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定菌物药的历史沿革及应用
2018-01-21杨树东包海鹰图力古尔
杨树东 包海鹰* 王 辉 图力古尔
(1 长春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吉林 长春 130012;2 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3 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118)
我国在《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和《本草纲目》等古代药学书籍中,就有药用真菌的记载。有关文献曾提到我国被记述的药用菌达450余种,药、食兼用250余种[1]。实际上大多数品种只能认为是有一定药用价值的菌物,它们还未成为法定入药的菌物。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许多植物药资源短缺,低碳环保的生活的要求,对药用菌物的医疗价值研究的不断深入,并取得较大进展。因药用菌物的自身特点,疗效显著、成分独特、不良反应小、影响环境小、可持续发展及资源丰富等优点,现在菌物的药理作用的研究及菌物中成药的开发研制倍受重视。现可以法定入药的菌物及其历史沿革总结如下,同时讨论菌物开发前景。
1 药典收载的药用菌品种来源及沿革
真菌自身组织如子实体、菌核等入药者称药用真菌[2]。始见于公元1世纪东汉《神农本草经》记述茯苓、灵芝、僵蚕等7种,《史记》和《本草纲目》等古代药学书籍中,对药用真菌也有记载。2015版药典一部收载的品种有2598种,中药材和饮片有600余种,菌物有11种。约占1.8%。中国药典从1953年颁布到2015年共10部,1953年版记载1味、1963年版版记载6味、1977年版记载6味、1985年版记载5味、1990年版记载6味、1995年版记载6味、2000年版记载7味、2005年版记载9味、2010年版记载9味及2015版年版记载10味。现将药典收载的药用菌按品种总结如下。
麦角为1953版药典[3],其他版药典均未收载。麦角来源为禾本科植物黑麦子房中生长的肉坐菌科植物麦角菌 (Claviceps purpurea Tulasne)的干燥菌核。
马勃为1963年版药典一部新增收载品种,1977、 1985、1990、1995、2000、2005、2010及2015版药典一部均为收载[4-12]。1963年药典一部收载来源为马勃Lasiosphaera nipponia(kow-am)Y.Koiyxas。1977版药典改为本品来源为灰包科真菌脱皮马勃Lasiosphaera fenzlii Reich.、大马勃Calvatia gigantea(Batsch ex Pers.)Lloyd或紫色马勃Calvatia lilacina(Mont.et Berk.)Lloyd的干燥子实体。至今药典来源同1977版。
冬虫夏草为1963年药典新增收载品种,1990,1977、1985、1995、2000、2005、2010及2015版药典一部均为收载[4-12]。各部药典来源相同都来源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和幼虫尸体的干燥复合体。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挖取,晒至六七成干,除去似纤维状的附着物及杂质,晒干或低温干燥。
茯苓为1963年药典新增收载品种,1977、1985、1990、1995、2000、2005、2010及2015版药典一部均为收载[4-12]。各部药典来源相同都来源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猪苓为1963年版药典一部新增收载品种,1977、1985、1990、1995、2000、2005、2010及2015版药典一部均为收载[4-11]。各部药典来源相同都来源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的干燥菌核。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雷丸1963年版药典一部新增收载品种,1977、1985、1990、1995、2000、2005、2010及2015版药典一部均为收载[4-11]。各部药典来源相同都来源为白蘑科真菌雷丸Omphalia lapidescens Schroet.的干燥菌核。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僵蚕1963年版药典一部新增收载品种,1985年版药典一部取消僵蚕收载,1990年又增加僵蚕,1977、1995、2000、2005、2010及2015版药典一部均为收载[4-12]。各部药典来源相同都为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 mori Linnaeus 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ant而致死的干燥体。多于春、秋季生产,将感染白僵菌病死的蚕干燥。
灵芝2000年药典新增收载品种,2005,2010,2015药典一部收载[9-12]。各部药典来源相同都为多孔菌科真菌赤芝 Ganoderma lucidum(Leyss.ex Fr.)Karst.或紫芝 Ganoderma sinense Zhao,Xu et Zhang的干燥子实体。全年采收,除去杂质,剪除附有朽木、泥沙或培养基质的下端菌柄,阴干或在40~50 ℃烘干。
云芝2005年版药典一部新增收载品种,2010,2015药典一部收载[10-12]。各部药典来源相同都为多孔菌科真菌彩绒革盖菌Coriolus versicolor(L.ex Fr.)Quel的干燥子实体。
乌灵2005年版药典一部新增收载品种[10],2010,2015版药典一部均为收载。各部药典来源相同都为炭棒菌科炭棒菌属(Xylaria)真菌,经深层发酵而得到的菌丝体干燥品。
茯苓皮2015年药典新增收载品种[12],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菌核的干燥外皮。多于7~9月采挖,加工“茯苓片”、“茯苓块”时,收集削下的外皮,阴干。
2 部颁及地方标准
金针菇为山东省中药材标准收载[13]。本品为白蘑科菌物冬菇Collybia Velutipes(Curt.ex Fr.)Quel.的干燥子实体。秋冬二季采收,晒干。
木耳为山东省中药炮制规范及中成药部颁一部收载[13-14],本品为木耳科菌物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L.ex Hook.)Underw.的干燥子实体。
银耳为山东省中药材标准收载[13]。本品为银耳科真菌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Berk.的干燥子实体。
树舌为中药成方制剂一部收载[14]。本品为灵芝科菌物树舌灵芝Ganoderma applanatum(pers.ex Gray) pat.的干燥子实体。
金芝为山东省中药材标准收载[13],本品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茎基部寄生的锈革孔菌科菌物茶蔗子叶孔菌Phylloporia ribis(Schumach.Fr.)Ryvarden的干燥子实体。
猴头为山东省中药材标准收载[13],本品为齿菌科菌物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Bull.eX.Fr)Pers.的干燥子实体。
金针菇菌丝体为广西中药材标准收载[15]。本品为口蘑科菌物金针菇 Collybia velutipes(Curt.ex.Fr.)Quel的菌丝体。
草菇菌菌丝体为广西中药材标准收载[15],本品为伞菌科菌物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Bull.ex.Fr.)Sing的菌丝体。
香菇为广西中药材标准收载[15],本品来源为侧耳科菌物香菇Lentinus edodes(Berk.)sing的干燥子实体。
猴头菇菌丝体为广西中药材标准收载[15]。本品为齿菌科菌物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Bull.ex.Fr.)Fers.的菌丝体。
竹荪为广西中药材收载[15],本品来源为鬼笔科菌菌长裙竹荪Dictyophora rndusiata(Vent.ex.Pers.)Fischer.的干燥子实体
柱状田头菇菌丝体为广西中药材收载[15]。本品为锈伞科菌物柱状田头菇Agroybe aegerita(Brig)Sing的菌丝体。
蘑菇为广西中药材收载[15]。本品来源为黑伞科菌物蘑菇Agaricus bisporus(Lange)sing的干燥子实体。
竹篁为浙江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收载[16]。本品来源为肉座菌科菌菌竹黄Shiraia bambusicola P.Henn.寄生于禾本科刺竹属Bambusa.刚竹属Phyllostachys植物树枝梢上的干燥子实体。
地星为甘肃省中药材标准收载[17]。本品来源为地星科菌物硬皮地星Geastrum hygrometricum Pers.或尖顶地星Geastrum triplex(Jungh.)FICHER.的干燥子实体。
灵芝孢子粉为浙江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收载[16]。本品来源为多孔菌科菌物赤芝Ganoderma Lucidum (Leyss.ex Franch.)karst.的干燥成熟孢子。
金蝉花为浙江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收载[16]。本品来源为麦角菌科真菌大蝉草Cordyceps cicadae Shing寄生的蝉科昆虫山蝉Cicada flammata Dist若虫上的子座及若虫尺体的复合体。
茯神木为浙江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收载[16]。本品来源为多孔菌科菌物茯苓Poria cocos (Schw.)Wolf的干燥菌核中间的松根或松枝。
川西马勃为四川炮制规范[18]。本品为灰包科真菌静灰球Bovistella sinensis Lloyd.和长根静灰球Bovistella radicata (Mont.) Pat.的干燥子实体。未成熟者习称“白马勃”,成熟者习称“灰马勃”。夏、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及杂质,干燥。
糠谷老为天津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收载[19]。本品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栗Setaria italica(L.)Beauv感染栗指梗霉菌Sclevospora graminicola(Sacc.)Schroet而产生的糠秕的病穗。
红曲为湖南省中药材标准收载[20]。本品来源为曲霉科真菌紫色红曲霉 Monascus purpureus Went. 在粳米上培养发酵而成的红曲米。
松萝为湖南省中药材标准收载[20]。本品来源为地衣类松萝科植物松萝Usnea diffracta Vain或长松萝Usnea longissima Ach.的干燥叶状体。
栓皮马勃为内蒙地方标准收载[21]。本品来源为灰包科真菌栓皮马勃Mycenastrumcorium(Guers)Desv.的子实体。
3 菌物在中成药中的应用剂型及提取工艺
含有药用菌物的中成药剂型有:散剂(如五苓散);丸剂(如木耳舒筋丸);颗粒剂(如金菌灵胶囊);注射剂(如注射用亮菌甲素);片剂(如亮菌甲素片);胶囊剂(如益肾康胶囊);糖浆剂(如亮菌糖浆);合剂(如杜仲补腰合剂);滴眼液(如麝珠明目滴眼液);膏药(如东方活血膏)有10余种剂型,涵盖范围广。现药用菌的入药工艺有直接粉碎(如金针菇、木耳、银耳、茯苓皮、猪苓、蜜环菌、雷丸、灵芝、树舌、云芝、马勃、安络小皮伞菌、冬虫夏草、茯苓、僵蚕、蛹虫草、猴头等);菌丝体经深层液体培养后提取制得的多糖(如薄树芝、香菇);提取单体(如亮菌);水煎煮(如云芝、紫芝、猴头、马勃、茯苓等);液体发酵(如银耳、蜜环菌、灵芝、乌灵、猴头、耙齿菌);有机溶剂提取(如乙醇提取安络小皮伞菌、耙齿菌、竹红菌等)及孢子粉入药(如灵芝)等。
4 菌物在保健食品、食品和化妆品方面的应用
菌物在中国的古代用来制造酱、酿酒、腐乳等约10种。现在开发的品种有江中猴头饼干、香菇味精和香菇酱油及其制成各种调味品等。菌物在化妆品也有应用如灵芝孢子精华美白面膜,虫草多肽面膜、三九集团开发的灵芝多肽面膜等。现在菌物在膳食纤维研究和开发利用也受到广泛的重视[22],菌物在除药物以外的应用有广阔的前景。
5 药用菌研究的展望
5.1药用菌研究的不利因素
5.1.1目前法定药用菌品种少:目前作为法定入药的植物与动物药大约共3000余种,法定入药的菌物共31种,约占1%,而有关文献曾提到我国被记述的药用菌达450余种,药、食兼用250余种,法定药用菌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同时据报道我国毒蘑菇资源丰富,有435种[23],目前主要研究鹅膏肽类毒素治疗肿瘤等领域[24],现仍在研究阶段,没有开发出药物。粘菌在分类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也进行广泛研究[25],但在医药领域仍未空白。对有药用价值的真菌进行深入研究,考察在医院及民间的药用菌的应用,建立相关的检验方法,使成为法定的品种。为药用菌中成药的开发提供法律依据,相关研究者应高度重视。
5.1.2菌物的生活史了解不全面,需要多学科配合:传统药用菌多为菌核及大型子实体入药,历史上对真菌的生活史了解不全面。研究开发药用真菌需要多学科专业人才的配合, 特别是菌物学、药学及药品检验学、药理学、医学等人员间的紧密合作,应为现在大多研究(包括食用菌)的人不熟悉药学研究药的人不太了解菌,这就使药用真菌的研究开发比较困难。同时增加法定药用菌需要大量数据包括药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安全评价、质量评价等者都需要多学科专业人员的配合,使药用菌发挥更大的作用。
5.2有利因素
5.2.1种类多:菌物界物种估计有510余万种,自然界现存的菌物大约有40万种。按物种估计约20万以上,其中90%以上还没有被认识[26]。而已开发的法定入药的用品种仅31种,但治疗疾病方面几乎涉及临床各方面。毒真菌在抗肿瘤方面有研究,但粘菌尚属研发的盲区,因此真菌中可开发药用的潜力很大。
5.2.2轻地道:植物类中药材,因有适宜的自然生态条件,才能生产出优质药材如吉林人参、河南菊花、河南地黄、河南山药等,地道药材与非地道药材质量区别较大,强调地道性。药用动物也有一定自然分布与生长区域,如东北的梅花鹿。对于真菌类虽也有这个问题, 但现在主要是以菌核入药的药材,如茯苓。而对子实体类药材,不同产地间与不同培育方式间的质量区别研究报道少,现在工厂化大量袋料栽培的菌物,受产地影响小。同时进行发酵生产的企业来说,地道影响更小。
5.2.3开发方式多样:药用真菌的开发方式与药用方式均较多,如子实体、菌核入药,现代应用液体发酵生产菌球(菌丝体)及其发酵液入药,固体发酵和通过双向型固体发酵工程对中药二次开发等[27],这是药用植物药与动物药无法比拟的。同时也可以将动植物药通过菌物药有机的结合生产新药物。
5.2.4低消耗、高效率、对自然野生环境和生态造成破坏少:真菌现在生产方式多为工业化生产,速更快、效率高,其生长速度远快于动、植物。对环境与生态破坏小。在中药材的分类中如《中华本草》将其主要分为植物药、动物药与矿物药三大类。历史上对真菌的研究因受真菌的多型性、微观性等特点的影响,在中国药典一部里包含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至今还没有菌物药。20世纪末起,生物分类已将约拥有数以百万以上物种的真菌从“植物界”中分离出来,另建系统,称为“真菌界(Fungi)”。通常将其与其他貌似真菌的真核生物,如假菌、卵菌、粘菌等,统称菌物(fungi)。这已为国际生命科学所共识、公认,同时药用菌历史悠久,疗效明显,对其也需要合理的定位。
菌物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民间有广泛应用未开发法定入药的品种多,因其轻地道、疗效显著、生产工艺多、低消耗、生产速度快、保护环境,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低碳生活,同时粘菌、假菌、卵菌、毒菌等在菌物开发方面,尚属研发的盲区,有广阔的开发前景,重视菌物,合理开发,与国际接轨,增加法定药用菌品种,药用菌的开发有巨大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