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医治疗“谷道疾病”的研究概况

2018-01-21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19期
关键词:壮医脾虚医药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壮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道路理论”[1]是壮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三道两路”作为壮医药理论的生理病理观。谷道,壮语称“条根埃”,壮文为Saihoz,是指五谷进入人体并得以消化吸收的通道,其化生和调节的枢纽脏腑是“咪叠”(肝)、“咪背”(胆)、“咪曼”(胰)。谷道上连口腔、咽喉,中有食道和胃肠,下接阴窍,贯通人体的天、地、人三部,且与大自然直接相通,是化生气血的主要场所。谷道病主要是指谷道阻塞不畅或调节失度引起的系列病变。西医主要是指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消化性溃疡、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2-3]。壮医在治疗该病时有良好的疗效,价廉,复发率低,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肯定,现将近年来有关壮医治疗“谷道疾病”的相关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临床研究

1.1 壮药疗法 广西壮药资源丰富,采集方便,质优价廉,为壮药的研究提供了夯实的基础。内服壮药治疗“谷道疾病”主要是改善人体气血,调整人体的机能以达到正常的状态。朱红梅等[4]将糖尿病腹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在原治疗基础上,调整降糖药物,使血糖控制在近正常范围。对照组服用易蒙停,治疗组煎服壮药红鱼眼,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两组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在治疗前后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说明壮药能促进受损植物神经功能的恢复。林辰[5]治疗慢性胃炎患者100例,治疗组50例给予火把螺旋汤50例,其总有效率为96%,高于对照组。庞宇舟等[6]收集壮医治疗谷道病方207首,建立壮医谷道病药物和方剂数据库,运用关联规则分析壮医谷道病方剂用药和配伍规律,为临床合理遣方用药提供理论指导。窦锡彬等[7]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6例,对照组口服匹维溴铵治疗,观察组予口服壮药三草止泻方。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达90.4%,优于对照组(P<0.05)。覃洁梅等[8]予壮药愈疡散治疗消化性溃疡40例,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胶囊、克拉霉素片、甲硝唑片,治疗组口服壮药愈疡散(救必应、田七、蒲公英、白及、黄芪、海螵蛸等),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P>0.05),HP根除率、转阴率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牟丽环等[9]观察消痞导滞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80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9%,胃粘膜改善率为77.2%,优于对照组(P<0.05)。

1.2 壮医食疗法 壮医食疗法是壮医愈疾防病与养生保健的特色疗法。其方法简单、易行,疗效确切、安全,深得民众喜爱。莫清莲[10]特别强调壮族人民崇尚食补,认为壮医食补疗法既可滋补强身、保健益寿,又可治疗疾病。莫氏提出壮族人民喜食糯米,糯米味甘、性温,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及淀粉等,是温补强壮之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补养人体正气之功效。壮族栽种的白糯米补脾气益肺气,黑糯米和红糯米补中益气功效更佳。邓家刚等[11]认为壮医药膳还非常重视肺脾肾三脏的调理。蓝日春[12]从事壮医临床研究多年,在实践中总结常用食疗方剂,如:五指毛桃猪肚汤:五指毛桃50 g,猪肚100 g,炖食;主治:脾胃功能虚弱,萎缩性胃炎。广山药沙骨汤:广山药100 g,猪沙骨250 g,炖食;主治:脾胃虚弱。鹰不扑猪肚汤:鹰不扑100 g,猪肚200 g,炖食;主治:胃溃疡。

1.3 壮医灸法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谷道疾病”主要是通过对穴位的刺激,疏通龙路、火路气机,达到调节气血、健脾益气的功效。陈永红等[13]采用壮医药线点灸配合轻、中、重三种不同手法治疗脾虚证患者60例,3种手法(轻、中、重)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0%、95%、90%。同时还发现轻法对血象无明显影响(P>0.05),而中、重法治疗后对患者的血色素、红细胞计数有提高作用(P<0.05),但对白细胞和血小板无影响(P>0.05)。黄瑾明[14]将60例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组、无药空线点灸对照组和中药四君子汤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优于无药空线点灸对照组(P<0.05),与中药四君子汤对照组近似(P>0.05)。该治疗组对脾虚证舌象、脉象、红细胞及血色素、唾液负荷分泌水平均有改善作用。严付红[15]治疗脾虚泄泻患者84例,对照组内服中药参苓白术散治疗,治疗组采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取脾俞、章门、脐周四穴、长强、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1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吕琳[16]观察180例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组,无药空线点灸对照组和中药四君子汤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优于无药空线点灸对照(P<0.05),与中药四君子汤对照组接近(P>0.05)。黄恒霞[17]用壮医药线点灸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泄泻40例,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单纯西医对照组总有效率(P<0.01)。欧丹凤[18]观察气郁质型功能性胃肠病患者60例,观察组采用药线点灸穴位,对照组采用空白药线点灸穴位,结果提示,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贺君等[19]研究脐环穴隔姜灸联合针刺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及对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对照组给予内服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脐环穴隔姜灸联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为(P<0.05);而在相关炎性因子方面,治疗后2组血清TNF-α、IL-8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治疗组的降低作用均优于对照组(P<0.05)。壮医灸法是流传于壮族民间的传统医疗技法,对多种疾病治疗有显著效果,因其具有简便效廉特点,深受壮族人民喜爱。

1.4 壮医针刺 壮医针刺的核心理论基础是“三道两路”学说,壮医针刺主要是通过刺激龙路、火路的传导,促使三道两路畅通,使天、地、人三气复归同步,从而调整气血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20]。黄庆谋等[21]认为胃脘痛多是因谷道阻滞或运行失常,气结咪胴(胃),谷道调节和化生枢纽脏腑失职,气血失衡致病。黄氏取趾背穴、食背穴、上脐行穴、下脐行穴、脐内环穴[22]、内关穴、公孙穴、足三里穴、脾俞穴、肾俞穴等,胃脘痛完全缓解率为86.7%,疼痛消失时间平均为8 d,对照组胃脘痛缓解率为84.4%,疼痛缓解时间平均为12 d(P<0.05)。李耀新[23]认为慢性腹泻多因饮食不调伤及谷道,或外邪侵袭阻滞谷道,亦或情志失调紊乱气机而致谷道失运,其调节和化生脏腑失养,运化失常,清浊不分,水谷下趋肠道所致。故李氏采用壮医针法结合食疗治疗慢性腹泻35例,取下脐行穴、脐外环穴(心、肾、肝、肺)、脐内环穴(心、肾、肝、肺)、谷线穴、足三里穴等,临床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P<0.05)。

2 实验研究

现代研究证明,患脾胃疾病特别是脾虚证时免疫功能紊乱,易导致代谢功能下降、体内的糖代谢障碍和蛋白质代谢紊乱,血清铜浓度也会随年龄增长而升高[24]。这与亚健康状态时微量元素变化一致,同时发现自由基氧化反应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能力减弱,从而致自由基损伤是构成脾胃病共同的病理基础[25]。但目前关于壮医药机理研究的实验较少,主要集中在壮医药和壮医药线点灸对疾病的作用机制。韦金育[26]以龙氏配穴、脐周配穴、脾俞配穴3种配穴为主,通过不同药线点灸配穴治疗实验性脾虚大鼠模型,均不同程度改善脾虚症,提高了实验性脾虚大鼠外周血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及淋巴细胞百分率,淋巴细胞转化率,提示有改善血象,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亦可改善临床症状及唾液负荷分泌水平,提高机体对外源刺激的反应性,但以龙氏配穴治疗组效果最好。吕琳等[27]采用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法构建脾虚大鼠实验模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量实验前后各治疗组脾虚大鼠血浆的β-内啡呔(β-endorphin,β-EP)含量,结果发现壮医药线点灸后的大鼠脑垂体、下丘脑、胃、肠SS和β-EP有双项调整作用。

3 小结

《素问·经脉别论》有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之健运,机体消化吸收功能健全,水谷精微充盛,气、血生化有源,则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筋肉皮毛等就能得到充分的营养而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脾胃论》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若脾失健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赖脾胃运化以濡养则受限,则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胃痛等症状。壮医三道两路学说认为,五谷禀天地之气以生长,赖天地之气以收藏,得天地之气以滋养人体,其进入人体得以消化吸收之通路称为“谷道”(壮语称为“条根埃”),主要是指食道和胃肠。其化生的主要枢纽脏腑为肝、胆、胰。若三道两路畅通,与三气同步制化协调,则达到天人合一、三气同步[28]的理想健康状态,否则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衡而发病。壮医治疗“谷道疾病”方法多且都具有明显的疗效,价廉,复发率低,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肯定,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广西物产丰富,为壮药、壮医食疗提供了条件;壮医药线点灸的临床研究相对较多,疗效确切,可单用或者联合其他疗法治疗;壮医针刺疗法多取壮医特定穴,尤其以脐环穴为主,旨在调节和激发人体正气,且注重无痛针灸,疗效显著,深得广大患者认可。

但是,现有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仍有诸多不足之处: ①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实验,而散在报道居多,缺少高质量的随机对照;②文献报道尚停留在临床疗效观察上,机理机制的研究较少; ③大多研究中之报道近期疗效,没有对患者进行随访,以明确远期疗效,这些也影响了疗效的评判; ④疗效评价指标过于单一;⑤结果报道过于粗糙,壮医综合疗法治疗“谷道疾病”是否有不良反应,阴性结果未见报。究竟是壮医综合疗法治疗该病完全无不良反应亦或是研究者不将其公布。笔者就目前情况,提出一下几点拙见: ①继续深入拓展壮医单独措施治疗临床上某一疾病或某一证型的运用,以达到力专效著; ②需要更严谨的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临床研究应提高科研设计质量; ③尽可能从分子生物学的视角深入探讨机制机理,使壮医更好推广应用、服务更多群众、让壮医走向国际化。

猜你喜欢

壮医脾虚医药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基于培养壮医临床思维的壮医五诊实训教学改革探讨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壮医六方藤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血清白介素-6、TLR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传统医药类非遗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
比照中医,求同存异
——略论壮医翻译现状及出路
基于ISNTCM的壮医诊断术语英译策略❋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