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人的纪念

2018-01-21付小平

山西文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原平

一个故事和一本小书

2003年春节后的一天,冷风逼人朔气凌衣。几个老友照例小聚。席间,李陆堂的表兄突然来了一句:“今儿这个冷天气,不知怎么让我想起了1938年的春天。”他说,记忆以来1937年的冬天最冷。1937年,他刚刚八岁。事情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年逾古稀的他,用极平淡的口气讲起了曾发生在原平的一场战斗。那场战斗,死了四千三百多中国将士,为首的将领姜玉贞旅长被日本人连捅数刀殒身后,割去头颅……1938年原平的春天,冷得瘆人。

在座的赵潼生有些坐不住了。在此之前,他竟从未听说过这件事情。他在原平生活快七十年了啊!自问平素也是博闻多见,凡原平地理人情风俗掌故,不敢说全通,略有耳闻总有吧。姜玉贞……怎么从没听人提起过呢?他怀疑只是个传说,怀疑它的真实性。他表达了自己的疑问。老友们虽语焉未详,竟出奇一致地说是有这么回事。做了大半辈子外科手术的他,最信服的是证据。

很快,他得到了一本小册子,作者是原平解放街人,叫霍效昌。在这本叫做《原平保卫战纪实》的小书上,详尽地记载了当年的这场厮杀:1937年9月,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进犯山西后大举南下,大同、雁门关均被突破,日军一路杀气腾腾直扑忻口,占领太原已是势在必得。北路南下的日本军队攻陷代县攻克崞阳后还要经过一个弹丸小镇,就是今日之原平。当时原平只是崞县的一个镇,是北下通往忻州太原必经之地,其势如“街亭”。其时忻口战役大军集结尚在进行中。原平若失,阎锡山亲自坐镇指挥的忻口战役就会在大幕未启之际草草收场,直接导致一场大溃退,中国军队无险可凭,日军将长驱直入杀进中原腹地,对毫无还手之力的中国人民进行一场血腥大屠杀。在这关键时刻,国民革命军三十四军196旅旅长姜玉贞临危受命,率5000官兵在原平担负阻击任务,为忻口前线主力部队的集结布防争取宝贵时间。面对由飞机、大炮、坦克组成的强势日军,姜玉贞喊出:“有我姜玉贞在,就有原平在”的铿锵誓言,率领全旅官兵用血肉之躯完成了“死守七日”、“再守三日”的艰巨任务。他身先士卒,手提冲锋枪,胸挂手榴弹,与日军肉搏厮杀,直至弹尽粮绝,身负重伤动弹不得。日寇捕获姜玉贞先用刺刀连捅将其杀害,而后又割下其头颅提走。时年,姜玉贞43岁。

薄薄一本小册子,赵潼生读了一遍又一遍,读得触目惊心,读得惊涛骇浪,他热泪滚滚,哽咽难耐。这短短几百字,竟如投向他的一粒火种,一个老头儿的热血,被熊熊点燃……

他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如此功勋卓著的将军竟被百姓们“集体失忆”?当代人多么幸福,可这么多人,包括他自己,竟几近忘了这幸福是怎么来的……

若一个人如此,会削弱亲情血脉;一个家族如此,会弱化家族的传承;一个民族如此,将会怎样?

一个不爱家乡,不了解、不铭记、不感恩的人,如何去爱国?

赵潼生失眠了,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做点什么才能告慰英灵,才能让自己重新得到平静……

“我们原平人不应该忘记姜玉贞”

自上次聚会后,赵潼生的业余时间突然紧张了起来。平时坐诊完毕会去茶馆和老朋友喝喝茶聊聊天,日子就像天上的云彩,悠闲又自在。从那以后却再也没心思泡茶馆,心里就像长了草,乱乱的,也像压了一堆土,闷得他透不过气来。姜玉贞伟岸的身影总在他脑子里晃啊晃,他有点坐卧不安。他站起来,拽着臃肿的身躯,迈着小碎步,决定去走访对这场战役还留有记忆的老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的被他寻访到几个,他拿出纸笔,一边听老人们讲述一边飞速记录:

“姜旅長在北门外的永顺饭店门前摆了桌凳批阅电文,日本人的飞机就从房脊上掠过,他却一点也不害怕……”

“姜旅长个子很高,穿着黄呢军官服,脖子上挎着两个大号手榴弹。带着人爬到敌人的坦克上,揭开盖子投进手榴弹炸毁坦克……”

“姜旅长给阎锡山回电:‘如若达不到任务,誓与原平同殉”……

厚厚的一本稿纸都快写满了。

也一次次去原平镇的几条街去寻找战争的遗迹;这是狄家巷,日寇杀死了李润有一家老小;这是新楼巷,日寇杀死李二斗兄弟和常正印父子;这是仁义巷高占魁院子,鬼子把高家男人一律砍头,女人孩子全部跳了水井,一家25口,仅有两人死里逃生……

走访中,他对侵华日寇的怒火一次次被点燃,他的爱国情绪一次次升温,这场战争也越来越清晰具体地还原在他的脑子里。

激情的火花四处迸射,他急切地想点燃更多的人。

2003年7月,几个老友又聚在了一起。召集人是赵潼生。他又忍不住动感情了,他把这几个月来的所见所闻激动地和几个老弟兄汇报,讲啊讲,顾不上喝一口水,讲得浑身灼热,讲得热泪盈眶。

“我们原平人不应该忘记姜玉贞!”几个老头儿掷地有声。“我们应该立碑建馆纪念姜玉贞,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铭记这段历史!”

群情激昂之下,王如阳当场写了劝捐倡议书:一个山东人能为保卫原平献出四十三岁的宝贵生命,我们作为原平人,又能为他做些什么?

同胞们,伸出你的双手,为先烈捧上一掬黄土,慰藉他们的英灵,振奋民族精神!

……

有句流行的话叫做: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倡议书发出去了,商场、超市、广场、学校、单位……复印费花了不少,倡议书却纷纷泥牛入海。

几个老友分头去找关系,但能找的基本都是老头儿,退休的老头儿、离休的老头儿,都挣着那份死工资,有的还常年吃药,大家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无论是建馆还是立碑,设计费、征地费、建设费,都不是一个小数目……

老头儿们再聚在一起,一筹莫展,不是抽闷烟就是喝闷酒。从经济物质基础到主流意识形态,他们都得不到有力的支撑和支持。赵潼生们四方奔走,却几乎一无所获。

赵潼生的内心似江河翻滚,但却对眼前的现实无能为力。他像一只困兽,上下左右突围却找不到出路……几番折腾,他沉默了,老头们也叹口气,集体沉寂了……endprint

这一声叹息,就是十二年。

然而,只有赵潼生知道,自己心中的那团火余烬未熄,火头还在。

“我独自一人,却像攻克城池的

军队一样前进”

时光进入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活动在祖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写征文、搞演讲,排合唱……

这一切,犹如一粒火种,把赵潼生心里那团火重新点燃了!这次,他下定了决心,“我已年届八十,等我们这茬人都不在了,恐怕再也没有人来做这件事情了。”

他心里有了准主意。建馆困难暂时不搞,先把纪念碑立起来!

2015年6月,还是十二年前那帮老弟兄,再一次碰头,再一次商议,大家决计自筹资金、自己跑腿,自己募捐。

说干就干,几个人自制宣传广告一幅,上载民政部公布300位抗战英烈的公告,放了姜玉贞的大幅照片,又请书法家亢怀柱先生亲笔题写“为姜玉贞将军建碑募捐”的大标题。于是,夏日的原平的大街小巷上开始多了这么几个人,他们走街串巷,只要是公众场合,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大声宣传一番。赵潼生说:“为了给姜玉贞将军建立纪念碑,我这老脸也没有什么值钱不值钱,我为了他,向人们‘乞讨没有什么丢人的。有了这个底线,就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了。”

班村,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学锦的家。赵潼生冒着大雨敲开院门时,张学锦有点惊呆了,眼前的赵潼生一副狼狈的样子:鞋子、裤子全都湿透了。更让他惊异的是赵潼生没有和他寒暄就立即展开一张宣传纸念叨起来。张学锦终于理清了头绪,急忙召唤老伴:“快,快,给老赵拿上一千块钱,表表咱们的心意!”

文体广场。化肥厂的张建华听了宣传后马上让夫人开车回家取来一千元。四中的教师郭翠香、矿机的贾仙涤、北王就村民王文喜见状纷纷解囊捐赠……

赵潼生几个流泪了,血,总是热的,这些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被赵潼生感动了,而赵潼生同样被他们感动了。温暖在原平大地上默默传递着,就像春风一样。退休老教师郭三煌打电话问他怎么才能把钱捐上;沈玉红大婶每月仅百元生活津贴,急着问五十块钱行不行;三位知名医师捐款之后吩咐不留姓名……好友聂存贵请企业家乔云涛“表表态”时,乔云涛竟一次捐助五千元;北京回来的老警官李世同为他老伴、女儿捐出三千元……老干部来了,工人来了,农民来了,许多热心人带着他们的满腔爱国之心来了,赵潼生似乎有点应接不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捐款人中年龄最长者李明堂先生已经八十三岁了。

初步估计,姜玉贞将军纪念碑花费在三到五万元,按照目前资金筹集情况,一切将会迎刃而解,望着寂静的夜色,赵潼生兴奋得失眠了……

钱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似乎应该喘口气了, 然而,赵潼生还要操心纪念碑的具体环节。

化二对面的石材小工厂,厂主栗白瑞给他们看了一块纯黑色花岗岩巨碑,上书“开国上将赵尔陆故居 北三泉”。醒目,大气,漂亮。就照这个样子!正反两块大碑用实材,两侧用板材,组合成一方形大碑,造价三万多也符合预算。

隔日,赵潼生又邀约两位老者继续与他商议订货。

一切都在按预定的方向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摄影家樊乐园先生提出碑顶再加上城墙垛口的图形,这是一个深有创意的提议,大家一致同意。

王丑官提议请省人大原副主任,民革山西省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常委,曾任二战区侍从秘书的李寥源先生为碑的正面题字。刘澍和先生说这事好办,范中同学中杨建峰原是山西省旅游局长,和李寥源老先生很熟。马上电话联系,对方慨然应允,赶紧办理。寄出碑文后,赵潼生又急忙赶赴太原,以最快的速度拿回来制作。

“碑记”的编撰也几经周折。最初,霍效昌先生拟文,大家议论后稍显简单,又请王如阳重写,稍感到繁杂,聂存贵、宋启今、亢怀柱、付小平等一一编撰,却各有偏颇,意见不一。大家继续商量,终于请到了李昌荣,博采众长,以确切有据的史实为基调,完成了终稿,经诗人贾真先生最后复核定稿。

背面的碑文,经过反复推敲,他们借用了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总理逝世三十周年及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大会上的演说词,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对姜玉贞将军不可撼动的褒扬为此碑最重要的基调。他们请来了原平著名书法家张存堂先生为这篇文字倾心而书。端庄秀丽的碑记,仿佛带着大家向着历史的深处走去。

“中华民族万岁!”

这一天终于来了。

2015年8月27日,刚落成的姜玉贞将军纪念碑两旁,十面国旗迎风飘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年的会标鲜红、醒目。

来了,千余名各界人士会聚于此,场面庄重而热烈。

来了,那些为立碑奔走忙碌的老人们来了。

来了,王玮珍将军,离退休干部辛砚田、武巨前、潘文才等将碑顶的大红绸布缓缓掀了下来。

那一刻,天格外蓝,风格外轻。

那一刻,赵潼生的眼睛湿润了。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雄壮的国歌声回荡在原平的上空,二百只和平鸽振翅飞向高天。

“在鞭炮的震撼声中,你是什么样的感受啊!我挺胸,抬头,深深地呼吸着,我是中国人!我是原平人!我是最幸福的人!”赵潼生这样回忆当时的心潮澎湃。

在王玮珍将军的引导下,大家向纪念碑敬献鲜花,向英勇的196旅官兵和他们的姜旅长致以最真诚的敬意。

王玮珍将军即席演说,引来了热烈的掌声。

人群中,赵潼生高呼:大中国万岁!中华民族万岁!

鲜花丛中,英雄已经安息。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先烈们共赴国难的光荣历史,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人民与祖国同在的赤子情怀!

当然,我们更加不会忘记,这些平凡的人们,正是无数的像赵潼生一样的人们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一段血与火的岁月,而献出了自己一颗滚烫的心!

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泪水不止一次夺眶而出,就在2016年7月 1日,赵潼生先生离开了人世,他永远不会看到这篇粗糙的文字了,但他的在天之灵一定是备感欣慰的。

因为,姜玉贞将军纪念碑静静地矗立在原平文体广场上,靜穆无声,却如洪钟大吕。

历史就是人心。人心所向,创造历史,无论时间的遗忘或者烟尘的遮蔽,它都将存在于人心之中。

付小平,70后,山西原平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时光读书会发起人。现供职于机关事业养老保险中心,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endprint

猜你喜欢

原平
电商助农
山西原平凤秧歌艺术特征及传承发展研究
他用22年为孤独症孩子搭建希望之桥
海港“黑老大”覆灭记
漫天香雪梨花放 诗意惟美看原平
“厅官作家”晋原平接受纪律检查和监察调查
擅写反腐题材的“厅官作家”落马了
梨花
原平乡射礼考释
提高原平站运输效率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