片相佐而成。在痛风间歇期,用补肾养肝药必加紫苏叶,《本草纲目》记载紫苏叶可解鱼蟹之毒,西医认为紫苏叶提取物有抗氧化作用。白芍养肝,其用量在临床上可加至100 g,补肾首选用六味地黄汤。土茯苓能健脾胃,脾胃健则营卫从,风湿祛则筋骨利,故诸证可愈。金钱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消肿止痛,利尿排石。大血藤活血散瘀,消肿止血,可治瘀血诸痛[3]。乌梅能把血液中疲劳物质乳酸分解为CO2和H2O排出体外,消除疲劳[4]。凡血瘀气滞而致癥瘕痞块者,常以三棱与莪术相须为用。昆布软坚散结,与海藻相须为用以增强疗效。

总之,在急性痛风期,证候较复杂,需要辨证施治。通过观察,分清寒热,认识本病变化特点及实质。但在痛风间歇期,应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排酸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早期治疗是根除痛风的关键时期。

猜你喜欢

痛风性血尿酸痛风
被痛风症“缠上”,如何科学进食
血尿酸高了怎么办?
非布司他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
痛风的治疗
SGLT2抑制剂对血尿酸影响的研究进展
四黄散外敷联合平衡罐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
痛风:改善生活方式防复发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
X线、CT、MRI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