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学科建设探析
2018-01-22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当前,学科作为高校的基本组成单位,其发展水平反映了高校的综合实力,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功能的根本保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看,一个国家高校学科建设的总体水平,反映了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在全球的发展水平和势头。因此,高校学科建设始终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儿科学科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中医学覆盖学科,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挖掘学科内涵、界定学科外延,并结合学科发展实际推进学科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笔者拟结合有关学科概念的一些认识,对中医儿科学的学科建设进行探讨。
1 学科的一般概念
“学科”一词古已有之。在我国,至少可以追溯到唐宋时代。例如,《新唐书·儒学传》序载:“自杨绾、郑馀庆、郑覃等以大儒辅政,议优学科,先经谊,黜进士,后文辞,变弗能克也”[1]。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二:“咸通中,进士皮日休进书两通:其一,请以《孟子》为学科”[2]。“学科”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我国古代学问的科目及门类。《辞海》进一步定义为“一是学术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二是教学的科目,是学校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
在西方,“学科”最早出现于古拉丁文中(discipline),原意为知识、教导和纪律。“discipline”一词在《牛津英语字典》里则被解释为:“为门徒和学者所属,基于普遍接受的方法和真理。”此外它还有纪律、训练、约束甚至熏陶等含义。综合来看,“学科”一词反映了人类学习和认知的过程,即通过有组织的教导和训练,达到学习掌握各种知识的目的。现代学科则既指知识体系,也包括围绕着这个知识体系遵循相应的方法所开展的各种教学或科研活动,以及开展这些活动的学术组织[3]。
在我国,目前比较统一的认识为:所谓学科,是指由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构成的相对稳定但又不断变化的动态科学领域。其结构体系大致包括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和学科方向等四个方面。在2011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把学科分为13个学科门类(文、史、哲、经、法、教、理、工、农、医、军、管、艺)和110个一级学科。而中医儿科学科就归属于医学门类中的中医学一级学科下,属于其覆盖的二级学科。这种归类方法体现了以学科的知识或学术体系为主,兼顾行业分工的特点。我们认为,对学科的这种认识及其有关权威分类,对于高校学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包括对医学院校及省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医儿科的学科建设具有共识性的指导意义。
2 学科的内涵与外延
学科内涵中最核心的部分应该是“知识体系”,知识不仅是学科发生发展和分化综合的依据,更是所有学科组织孜孜以求的最终目标。所以学科的核心内涵就是“同类知识的集合体”。而知识的外在表现形式,即教学或科研的功能单位,则构成了学科内涵的第二重含义。外延是内涵的拓展,是学科知识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学科知识体系的另一种认知方法——如果说学科内涵是对本学科知识体系本质的深入挖掘,那么学科外延就是对本学科知识体系边界的探索。对学科外延的研究虽然会模糊学科的界限,但也扩大和丰富了学科的知识领域,促进了学科的进步,甚至会催生出一批新的学科。但是,对学科外延的探索也并不是盲目的,它必须基于对学科内涵的深入研究和挖掘。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本学科知识领域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或困境。而随着学科知识体系的逐步丰富,所谓的外延也可能转化为学科内涵的一部分。
3 学科建设的概念
“学科建设”,是指学科建设的主体为了满足自身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学科发展规律并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进步和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简言之,即建设学科或发展学科。阐释学科建设的含义,应着重理解三个概念,即学科建设的主体、载体和客体。
3.1 学科建设谁来建——学科建设的主体 学科建设主体是指担负学科生存发展职责的某种社会机构或组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科建设主体主宰着学科的命运,对学科发展和进步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严格意义上的学科建设主体并不仅限于高等学校,它应该是多元的,政府机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乃至社会团体(学会)都可以成为学科建设主体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于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科来说,不仅学校和附属医院是其建设的主体,省教育厅乃至国家中医管理局都应当是本学科建设的主体之一。
3.2 学科建设如何建——学科建设的载体 实现学科发展和学科进步的途径即是学科建设的载体。学科建设中的学科不是抽象概念,它具化为一种特殊内在规则下的组织形式,突出表现在以一定的组织机构为依托,即学科建制;并按照一定的内在规律(或规则)运行,即学科制度。学科建制是学科发展的物化依托,学科制度是学科发展的精神保障,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学科建设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科建设的内容更多的是围绕着这个载体进行的,即如何通过调整学科建制和完善学科制度来影响学科的发展。
3.3 学科建设建什么——学科建设的客体 学科建设的客体是指学科在自身研究领域内逐步形成的系统、独立、规范的知识体系,是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学科建设的终极目标和核心内涵,是一门学科之所以成为学科的标志。
4 基于学科相关概念的中医儿科学学科建设
中医儿科学是一级学科中医学之下的二级学科,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为治疗手段,以胎儿至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及各类疾病的预防治疗为研究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医学科学[4]。它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儿童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随着中医学尤其是中医内科学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也就是说,随着学科内涵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学科外延的不断拓展,中医儿科学的学科建设也必然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4.1 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 中医儿科学最核心的定位是以中医中药防治小儿内科疾病,即中医小儿内科学。传统中医研究,无论是内科学还是儿科学,均以“证”和“症”为主要研究对象,而现代医学以系统划分疾病,如呼吸、消化、泌尿、神经、心血管、内分泌、遗传代谢、血液等各专业,专业的划分促使研究更为深入,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产生了三级学科的分化。而中医儿科学近十年才将疾病以系统划分,每一系统所涉及的病种还较少,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内涵研究,扩展学科的外延。尤其对与其他学科交叉的领域,如小儿妇科学、小儿骨伤、小儿皮肤、外科、五官科、精神心理科等专业,均应定位于儿科学的外延部分,并大力发展这些外延专业,扩大中医药防治儿科疾病的范围。
4.2 重新审视医学分类的角度 在医学分类方面,我们应该适当调整分类方法。我国古代就有“养胎护胎”、“胎养胎教”的论述,《格致余论·慈幼论》记载:“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对于新生儿、婴儿及幼儿等不同阶段的养护在各类医籍中多有论述,如《婴童百问》、《保婴撮要》、《育婴家秘》等。这些其实就是属于现代医学中的预防医学内容。而预防医学在现代儿科学中有重要地位,极具发展潜力,中医药在儿童护养及疾病预防等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应当更加深入研究,争取较大发展,这也将扩大中医儿科学的外延部分。
4.3 吸收先进的治疗方法和手段 不可否认中医儿科学的特色是以中医药手段和方法防治儿科疾病,以中药、针灸、推拿等为代表的传统中医疗法是中医儿科学内涵的重要内容。随着科学的进步,现代医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在疾病的诊断、发病的机理等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中医儿科学若故步自封于传统中医药模式,对先进的、科学的诊治手段与方法视而不见,学科必将难以进步。我们应该主动和积极地吸收、使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应突出中医特色和优势,努力发掘各种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和传统治疗经验在现代疾病谱中的应用,促进现代中医学的发展。
4.4 灵活看待中医儿科学的研究对象 一直以来,对于儿科的研究对象有着较大的争议,是从胎儿到青春期(14岁),还是如2002年世界儿科大会建议的应在18岁以下?一部分儿童时期的疾病,却经久延至成人后;还有一部分疾病以儿童多发,但亦有少数年长儿及成人患病。对于此类患者再以年龄来确定其是否为中医儿科学研究对象,多有不妥。故在学科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一定的标准,但又需灵活看待我们的研究对象,应以是否为我们的治疗优势,是否有利于患者为出发。
总之,要对中医儿科学的建设和发展有明确的定位方向,解决临床问题、提高临床疗效是儿科学发展的宗旨。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深入中医儿科学内涵与外延的研究,促进现代中医儿科学的三级学科分化和建设;重新调整医学分类的角度,重视中医儿科预防医学的发展;吸收现代科学先进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发掘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和经验在现代疾病谱中的应用;灵活看待学科的研究对象,以发挥治疗优势并利于患者为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