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制造业就业

2018-01-21吴国锋王跃生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区域差异对外贸易

吴国锋 王跃生

摘要:基于1997—2013年中国海关与地级城市匹配数据研究对外贸易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可发现: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制造业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出口和进口贸易均显著地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就业。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制造业就业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差异。使用系统GMM模型和剔除异常值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发现,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制造业就业的促进作用依然成立。由于贸易自由化显著地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就业增长,因此继续推进和深化贸易自由化改革对于缓解当前的“就业难”问题至关重要。同时,应继续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深化供给侧改革,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关键词:对外贸易;制造业就业;区域差异;系统GMM

中图分类号:F752;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8)05-0072-06

一、引言

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中国进入了新一轮快速的贸易自由化阶段。对外贸易总额在1997—2016年从2.7万亿元增长至17.13万亿元(以1997年不变价计算),增长了6.35倍,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0.22%(《中国统计年鉴2017》,国家统计局)。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就业也经历了剧烈的变化,就业的变动幅度远远高于中欧、东欧和俄罗斯等转型国家(Dong和Xu, 2009[1];马弘等,2013[2])。那么由此引发的问题是,这一时期的贸易自由化进程对中国制造业就业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理论上认为,贸易自由化至少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影响制造业就业:一方面,贸易自由化使得企业更容易从国外获得高质量的中间投入品,这有利于企业成长和产出扩张进而影响就业(Angelini和Generale,2008[3];Goldberg et al.,2010[4];盛斌、毛其淋,2015[5]);另一方面,根据H-O-S理论,中国作为劳动禀赋充裕的国家,国际贸易会增加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出,从而增加对劳动要素的需求。

Janiak et al.(2006)[6]在异质性企业模型中引入劳动力市场摩擦,研究指出,贸易自由化会导致更低的就业水平。(Egger和Kreickemeier(2009)[7];Ranjan(2012)[8]的研究同样得出了贸易自由化不利于就业的结论。Felbermayr(2008)[9]将失业引入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研究发现,贸易自由化只要能够提高总体生产率就能降低失业率。Mouelhi(2003)[10]和Hasan et al.(2009)[11]分别基于突尼斯和印度的实证研究也认为贸易自由化能降低失业率。Helpman(2007)[12]则进一步指出,如果异质品部门的劳动力市场摩擦较低,那么贸易开放将提高失业率;如果同质品部门的劳动力市场摩擦较低,那么贸易开放则会降低失业率。

近年来,研究中国贸易自由化与就业的文献也逐渐涌现。梁平等(2008)[13]基于1978—200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结果表明,出口对国内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进口对国内就业则无明显的影响。盛斌、牛蕊(2009)[14]利用1997—2006年中国工业面板数据研究了贸易开放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贸易对劳动力需求弹性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贸易主要通过改变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效应来对劳动力需求弹性产生作用。唐东波(2012)[15]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研究指出,一方面,中国从OECD等发达国家进口中间品有助于制造业中高技能劳动力需求提升;另一方面,企业的一般出口有助于提高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比例。毛其淋、许家云(2016)[16]研究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结果显示,中间品贸易自由化显著地促进了企业的就业净增长。

已有文献关于贸易自由化对就业的影响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因此,本文将就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进行进一步地研究。而且,已有的关于中国的实证研究都是基于省级层面或行业层面,本文则是基于285个地级城市层面的研究。与省级层面研究相比,本文的样本量更大,包含了更多的区域异质性;另一方面,本文使用的宏观数据能够刻画行业数据所无法刻画的劳动力需求的总体效应(Acemoglu et al. ,2016)[17]。

二、模型设定、变量与数据

为了研究对外贸易对中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本文采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同时控制城市固定效应和年份固定效应。模型的表达式如下:

其中,i表示地级市,t表示年份,Empmanu(Employment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表示制造业就业人数,本文的制造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1)定义。Trade表示对外贸易占GDP比重。?姿i为控制了城市固定效应,?浊t为控制了年份固定效应,?着it为随机误差项。

为了综合考虑影响制造业就业的因素,本文的控制变量包括:(1)FDI。在对外开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FDI进入中国的方式由新建投资转为兼并收购,对中国就业的挤出效应开始显现。尤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FDI在中国由劳动密集型加工行业向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FDI对中国劳动力的需求倾向于技术工人。与此同时,中国劳动力供给仍然以非技术工人为主,这种劳动力供需之间的结构性失衡使得FDI对制造业就业的促进作用开始弱化,甚至出现抑制作用。(2)GDP。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制造业的发达程度息息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制造业一般也较为发达,因而能够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吸收劳动力。(3)产业效率。本文用第二、三产业的产值份额除以其就业份额分别求得第二、三产业的生产效率。生产效率大于1表明用较少份额的劳动力生产出了较大份额的产值,即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在产出相等的前提下,生产效率更高的行业所需的劳动力较少。因此,第二产业的高生产效率意味着其对劳动力需求较低,对制造业就业具有负效应。相反,第三产业生产效率较高则能够释放更多的闲置劳动力,促使这部分劳动力向第一、第二产业转移。由于在第一、第二产业中,制造业规模最大,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最强,因此,第三产业的高效率对制造业就业具有正效应。(4)产业结构。本文使用第二产业产值份额与第三产业产值份额的比值表征产业结构,这一指标越高,意味着第二产业的规模相对于第三产业越大。由于第二产业中制造业的规模最大,劳动力需求最强。因此,第二产业的扩张意味着制造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提高。(5)人力资本。本文用高等院校在校生比重衡量人力资本水平。高校在校生比重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在校生构成了对低端制造业劳动力供给的挤出;另一方面,高校在校生是高端制造业劳动力供给的重要储备。高校在校生对制造业总体就业的影响体现为这两方面效应的总和。

本文贸易数据来自《中国海关数据库》。海关数据库收录了HS-8位产品代码的贸易数据,作者根据企业代码与相应的城市进行匹配并加总到地级市层面。本文实证部分其他变量均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贸易和FDI的原始数据均以美元表示,本文将其转换为以人民币计价,然后计算其与GDP的比值带入回归方程,其中汇率数据来自WTO数据库。GDP以1997年北京市价格水平作为基准采用CPI进行平减。由于西藏自治区拉萨数据残缺严重,本文样本不包含拉萨数据。最终,本文实证部分的数据样本为1997—2013年285个地级城市。表1给出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三、实证结果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一)基本结果分析

表2结果显示,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制造业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外贸易的系数估计值为0.057,结果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隨后,本文将对外贸易细分为出口和进口贸易分别进行研究发现,出口和进口贸易对中国制造业就业均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出口的系数估计值为0.131,结果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进口的系数估计值为0.07,结果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就出口而言,中国劳动力资源禀赋充裕,出口贸易有利于中国国内劳动密集型行业扩张,对劳动力需求显著提高。同时,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出口贸易导致劳动密集型行业扩张的同时也能够促使其上下游行业的发展,从而对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增强。就进口而言,本文的研究结果与喻美辞(2010)[18]、唐东波(2012)[15]和魏浩等(2013)[19]不谋而合。中国进口的高质量中间投入品促进了企业成长和产出扩张,进而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Angelini和Generale,2008[3];Goldberg et al.,2010[4];盛斌、毛其淋,2015[5]);同时,中国的进口中间品中包含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极大地提高了对非技术工人,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对制造业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控制变量的参数估计结果显示:(1)FDI对制造业就业具有抑制作用:FDI的系数估计值为-1.05,结果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与黄华民(2000)[20]、邱晓明(2004)[21]和钟辉(2005)[22]等人的分析不谋而合。在对外开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FDI进入中国的方式由新建投资转为兼并收购,对中国就业的挤出效应开始显现。尤其是FDI在中国由劳动密集型行业转向技术密集型行业后,对中国劳动力的需求倾向于技术工人;而由于中国劳动力市场中非技术工人的比重仍然很高,使得FDI对制造业就业的促进作用开始弱化,甚至出现抑制作用。(2)经济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就业正相关,这与预期相符。GDP的系数为0.492,结果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3)产业效率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与预期相符。第二产业的生产效率对制造业就业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第二产业的生产效率提高1个单位,制造业就业下降0.26;第三产业的生产效率对制造业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三产业的生产效率提高1个单位,制造业就业提高1.07。两者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4)产业结构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与预期相符:当第二产业相对于第三产业的规模出现扩张时,制造业就业水平越高。第二产业相对于第三产业的产值份额每提高1个单位,制造业就业提高0.12,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5)人力资本对制造业就业没有明显的影响:人力资本的系数几乎为零,并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根据前文的分析,高校在校生比重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表现为对高端制造业的促进作用和对低端制造业的抑制作用的总和。本文的估计结果显示,这一正一负的效应相互抵消。

(二)稳健性检验

1. 区域差异。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对外开放程度也不尽相同。如表3所示,除GDP增长率之外,东部地区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制造业起步早,发展程度较高。样本期内,东部地区的制造业平均就业人数为2.46万人(对数值,下同),而中西部地区则分别仅有2.08万人和1.47万人。东部地区由于拥有靠近海岸线的先天优势,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也拔得头筹。样本期内,东部地区对外贸易占GDP比重达到了0.41,而中西部地区则分别仅有0.06和0.09。三大区域之间的发展失衡尤其显著地体现在GDP和人均GDP上。样本期内,东部地区GDP平均值为1 228.89亿元(以1997年不变价人民币计算,下同),分别是中西部地区的1.99倍和2.51倍;东部地区人均GDP平均值为27 889.46元,分别是中西部地区的2.07倍和1.70倍。值得欣慰的是,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速表现良好,这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样本期内GDP增长率的平均值为12.95%,超过东部地区两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是否会影响贸易的就业效应?鉴于此,本文对贸易就业效应的区域差异进行实证检验。

表4的估计结果显示,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对外贸易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制造业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则无明显的效应。其中,对外贸易对中部地区制造业就业的促进作用最大,对外贸易的系数估计值为0.663,结果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对外贸易尽管对东部地区的制造业就业存在促进作用,但作用大小有限,对外贸易的系数估计值为0.045,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本文的结果与梁平等(2008)[13]、冯其云、朱彤(2012)[23]和刘军等(2016)[24]的研究结论大致相同。本文分析认为,造成这种区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东部地区对外开放起步早,样本期内,贸易对制造业就业的促进作用已经减弱。尤其是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原先通过加工贸易对制造业就业的带动效应开始减弱。与此同时,按照中国区域间发展的先后顺序,中部地区承接了东部地区原先技术复杂度较低的产业。因此,对外贸易对中部地区制造业就业的促进作用开始增强。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裕,参加对外贸易的商品主要是资源密集型产品或农产品。因此,对外贸易对西部地区制造业的就业并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 内生性。考虑到对外贸易与制造业就业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并且,制造业就业在时间维度上也必然存在连续性,本文在解释变量中加入制造业就业的滞后一期值以构造动态面板模型,并采用系统GMM方法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系统GMM模型是一个由水平方程和一阶差分方程构成的两方程系统,本文中由于只有时间虚拟变量是绝对外生的,因此,只把时间虚拟变量同时作为水平方程和差分方程的工具变量,而其他解释变量的滞后项则只作为差分方程的工具变量。

系统GMM结果有效的前提是工具变量有效和误差项不存在序列相关。本文首先利用Hansen检验对模型进行过度识别检验,Hansen检验的原假设是模型不存在过度识别问题,即,工具变量有效。表4第(4)列的结果显示,Hansen检验的p值为0.999,不能拒绝原假设。其次,对模型进行自相关检验发现,表4第(4)列中AR(2)检验的P值为0.311,说明残差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因此,本文动态面板模型的系统GMM估计结果是有效的。表4第(4)列的结果显示,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就业仍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外贸易的系数估计值为0.034,结果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在调整了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后,对外贸易的系数估计值变小,但是对中国制造业就业的促进作用仍然成立。因此,本文基准回归结果稳健可信。

3. 剔除异常值。通过对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发现,对外贸易占GDP比重在95%分位点的值为0.85,最大值是28.29。显然,这一指标存在着若干异常值。制造业就业尽管在模型中取了对数,但是最大值(5.81)也仍然比95%分位点的值(3.99)大了近50%。因此,为了检验基准回归结果是否受到异常观测值的影响,本文剔除了模型中所有变量最低和最高5%区间内的值,修改后样本的平均值与原始样本并无显著差异,但最大值(即原始样本95%分位点的值)则比原始样本小很多,这意味着原始样本中各个变量均存在异常大的觀测值。

本文基于修改后的样本采用与基准回归完全一致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的结果列于表4第(5)列中。结果显示,剔除异常值之后,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就业仍然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通过与基准回归结果的对比发现,这种促进作用明显的增强了。对外贸易的系数由0.057提高到0.257,结果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剔除异常值后,人力资本对制造业就业开始出现显著的正效应,其余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均与基准模型相符。因此,本文基准模型的回归结果并没有受到异常观测值的影响,模型结果是稳健可靠的。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1997—2013年中国海关与地级城市匹配数据研究了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对外贸易整体以及进出口贸易对制造业就业均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其次,对外贸易对制造业就业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差异:对外贸易显著地促进了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制造业就业,但对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就业则无明显的影响。其中,对外贸易对中部地区制造业就业的促进作用大于东部地区。为了处理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文章构建了动态面板模型使用系统GMM方法对基本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发现对外贸易对制造业就业的促进作用依然成立。同时,为了研究异常观测值对实证结果可能存在的影响,文章选取了各个变量5%和95%分位点之间的观测值得到新的样本进行实证回归,结果发现,对外贸易对制造业就业的促进作用仍然存在,并且作用规模大大增强。

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由于贸易自由化显著地促进了制造业就业增长,因此继续推进和深化贸易自由化改革对于缓解当前的“就业难”问题是一项重要的政策举措。中央政府相继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力推动了贸易自由化改革,将有利于带动制造业就业增长。同时研究还发现,经济增长是保证制造业就业的必备前提。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跨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基于此,应继续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深化供给侧改革,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参考文献:

[1]Dong X Y,Xu L C. Labor restructuring in China:Toward a functioning labor market[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9,37(2):287-305.

[2]马弘,乔雪,徐嫄.中国制造业的就业创造与就业消失[J].经济研究,2013(12):68-80.

[3]Angelini P,Generale A. On the Evolution of Firm Size Distribution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98(1):426-438.

[4]Goldberg P K,Khandelwal A K,Pavcnik N,et al. Imported Intermediate Inputs and Domestic Product Growth:Evidence from India[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0,125(4):1727-1767.

[5]盛斌,毛其淋. 贸易自由化、企业成长和规模分布[J].世界经济,2015(2):3-30.

[6]Janiak A,Arellano M,Bertola G,et al. Does Trade Liberalization Lead to Unemployment? Theory and Some Evidence[J].Aiel It,2006.

[7]Egger H,Kreickemeier U. Firm Heterogeneity and the Labor Market Effect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2009,50(1):187-216.

[8]Ranjan P. Trade liberalization,unemployment,and inequality with endogenous job destruction[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2012,23(2):16-29.

[9]Felbermayr G. Globalization and Labor Market Outcomes:Wage Bargaining,Search Frictions,and Firm Heterogeneity[J].Iza Discussion Papers,2008,146(1):39-73.

[10]Mouelhi R B A. Impact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on firm's labour demand by skill:The case of Tunisian manufacturing[J].Labour Economics,2007,14(3):539-563.

[11]Hasan R,Mitra D,Ranjan P,et al.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Unemployment:Evidence From India[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9,97(2).

[12]Helpman E. Labor Market Rigidities,Trade and Unemployment[J].Cepr Discussion Papers,2007,77(3):1100-1137.

[13]梁平,梁彭勇,黄金. 我国对外贸易就业效应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检验[J].世界经济研究,2008(1):48-52.

[14]盛斌,牛蕊. 贸易、劳动力需求弹性与就业风险:中国工业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9(6):3-15.

[15]唐东波. 垂直專业化贸易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就业结构?[J].经济研究,2012(8):118-131.

[16]毛其淋,许家云. 中间品贸易自由化与制造业就业变动——来自中国加人WTO的微观证据[J].经济研究,2016(1):69-83.

[17]Acemoglu D,Autor D,Dorn D,et al. Import Competition and the Great US Employment Sag of the 2000s[J].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2016,34(S1):S141-S198.

[18]喻美辞. 进口贸易、R&D溢出与中国制造业的就业变动[J].国际商务研究,2010,31(2):3-13.

[19]魏浩,王浙鑫,惠巧玲. 中国工业部门进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及其差异性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2):5-14.

[20]黄华民.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00(6):29-32.

[21]邱晓明. 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变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3):55-58.

[22]钟辉. FDI对中国就业影响的动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12):11-15.

[23]冯其云,朱彤. 中国对外贸易对就业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12):67-72.

[24]刘军,杨浩昌,崔维军. 出口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及其地区差异——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6(1):132-147.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China's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

Wu Guofeng, Wang Yuesheng

(School of Econom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China's Custom-City match data between 1997 and 2013, we study the impact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on China's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 The results show trade liberalization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China's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 Both export and import promote China's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 significantly. Besides, the promotion effect varies across different regions. We use system GMM model and models removing outliers as robustness checks, which confirm the promotion effect of trade on China's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 As trade liberalization promotes China's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 significantly, the promotion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will definitely help resolve the "Difficult to be employed" issue. At the meantime, we should insist on taking development as priority, deepening the supply-side reform,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egion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perfecting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nd promoting to generate a new structure of fully opening-up.

Key words: foreign trade,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 region difference, system GMM

猜你喜欢

区域差异对外贸易
区域差异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我国城乡居民财产分配现状及区域差异研究
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区域差异分析
山东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国工业资本配置效率的空间异质性分析研究综述
人口红利渐失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
当前经济背景下人民币加入SDR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城镇化、商业化与农村金融
基于因子分析与层次分析的中国区域差异综合指数的构建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