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反复过敏性皮炎验案一则

2018-01-21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19期
关键词:红疹方证姜汤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河南 郑州 450008

1 经方简析

柴胡桂枝干姜汤首载于《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组方: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瓜萎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刘渡舟在《伤寒论十四讲》本方“治胆热脾寒,气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腹胀、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或胁痛控背、手指发麻、脉弦而缓、舌淡苔白等证。”临床抓住“胆热脾寒”之病机,运用于胃肠型感冒、咳嗽变异性哮喘、溃疡性结肠炎、病毒性肝炎、妊娠剧吐等效果良好[1]。笔者在临床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愈反复过敏性皮炎1例,分享如下。

2 病案举例

患者,女,25岁,学生,2018年3月20日初诊。主诉:发作性面部红疹伴流黄水7月,再发1天。7月前食海鲜后1~2 h面部出现泛发红疹,易溃破,流黄水后结痂,面部皮肤发红、发紧感,无瘙痒,两颊多发,至医院就诊,考虑:1.过敏性皮炎,2.痤疮。给予中药汤剂过敏方及红霉素软膏治疗,症状逐渐缓解;平素非过敏体质,后自觉与饮食相关,稍有饮食不慎,皮疹速发,症状同前,偶有面部干痒、脱屑,服用抗过敏西药逐渐无效,经治先后服中药方甘草泻心汤、枇杷清肺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汤药治疗,服药时症状明显缓解,7天左右症状痊愈,停药后面部红疹仍时常发作;1天前饮食不慎后再发,自觉近期食鸡蛋后多发作,刻下症见:面部泛发红疹,流黄水、结痂共存,面部红、热,无瘙痒,无脱屑,平素畏寒怕冷,多寐,大便溏薄,小便正常。舌质淡,苔薄黄腻,舌体胖大、有齿痕,脉弦细。诊断:过敏性皮炎,脾虚湿郁证;治以温阳健脾,清热利湿。

处方:柴胡12 g,黄芩10 g,桂枝12 g,天花粉20 g,牡蛎30 g,炙甘草6 g,干姜6 g,茯苓20 g,淡附片6 g,白术10 g。3剂颗粒剂,水冲服。

2018年3月24日复诊:服药1剂后,晨起面部红疹明显减轻,面部皮肤发红明显消褪,服药3剂,面部红疹几乎完全消褪,后巩固续服7剂,随访2月,面部较前光滑,食鸡蛋后亦未再发作。

按语:根据起病特点,与饮食不节相关,急性起病,症状每次发作相似性,考虑为过敏性皮疹;而皮疹每次只泛发于面部,考虑头为诸阳之汇,面部皮肤娇嫩,邪气易从薄弱处发之。结合患者平素畏寒,多寐,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黄腻,舌体胖大、有齿痕,脾阳虚之征明显;病情反复发作,肝气郁结,日久化火,值遇饮食不慎,湿热积滞脾胃,与肝郁火相合,脾阳虚无力祛湿热邪气外出,湿热郁滞于体内,从皮肤娇嫩处面部发出,因脾阳虚又发而不畅;治疗当“火郁发之”为治则,以“温阳健脾,清热利湿”为主,方选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药物柴胡、黄芩疏解肝火郁热,干姜、炙甘草温补脾阳,桂枝交通寒热阴阳,天花粉清热生津,牡蛎软坚散结,加白术配茯苓健脾祛湿,淡附片增强温阳健脾发散之力。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健脾,清热利湿之功,使湿热去,脾阳健,阴阳调和,疾病向愈。

3 结语

清代伤寒家柯韵伯有言:“仲景之方,因证而设,……见此证便与此方,是仲景活法”。中医的“证”是指证候,与患者自身不适感觉的“症”有很大的区别,“证”是由症状和体征构成的,但又不单纯是一群症状的集合,“证”是疾病过程中的病理概括,揭示疾病的病变本质[2]。黄煌教授认为“经方有方证”,方证由主治疾病谱、适应人群体质特征构成[3]。强调经方方证的整体性,经方治疗的不是病,而是病的人,“病人”才是经方着眼的对象,认为经方方证,很多就是指适用于某方的体质类型或体质状态,不仅要看到得的病,更要看到得病的人[4]。该患者面部红疹、流黄水,考虑由湿热引起,治疗时上给予清热祛湿药为主,未着眼于患者脾阳虚之征明显,初服药时有一定疗效,久服脾阳损伤更甚,故皮疹反复发作而不能根治。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抓住病人脾阳虚的体质特征,在此基础上考虑由湿热郁滞,脾阳虚湿热发而不畅引起,方证相合,收效良好。

猜你喜欢

红疹方证姜汤
基于胡希恕教授下利治验探溃疡性结肠炎六经方证
过敏起红疹的防治
我学会了煮姜汤
口腔溃疡喝点姜汤
生地黄和大豆黄卷泡茶能退烧
台州姜汤面
《伤寒论》“方证辨证”思想探讨
以方证相对论指导二陈汤类方运用的思路
冬病夏治,喝姜汤正是时,4款姜汤养胃驱寒、补血安神
温柔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