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俞穴拔罐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临床观察
2018-01-22王明耀
王明耀
(山西省阳泉市第四人民医院,山西 阳泉450000)
咳嗽是儿科疾病常见症状,尤以上呼吸道感染居多,临床上常见于患者感冒症状消失后,后遗咳嗽症状持续不减,药物治疗疗效欠佳。笔者采用背俞穴拔罐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并评估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5例患儿均来自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阳泉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1~10岁;病程5~30 d。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头痛、鼻塞、咽痛、发热等感冒症状消失,后遗咳嗽多日不愈,其咳嗽为干咳、少痰或痰量不多。查体:咽部无异常,肺部听诊为正常呼吸音,肺部透视无异常。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10岁;未经其他治疗;患儿神志清楚,配合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肺部肿瘤、结核及出血性、传染性疾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25例患儿均采用背俞穴拔罐配合耳穴贴压治疗。①背俞穴拔罐:主穴取肺俞、风门。素体脾胃虚者加脾俞、胃俞,初期外感症状明显者加大椎。患儿取俯卧位,由家属轻按患儿四肢,嘱患儿不要乱动,以免烫伤。选用罐口光滑的2号罐,用闪火法将罐拔于上述穴位。以罐内皮肤出现紫红色为准。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嘱患儿禁止洗澡,禁食生冷油腻和刺激性之品,饮食以清淡为主。②耳穴贴压治疗:取肺、气管、咽喉、神门、交感、脾胃等穴。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郭,左手托于耳郭,右手用镊子取5 mm×5 mm的脱敏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压于所选穴位,每次按压3~5 min,每日3~5次。由父母代为按压,3 d更换1次,双耳交替,4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治疗前,治疗第1、2周后咳嗽、咳痰、咽痒情况,以及是否影响睡眠;第3周观察复发情况。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痊愈:咳嗽、咳痰、咽痒症状消失,咽部无充血;好转:咳嗽减少,咳痰、咽痒、咽部充血减轻或消失;无效:症状没有好转或加重。
3.3 结果 治疗2周后,25例患者痊愈22例,好转3例,3周后均无复发。
4 讨论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是儿科临床常见病,属于西医亚急性咳嗽久咳、顽咳范畴,其中风寒恋肺型为临床多见[2]。风为阳邪,易袭阳位,肺为华盖,风邪袭肺,闭阻肺气,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使肺气上逆引发咳嗽。正如《婴童百问》云:“然肺主气,应于皮毛,肺为五脏华盖,小儿感于风寒,客于皮肤,入伤肺经,微者咳嗽,重者喘急。”治疗时应以宣肺止咳,祛风散寒为主。火罐具有温经通络、祛寒散风、行气活血的作用。《本草纲目拾遗》对火罐阐述如下:“罐得火气合于肉,即牢不可脱,须待其自落。患者但觉有一股暖气从毛孔透入,少顷火力尽则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风寒尽出,不必服药。”[3]《针灸甲乙经》记载,肺俞穴主治“肺气热,呼吸不得卧,上气呕沫,喘”。肺俞穴可增强机体抵抗力,增加肺通气量,减少气道阻力,促进支气管炎性反应物质的吸收,提高巨噬细胞的功能,升高淋巴细胞转化率。研究表明[4],在大椎、肺俞、风门等穴位上施治的邵氏“五针法”,具有改善肺通气功能,纠正支气管炎性反应的作用。风门为风邪出入之门户,可宣肺散风,护卫固表,使肺脏得润,清气得施,气机畅达,津液得以输布而咳自止[5],风门与脾俞配合具有疏通肺气、温肺散寒之功。大椎为手足三阳经交会穴,新感咳嗽加大椎可增强祛风解表之功,体虚者加脾俞、胃俞,可对机体进行整体调节,扶正补虚。《素问·口问篇》云“耳为宗脉所聚”,耳通过十二经脉与全身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密切联系,故取耳穴的肺、气管、咽喉、神门、交感、脾、胃等穴,通过持续按摩刺激达到宣通肺卫之气、益气健脾、化痰止咳的功效。二法并举,故能取得快速缓解咳嗽、咳痰、咽痒症状的疗效。另外,患儿病后忌口在后期治疗中也很重要,患儿家长需要配合。
综上所述,拔罐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操作简单,疗效可靠,简单易行,患儿易于接受,可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