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治时期社会背景与利己主义之间的相互影响

2018-01-21刘欣妮吕汝泉

牡丹 2018年2期
关键词:夏目漱石利己主义利己

刘欣妮+吕汝泉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一座卓然特立的岑岭,他活跃于明治时期(1868-1911年),这是日本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一个历史时期,当时的日本文坛可谓群星璀璨,利己主义也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夏目漱石后期的代表作之一《心》,是一部利己主义者的忏悔录,深刻揭露了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的冲突,夏目漱石用极具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来表现利己主义,当时对于知识分子的影响十分广泛,此后的每一位读者都受到深深浅浅的影响。

在翻译家竺家荣所译的《心》的总序中,他用这样一句话来描述夏目漱石,“对真善美的不懈探索——日本文学大家的风采”。夏目漱石用尽一生的时间发扬日本的传统美德,同时也发掘与思考着人性中丑恶的一面。他后期的作品主要描写心灵与头脑之间互相抗衡的主题,批判人的私欲以及利己主义所带来的苦闷、孤独和绝望。在明治时期的历史背景下,知识分子通过文学作品把利己主义揭露得淋漓尽致,作品中也包含知识分子自己的不安和惶恐。

一、《心》的内容梗概

《心》主要分为三个章节,故事循序渐进,夏目漱石一直在处处潜藏伏笔,为后文留下许多暗示,使故事发展有理有据,细细品味时,让人佩服不已。第一章《上 先生和我》——讲述了“我”与先生从陌生到相熟的过程,通过与先生妻子的几次交谈和“我”平日里与先生的相处,“我”意识到先生并非一开始就如此厌世,而先生的转变,与他葬在杂司谷的朋友有着不可言说的秘密。第二章《中 双亲与我》——在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乡下老家照顾重病的父亲,父亲临终前“我”收到了先生的信。第三章《下 先生和遗书》——当“我”收到先生的书信时,先生已经离开人世,先生通过一封长遗书向“我”表露了自己一贯不愿意透露的过去,因一己之私导致他的挚友K自尽,多年对K和太太的愧疚深埋于心,太太始终不得而知,太太单纯、善良也使先生倍感压力,最终导致“先生”走上自殺的路。

二、利己主义的含义

利己主义是一种只看重自己利益而不顾他人和整体利益的思想,利己主义是把个人的利己看作人的天性,把个人利益看作高于一切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它产生于18、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利己主义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但是又区别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主要以自己的利益来驱动行为,从抽象的人性论角度来看,把几千年来剥削阶层崇奉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道德观念,当作人的不变的利己本性,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利己心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合乎道德的。

三、《心》中主要人物利己主义的表现

(一)关于“我”

“我”从一开始出于对先生的好奇,到后来成为先生的朋友,“我”更多地希望从先生那里获得精神食粮。在与先生逐渐熟识的过程中,“我”发现先生与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使“我”恼怒从而以己度人,这些都出于利己主义。“我”经常去先生家,从一开始不敢劳动先生的太太,到后来面不改色地“支使”,说明当利己主义成为习惯时,它就会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自己完全发觉不出来。“我”不想在父亲死后留在老家照顾母亲,希望先生能够在东京为“我”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这依然是利己主义。“我”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重病父亲对于能够活着亲眼见到儿子大学毕业欣喜万分,但是父母的开心和想要宴请朋友的行为,实际上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父亲的病越来越严重,“我”发电报让哥哥回老家,当谈到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个人在老家需要人照顾时,哥哥希望“我”能留在乡下陪母亲,说明哥哥的心中也存在利己主义。

(二)关于“先生”

文中埋下很多伏笔来暗示先生最后的结局,先生一直想用死的方式来赎罪,但是死亡最后带来的是更加深重的罪孽,先生并没有为他的妻子考虑,死的解脱让他觉得安心,殊不知这是利己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对于死亡,先生想得一个致死的病,这说明一开始他并不想自杀,希望可以活到病死的那天,算是他赎了自己的罪,以此寻求一个心理安慰。从文章的最开始,先生就一直在逃避“我”的追问,不让“我”触碰内心深处,对“我”始终保持距离。先生一直待在家里什么都不做,“我”时常感到疑惑,先生曾说“像我这样的人,不可能到社会上讲话”“我是个没有资格为社会服务的人,没有办法”,可是这又算不算是一种借口来逃避对家庭、妻子以及社会的责任呢?“我”给先生去信想要在东京谋求职位,可先生认为“我”的生计对他来说怎样都无所谓,这些都是利己主义下的思维。

在先生的父母死后,先生无条件地相信了自己的叔父,多半是因为自己想去东京——利己主义的驱使,叔父也因为想要先生父亲的遗产使他的公司起死回生,而设法让先生娶自己的女儿,这样自己能够名正言顺地“使用”先生父亲的遗产。先生在东京读书时借住在房东家,出于好意把没有住处的K也介绍到房东家借住,先生认为K的出现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但先生也因利己主义改变了K的人生。先生知道了K对房东家小姐的爱,采用各种手段来阻止K,使K痛苦不堪最终走上自杀之路。这是利己主义的可怕之处,由于自己的遭遇,先生同情K,在帮助中获得满足感,当K姿态高于自己后,他又产生落差与嫉妒。

(三)关于“K”

K是信奉真宗的和尚之子,受家庭因素的影响,K也信奉自己所谓的“道”,所以先生的印象里K比一般的和尚更具有和尚的特性。K是家中次子,被送到一个医生家当养子,养父母希望他读医,但是他欺骗了养父母,用钱读自己想读的专业,这个从根本来说也是利己主义。K却认为“为道之故,这点欺骗并无不可”, K所追求的“道”,恐怕他本身也不甚明了。养父母与K断绝关系,亲生父亲与K不再联系,K自己承担学业、打工、住处、爱情、亲情以及友情等各个方面的压力,K的性格本来就极端固执,有许多自己的执着与想法,这些压力逼迫K最终走上了一条绝路。

四、社会背景与利己主义互相影响

(一)明治维新带来个人主义

19世纪60年代末,经过王政复古政变及戊辰战争后,拥戴皇室的诸藩建立了明治新政府。当时,日本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为此,日本开始进行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使得西方文化传入日本,西方文明下的个人主义也随之来到日本本土。个人主义不仅是一种道德伦理,也是具有社会性质的哲学,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以及反抗权威的行为,尤其是由国家或社会施加的强迫力量。而当西方文化刚刚涌入日本时,大多数民众是不理解的,社会局面也处在改革转变之中,人心不稳时期总会扭曲一些合理的东西,人性恶的一面也开始发挥作用,慢慢地,个人主义被理解为利己主义,人们只追求自己的利益。

(二)天皇权力的集中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发布了新政府的五条誓文,包含了“开国,进取,求知,平权”的期望与憧憬。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天皇集权开始发挥作用,明治政府开始大规模发展经济,开始全盘西化,但集权也开始逐渐摧毁任何反对的声音,文明遭到破坏,国民失去自我。在集权统治下,日本对内欺骗和压迫国民,对外实行侵略殖民,以富国强兵之名行侵略扩张之实。而天皇权力的集中与神化愚弄着国民的思想,使得许多像乃木希典的愚忠之人为天皇献身,军国主义的黑暗就这样一点点孕育出利己主义的温床。利己主義在当时已成为普遍现象,从国家到国民,其本意想要追求的是每一个个体平等、民主、自由和独立的权利,却使人的内心走向利己的极端。

(三)利己主义的反作用

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利己主义起过积极的作用,其目的在于使资产阶级的剥削本性合理化,使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正当化。在资产阶层成为统治阶级之后,尤其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利己主义的作用主要在于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找到合理的借口。合理利己主义主张的是寻求自身利益本身就包括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认为任何为他人、为社会所存在的利益也都是从利己主义的角度出发。按照合理利己主义的思维,如果能够使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调和,矛盾将不复存在。合理利己主义还认为,实际生活中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不协调,是由于不正确的封建制度造成的,所以后来合理利己主义成为反封建的理论武器,在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合理利己主义毕竟是理想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对立,这是资产主义制度本身难以解决的最大问题。合理利己主义是对于剥削关系的一种美化,是为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而服务的。

(四)知识分子与利己主义

明治时期的社会背景对于知识分子的影响,在《心》中主要体现在先生和K两个角色身上,他们两人是受当时社会影响很深的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带有浓厚的历史色彩。先生对于自己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其清楚而又敏感的判断,从一开始信奉德与义,追求高洁的精神世界,到后来被叔父欺骗,开始对任何人产生怀疑,心存戒备。K有着浓烈的宗教思想,他追求“道”,而且凡事依“道”而行,苦苦修行,当他发觉自己作为人类,依然存在磨灭不掉的那份丑恶,与他所追求得“道”背道而驰时,“道”也将他逼上绝路。

夏目漱石生活的时代,日本已经开始文明开化,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文化上,日本从欧美引进新的学问与艺术,个人主义文学也开始在日本陆续出现,逐渐演变成与江户时期以前不同的文明。但是夏目漱石在英国留学期间,亲历了西方文化及其近代文明阴影下掩盖不住的弊端,对于日本人的盲目西化深深地感到不安。他主张批判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继承与发扬日本的传统美德。然而,两种文明碰撞擦出的火花,到底会变成美丽的烟花绚丽夺目,还是成为一片无法控制的熊熊烈火,将所有的希望都烧之殆尽呢?夏目漱石一生都不停地追求解决方法,却因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深深感到无力,最终提出“则天去私”,寻求解脱之路,其作品无处不透露出他内心的不安与矛盾,变得乌烟瘴气的日本社会使像夏目漱石这样头脑清醒的知识分子内心十分痛苦。

当时,日本社会正经历着明治维新的巨大变革。对于一直学习遵守传统道德的知识分子来说,欧美文化的不断涌入,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思想冲击,使知识分子一直保持的思想观念崩溃坍塌,更多的人性之恶不断暴露。知识分子开始重新思考与寻找思想的归宿,在利己主义出现时,不断涌现更多的知识分子关注和研究,其在文学上重新寻找出路。《心》几乎没有明确的字句反击和批判天皇制,但是在明治中叶以后,知识分子一旦有任何反对官方论调的言论,那就“准得挨揍,弄不好还会被当成卖国贼”。在1910年“大逆事件之后”,文坛一片寂静,即便如此,知识分子依然用隐晦的语言、无声的旗帜来反对天皇集权。夏目漱石渴望自我实现与社会实现可以水乳交融,中西文化可以珠联璧合,而不是神化天皇,社会扭曲,人人利己。

五、结语

《心》这部作品很好地表现出夏目漱石的心路历程,通过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拥有的不同理念展现出来。他对于K的死亡难以释怀,对太太感到愧疚,对于叔父的欺骗难以忘记,这些情感都夹杂在一起,其中的平衡先生无法掌控,最终把自己逼上绝境。这些都是夏目漱石暗藏在其作品中深层的内涵,也赋予了人物更饱满的形象特征。书中先生曾说过“世上没有天造地设的恶人,而大多数是由善人在关键时刻摇身一变生成的”,每个人的“关键”不同,生活的环境背景不同,所追求的利己也不同。

如果没有明治维新的出现,不知道关于利己主义方面的文学作品和研究领域会在何时出现;如果没有夏目漱石的《心》掀起一大片波浪,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关注利己主义。明治时代孕育出许多不一样的文明,犹如大海包揽万千,冲击着旧文明的同时,也冲击着人们的心灵,人性之恶渐渐暴露,使得拥有传统观念的知识分子感到迷茫不安,这也给文坛开创了新的领域,给人类文明的研究与探索增添新的色彩。

猜你喜欢

夏目漱石利己主义利己
“利己”二面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世界上不是只有利己主义一条路可以走
精致利己主义的欺骗性及其批判
“利己”二面
抓住对方的心
我是猫
论精致利己主义对青年使命担当意识培养的危害及化解策略
夏目漱石生前去过的地方——跟着作家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