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肝痈论治肝内胆管结石性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2018-01-21何军明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11期
关键词:梗阻性正气胆汁

严 新 何军明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2.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又称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是急性胆管炎的严重阶段。该病发病急骤,是良性胆道疾病最主要、最直接的死亡原因,总病死率高达 10%~30%[1]。在我国,AOSC最主要的病因为肝内外胆管结石,其中肝内胆管结石的医治仍是胆道外科的难题,这是由于肝内胆管结石具有术后残石率高、再手术比率高、严重并发症率高的特点[2]。因此结合中医药治疗,可为该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查阅文献,该病属于中医“肝痈”病范畴,故本文着重讨论从肝痈论治肝内胆管结石梗阻所致AOSC。

1 理论基础

1.1 肝痈理论来源 《内经》对痈病已有详细的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疽。”可见局部气血凝滞是痈疽的发病基础。《灵枢·脉度》曰“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灵枢·痈疡》曰“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藏不为伤,故命曰痈”,指出痈的病理过程为气血凝滞,卫气结聚,郁而化热,热盛肉腐,酝酿化脓,而发为痈。痈病根据发病部位分为内痈和外痈,生于脏腑为内痈,发于体表为外痈。《诸病源候论·内痈候》对内痈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描述“内痈者,由饮食不节,冷热不调,寒气客于内,或在胸膈,或在肠胃,寒折于血,血气留止,与寒相搏,壅结不散,热气乘之,则化为脓,故曰内痈也”。内痈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又分为肺痈、胃脘痈、肠痈、肝痈、肾痈等[3],本文着重论述肝痈。

古代对肝痈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该书云“期门隐隐痛者肝疽,其上肉微起者肝痈”。《素问·大奇论》中对肝痈的症状进行了描述“肝痈,两胁满,卧则悸,不得小便”。历代诸医家亦对肝痈的病因病机进行了阐述,朱丹溪云“肝痈始发期门穴,必隐痛微肿,令人两脚胀满胁痛,侧卧则惊,便溺艰难,由愤郁气逆而成”。《医宗金鉴》曰“肝痈愤郁气逆成,期门穴肿更兼疼,卧惊胀满溺不利,清肝滋肾即成功”。陈远公亦认为愤怒与忧郁亦能生痈。马培之提出嗜酒亦能生痈“嗜酒之人每多此患,酒入于胃则肝横胆浮,肝即横则气血不能顺行,胃中痰浊亦旁流于胁。痰气血交混,结而为痈”。可见肝痈主要病因病机为情志愤郁、酒食不节,湿热火毒郁结于肝,化而为脓[4],出现期门穴及肝区胀痛拒按,不敢右侧卧位,发热寒战,小便不利等症状。

1.2 肝内胆管结石梗阻性AOSC与肝痈的关系 肝内胆管和胆有着相似的生理功能,排泄胆汁,泻而不藏,以通为用。《灵枢·本输》云“胆者,中精之府”。《脉诀》云“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胆汁为肝之精气所化生,通过肝主疏泄的功能,排泄入胆,继而入肠,以促进水谷精微的消化和吸收。若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影响肝主疏泄,则气血瘀滞,郁而化热,湿热瘀阻,使胆汁排泄不畅、滞积化热、煎熬成石,形成胆管结石。结石为有形病理产物,阻塞胆管,进一步阻碍胆汁排泄,加重气血瘀滞[5],最终导致热盛肉腐,化脓而为痈。

AOSC主要病因为肝内外胆管结石,发病基础为胆管梗阻和细菌感染。胆管梗阻使胆管内的压力增高,损伤肝脏胆血屏障,大量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肝脏及全身多器官损伤。当结石位于肝内胆管时,常阻塞一侧肝内胆管,导致胆汁淤积,出现一侧胆管扩张,一侧肝大,胀痛拒按,可无黄疸或黄疸较轻,患者同时有寒战高热等急性炎症表现[6]。

肝内胆管结石梗阻所致的肝痈的主要中医病因病机为湿热瘀阻,胆汁排泄受阻,煎熬成石,堵塞肝内胆管,气血瘀滞,郁而化热,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化为肝痈,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具体表现为两肋期门穴肿痛,按之尤甚,发热等,与肝内胆管结石梗阻性AOSC有着相同的发病机理及临床症状,故肝内胆管结石梗阻性AOSC属于中医学肝痈范畴。

2 分期辨证论治

由于肝内胆管结石梗阻,出现AOSC,治疗不及时会导致脓肿播散、细菌入血,出现多发性肝脓肿、肝功能衰竭、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7]。《疡医大全·内痈部》曰“治以平肝为主,佐以泻火祛毒……切不可因循,令其溃疡,而不可救也”。王肯堂曰“肝性最急,痛成而毒发甚骤,也有因生痈毒败而死者,可不急为治之乎”。陈远公云“切不可因循令其溃烂而不可救也”。可见该病属急重症,需早期及时医治,故以肝痈理念论治,将肝内胆管结石梗阻性AOSC分为初起期、成脓期、溃后期,分别采取消、托、补三法论治[8]。

2.1 初起期 消法适用于肝痈初起,脉紧而数,胁肋压痛尚可忍者,此时尚未成脓。《素问·至真要大论》首先提出 “坚者消之”“结者散之”,《外科启玄》对消法的定义进行了阐述 “消者灭也,灭其形症也……治当内消,使绝其源而清其内,不令外发,故云内消”。《疡科纲要》曰“治痈之要,为成者必消之,治之于早,虽有大证而可以消于无形”,在痈肿早期及时使用消法,可截断其化脓成痈的过程,防止邪毒入脏腑而危及生命。故王洪绪曰“余家之法,以消为贵”。《疡科心得集》曰“此症多因郁怒肝火而发,或因肝胆之气不举”,《疡医大全·内痈部》提出“治以平肝为主,佐以泻火祛毒”,《证治准绳》曰“痈疽之证,发无定处,欲令内消,于初起红肿结聚之际,施行气活血解毒消肿之药是也”。肝痈起于肝失疏泄,气血瘀滞,郁而化热,热腐成脓,故治以清热解毒,疏肝理气,临床常用化肝消毒汤、柴胡清肝汤、加味金铃子散[9],此类方剂重用疏肝理气药物,佐以清热解毒,使气机通畅,则营卫畅通而邪无滞留,防止邪气聚而化痈。在肝内胆管结石性AOSC初期使用消法,可减轻患者症状,为手术做好准备。

2.2 成脓期 《外科正宗》指出痈疽“焮肿发热,疼痛有时,脉来浮数无便秘者,宜药托之”,肝痈成脓期,可见胸胁疼痛拒按,脉浮而数,此时宜采用托法。托法,是指运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原则[10]。《疡科心得集》曰“凡治痈疽、发背、疔疮、乳痈、一切无名肿毒,先须托里,勿使毒入附延骨髓”,可见托法的重要性。《外科精义》阐述了托法的作用“脓未成者,使脓早成,脓已溃者,使新肉早生,气血虚者托里补之,阴阳不和托里调之”。根据病证虚实不同,托法又分为透托法和补托法[11]。肝痈成痈初期,脓液排出,是正盛驱邪外出的结果。而脓液排出必耗伤正气,加之肝痈为火热邪毒,伤津耗气,久之必气血亏少,脓液无化生之源,易导致邪毒内陷的变证,此时宜采用补托之法。故透托法适用于肝痈成脓初期,邪毒亢盛而正虚不明显,对应AOSC行胆道流术后,胆汁引流通畅,此时宜用透脓散,可促进脓液排出[12]。补托法适用于肝痈成脓后期,正气不足,不能排毒于外,对应AOSC行胆道流术后,胆汁稀薄,引流不畅,此时应用托里消毒散,可辅助正气,托毒外出[13]。

2.3 溃后期 肝痈溃后,脓痈已散,邪气已去,正气亦虚,常证见面色苍白、疲倦乏力、短气少言,食少便溏、脉弱无力等,此时宜采用补法,使用补养的药物,补益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可促进机体早日恢复。《内经》对补法已有详细记载,提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邪气外侵是发病的根本。“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劳者温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为补法制定了具体治则,体虚者宜采用补法,其中阳气不足者,宜用益气温阳的药物,阴精不足者,应用滋阴养血填精的药物。补法适用于AOSC术后,引流通畅,已无炎症。机体本身存在正气亏虚的基础,加之手术打击,抗生素等寒凉药物的使用,出现阳气不足的症状,偏于脾阳不足者,予黄芪建中汤,偏于肾阳不足者,予八味肾气丸。疾病日久,耗伤精血,加之术中出血,胆汁引流,常出现阴精亏虚的症状,偏血虚者予归脾汤、八珍汤,偏肾阴虚者予六味地黄丸[14]。张子和主张“病蠲之后,莫若以五谷养之,五果助之,五畜益之,五菜充之”,临床上鼓励患者早日进食,可顾护胃气,食物与药物结合一起治疗虚证,可补益精气,又能调和脏腑,从而促进患者早期恢复[15]。

3 典型病案

患某,女性,60岁,因“反复右上腹部疼痛3 d”入院,患者于2016年5月7日午餐后出现右上腹部胀痛不适,向肩背部放射,无身目黄染、发热恶寒、恶心呕吐,患者遂至本院急诊就诊,查上腹部CT提示:1)肝左叶肝内胆管铸型结石,伴肝内胆管扩张,肝左外叶萎缩,左半肝膈下脓肿;2)胆囊结石、胆囊炎。肝功能:总胆红素:61.6 μmol/L,谷草转氨酶:77 U/L,谷丙转氨酶:177 U/L。诊断考虑为:1)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2)肝内胆管结石;3)肝萎缩(左肝外叶);4)胆囊结石;5)胆囊炎。予安排入院,症见:神清,精神疲倦,右上腹胀痛,向肩背部放射,舌红,苔腻,脉弦数。抽血示白细胞、中性粒、D-二聚体、血沉偏高,西医予抗生素静滴抗感染,中医方面考虑肝痈成痈期,治以托毒溃脓,方选透脓散加减,药物组成为:生黄芪、川芎、当归、穿山甲、皂角刺、金银花、牛蒡、白芷。并结合四黄水蜜外敷止痛。完善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后,于2016年5月21在气管插管全麻下经腹腔镜行左半肝切除术+左半肝膈下脓肿清创术+胆囊切除术,术程顺利,留置肝断面双套引流管,术后予抗生素抗感染、补液支持治疗,鼓励患者尽早进食及吴茱萸热敷下腹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术后第3日,患者诉疲倦乏力,头晕眼花,气短懒言,纳差,查舌淡苔薄白,脉弱无力,考虑手术打击损伤脾胃,加之术中出血、术后引流耗伤精血,导致气血两虚,治以益气补血,予八珍汤加减,方药组成为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炙甘草。患者服用后症状改善,复查上腹部CT见肝脏术后改变,未见结石残留,予拔除引流管,安排出院。

手术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梗阻AOSC的主要治疗方法,而由于肝内胆管结石致病的特殊性,使得该病手术并发症多及复发率高。故结合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运用消、托、补三法,可防止该病复发、降低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加速机体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本文第一作者为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梗阻性正气胆汁
自拟和胃镇逆汤对寒热错杂证胆汁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和胃肠激素的影响分析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神经内镜经小脑延髓裂治疗脑干背面和四脑室梗阻性出血的临床观察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方天祥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与健康人粪菌群的对比
胆汁瘤的介入治疗
程良斌教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经验
出口梗阻性便秘的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