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概况

2018-01-22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23期
关键词:面神经面瘫后遗症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江苏 太仓 215400

周围性面瘫又称为面神经麻痹,是由于病毒感染或寒冷刺激使供应面神经的血管发生痉挛,从而引起水肿、缺血,最终致面神经受压而形成面神经麻痹[1]。周围性面瘫是针灸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大量临床报道已证实针灸对于周围性面瘫的疗效确切。特别是随着电针的普遍应用,在周围性面瘫的治疗过程中,如配合电针治疗,患者的治愈率得到了较大提高,但临床应用电针的同时存在很大的主观性,缺乏客观统一的标准,笔者对电针在周围性面瘫治疗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参考。

1 电针对于周围性面瘫的预后判断

据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约有10%~25%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会遗留下不同程度的面神经功能障碍[2]。大部分学者认为,目前最客观定量检查面神经受损程度的方法,包括神经电图和肌电图[3]。但临床治疗的患者中,经神经电图及肌电图检测的患者较少。一方面可能是出于检查费用较高,另一方面临床医生对于检查的认识不够。所以是否可以在应用电针时,对患者的预后做出判断是很必要的。目前电针应用的参考标准多是根据经络的巡行或是面神经的解剖定位。通过电针刺激巡行经过面部经络的穴位,或是电刺激面神经末梢,观察患者面部表情肌的反应,以此来判断面神经受损程度,进一步对患者面神经恢复的预后做出预判[4-6]。电针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预后的判断依据,目前有研究[7]认为,周围性面瘫的主要病理变化为髓鞘或轴突的变性。由于面神经受损,导致面瘫患者健侧和患侧的面神经功能活性产生一定的差别。此时刺激面神经,两侧面神经必然会出现一个不同的脉冲电差。因此用电针输出的脉冲电流,对面神经神经末梢的不同点进行刺激,可观察到刺激点的神经肌肉的不同反应情况,由此可基本预测面神经的损伤程度及预后情况。刺激点神经肌肉反应强烈,预后往往比较好;刺激点反应弱小或无反应,预后往往较差或会遗留后遗症。所以在早期能预测出患者的转归及预后情况,不仅能让医者在治疗时做到心中有数,而且也能让患者对于疾病的发展有一些了解,一定程度上也能增强患者的信心,从而积极的去配合医生治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针早期的应用值得借鉴和推广。

2 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介入时机

目前大多数学者把周围性面瘫分期为急性期、进展期、恢复期、后遗症期[8]。而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分期治疗是目前针灸界同仁达成的一致共识。分期治疗是根据周围性面瘫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治疗方式,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更具针对性,从而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最佳治疗原则。目前一部分学者认为电针只适合用于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对于急性期电针的应用,业内一直存在争议。由此可见,对于电针是否可以用于急性期的周围性面瘫患者显得十分重要。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急性期不宜使用电针。他们认为早期应用电针会加重面神经水肿及面肌缺血,可能会导致面肌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9-10]。从这些学者的临床研究来看,多是以西医的理论依据为主,临床研究观察例数偏少,循证医学依据不足,对临床指导意义不大。大部分学者通过临床观察及动物实验发现,在急性期使用电针,不仅不会加重面神经的水肿,而且还能促进面神经的传导和面部肌肉功能的恢复,不会导致面肌痉挛的发生。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了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电针治疗介入时间越早,预后越好,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而且还可以缩短治疗时间[11-15]。对于面神经炎急性期是否可以使用电针这一问题,目前业内还没有统一的定论。还有研究认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原本就处于病情的发展高峰阶段,临床症状存在加重的可能性,很难证明病情的加重或者变化与是否使用电针相关[16]。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在不刺激面神经主干的情况下,选择刺激面神经末梢,进行电针治疗,未发现不良反应及后遗症状。所以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笔者认为电针不仅仅只适合用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在结合患者病情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刺激点及治疗频率和治疗时间,是可以用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患者,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3 电针单次治疗时间和终止时间

目前对于周围性面瘫的单次治疗时间和电针的终止时间,业内也没有统一共识,也容易被临床医生忽视,临床医生大多是根据自己的经验,主观性较大,所以对于电针的治疗效果也存在一定影响。目前大多数学者在临床中应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急性期一般控制在10~15 min,恢复期及后遗症期20~30 min。观察时间一般6~10d为1个疗程,治疗2~4个疗程。对于电针的终止时间,大多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恢复情况来决定。目前从研究者的研究资料分析,没有单独把电针时间参数作为观察对象来研究的,研究结果在学术界也缺乏一定的说服力。然而单次的电针应用时间,是影响电针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参数,对于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和恢复及后遗症的出现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在今后关于电针的应用和研究方面,时间参数也是今后科研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4 周围性面瘫不同分期电针波型的应用

由于周围性面瘫的病程有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病理特征,因此根据病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更有助于面神经炎的恢复。有研究[17-21]指出,根据不同分期来治疗面神经炎,不仅能够促进面神经的恢复,显著缩短疗程,还能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电针波形不同产生的作用也不相同,目前对于电针波形的分类,大致分可为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3种。疏密波交替出现的电流能加速血液循环,调节组织营养代谢;断续波可产生强烈的震颤感,对神经肌肉的兴奋较其他波形作用更强;连续波中疏波可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恢复,密波能缓解面部肌肉和血管痉挛[22]。有研究[23]发现,在周围性面瘫病情进展急性期多以疏密波为主,其作用是抗炎镇痛;恢复期时多以断续波为主,用于肌肉兴奋;在面肌兴奋性恢复后,转为疏波兴奋运动神经元;后遗症期以密波缓解面肌痉挛。也有学者第1周使用疏波,给患者一个相对较小的刺激,使患者面神经适应电流的弱刺激。在1周之后再使用疏密波,因为疏密波能兴奋神经及其支配的肌肉,改善面神经末梢循环和营养,加强淋巴循环及离子运转,促使渗出物吸收,同时延缓病变肌肉萎缩和变性[24]。还有研究发现,断续波在对面肌功能恢复期早期更有优势[25],疏密波在快速降低患者的症状体征积分和缩短痊愈的时间上更有优势[26]。

对于电针在周围性面瘫的不同时期选用何种波型,目前为止,没有统一标准来衡量不同波形的疗效差异,也没有大样本的临床或动物实验来研究不同波形的作用效果,这也是今后学者研究的关注点。

5 周围性面瘫电针时刺激点的选取

穴位的选择在针灸治疗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于针灸治疗面瘫穴位的选取,各个临床医生往往有不同的认识。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是以三阳经在面部的循行作为依据,选穴大部分以面部腧穴为主[27]。周围性面瘫针灸选穴主要是以十四经穴为主,也有选用经外奇穴及经验穴治疗[28-30]。由于面神经走向与肌纤维方向多为交叉方向,故面神经形成的穴位是肌门类型的,因此在面神经肌门处及其主干上取穴,将有利于面神经的恢复。穴位分布所在的神经干越粗,其穴位的治疗作用越强,上关、丝竹空、牵正、翳风、下关、巨髎、四白、颊车、夹承浆等腧穴位置与面神经主干方向关系较大且腧穴位置符合面神经分布走行,故对面瘫的治疗疗效明显。由于神经分支都是从外表进入肌肉,通过电针对面神经末梢的良性刺激,从而能提高神经的兴奋性,增强肌纤维的收缩,加快面神经冲动传递,从而加速受损神经的修复和再生[31]。

6 小结

电针属于针刺与电刺激相结合的产物,它既可以增加刺激腧穴的强度,又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与治疗范围[32]。目前关于电针研究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为电针通过生物电场可以改善运动终板(motor end plate,MEP,即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骨骼肌纤维共同形成的效应器)的物质线粒体和突触小泡含量,促进神经相关生长蛋白、营养因子及TrRC受体(线粒体和突触小泡)表达的增多,从而促进雪旺细胞增殖及生长因子-信使核糖核酸的表达等方面来修复周围神经[33]。所以笔者认为在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面,电针的应用必不可少,但在应用过程中,需要临床医生去分析各种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因为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愈后情况与很多因素相关,首先取决于面神经受损位置、程度,其次取决于患者体质、年龄及病程,再次与干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各项治疗有关。临床医生需要综合分析,最终决定电针使用的参数。

综上,对于电针在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有以下几点可供临床参考:①电针可以早期预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预后情况;②电针不仅仅只是用于周围性面瘫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患者,也可应用于早期的患者,且疗效较好,但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治疗时的参数及适当刺激点;③对于电针单次的治疗时间参数方面,至今研究甚少;④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刺激点的选择,以中医经络理论为主,尽量选择靠近面神经主干的面部经穴为主;⑤对于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波型的选择,目前没有统一的定论证明哪一种波型更有优势。尽管目前对于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众多,但对于影响疗效的各种因素错综复杂,没有统一的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面神经面瘫后遗症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春天的“后遗症”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你有没有网络消遣的后遗症
两分钟的脑震荡诊断测试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面神经畸形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处理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