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等学校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路径探析
2018-01-21付星张春鑫黄平惠
付星+张春鑫+黄平惠
【摘要】企业在高等学校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推进高等学校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有重要的教学和实践意义。文章结合实际教学与生产经验,探析了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等学校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路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受贵州省2015年度省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项目资助,项目名称:“机电工程与信息控制工程创新创业训练中心”(项目编号:2015DC01)研究性成果。
一、校企合作对高等学校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育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我国开始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作为承担服务社会的高等学校,责无旁贷地担负着培养社会发展需求的创业型创新型人才,并逐步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本科生培养计划中。企业在高等学校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推进高等学校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有着重要的教学和实践意义。
(一)对学校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手段不管如何更新换代,都对高等学校实施理论教学提出了重大的挑战。校企合作模式的出现,不但为大部分教师提供了外出学习的机会,而且为高等学校实施理论教学提供了实践场地与实战演练的平台。将企业技术与企业精神同高等学校理论知识有机结合,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有效手段,也是弥补高校实践教学短板的必经之路。
(二)对企业的意义
现阶段毕业季时常出现“就业两难”现象,企业难找到所需人才,毕业生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归根结底,是由于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与企业发展需求脱节。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但减少了企业的二次培训成本,而且可以将企业中的新技术、新理念传输给学生,产生更大的效益与收获。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与高等学校进行联合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将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技能有机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商机与思维碰撞,帮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周转与浪费,提高企业生产效益。
(三)对本科生的意义
校企合作模式对本科生的培养,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等教育四年的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脱节,专业理论知识在某种程度上不能够解决实践生产中的问题。第二,本科生受大众高等教育的影响,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缺乏,导致在面试环节或生产实践中显得略为呆板,不能够凸显现阶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需求。以校企合作模式为培养平台,不仅可以帮助本科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教学中的抽象问题。另外,通过企业-学校的联合培养,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生产实践中掌握专业前沿技能,并运用理论知识来解答或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最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发现生产实际中的关键问题,提出关键思路,最终在学校教师以及企业导师的帮助下,提出新点子、新想法。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等学校本科生創新创业教育培养的路径
(一)尝试校企联合编制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系本科生4-5年制教学计划或教学安排。在学生入校前,各专业培养方案已根据专业发展情况进行相关的修订,每一学年都设置自己所属的专业培养方案。校企合作模式下,如果能参考企业对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建议或意见,结合社会生产实际情况,与学校制定的方案进行融合,定会达到所培养的人才为社会之所需的目的。可以参考“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中,适时聘请企事业单位相关专家,参与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
(二)增加以地方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变化,与社会发展、国家变革同向同行。为更好地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学校应根据学校或专业发展情况,积极构建校企联合实习实训基地。以地方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高等教育理论内容,而且能够帮助学生通过生产实际发现问题,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拓展课外知识,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或办法,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加强高等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内涵说法不一,但比较一致认同的是,“双师型”教师必须兼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卓越的专业实践能力。尽管现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多为职业教育学校所施行,但在高等教育阶段若能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科学规范的兼职教师选聘、职责、管理制度,增强兼职教师对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及定位的认同感,引导兼职教师热衷于高等教育教学,将社会生产前沿技术及理念引进校园,即可保障学校教育与社会同步发展。
(四)构建以本科生第二课堂为主线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正在从国家政策导向层面推动各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高等学校应积极构建以本科生第二课堂为主线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以创新创业活动或学科竞赛为平台,构建校外导师参与机制,培养学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参与感,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根据导师专项与专长,参与指导不同专业对象的学生,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五)建立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第二导师制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生在完成学业前,根据专业特点或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成果汇总。一般以专业文献综述或实习实践环节中发现的问题为核心,进行问题的阐述或生产技术路线的改进。但实际情况是,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往往以学校教师为毕业论文(设计)导师,校外第二导师引入机制尚未普遍涉及,导致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尤其在理工科专业较为普遍。建立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第二导师制,将校外导师实践生产经验与本科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有机融合,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生产实践经验,而且可以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内涵质量。
三、小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对本科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无论从高等学校还是企事业单位,都会产生共赢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对于本科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是一种快捷有效的方式,帮助本科生提高专业实践技能,激发创新精神、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1]贾文胜,梁宁森.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5(01):92-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