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汤加减临床运用验案三则
2018-01-21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六味地黄丸的药物组成为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六味药,方中熟地黄补肾阴为君药;干山药补脾阴,固精,山萸肉补肝肾,涩精,二药均为臣药;以上三味药滋补肾、脾、肝;泽泻泻肾浊,牡丹皮泻肝火,茯苓健脾渗湿,三味药同为佐药,亦为三泻;六味地黄丸中药物三补三泻,补泻兼顾,补益肾阴为主。原书中此方用于治疗儿科疾病,如:小儿囟开不合,神气不足,面色晄白,肾怯失音等[1];现代临床中常用于治疗肾阴虚导致头晕目眩,腰酸膝软,盗汗,遗精,骨蒸潮热,口干舌燥,牙痛,足跟痛,手足发热,小儿囟门不合等[2]。六味地黄丸还衍生出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都气丸、麦味地黄丸[3]。现以三则病案(选自安徽省宣城仁杰医院中医科)阐述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不同病证的方法,以期为临床运用六味地黄丸提供启迪。
1.验案举隅
1.1 面疮(寻常性痤疮) 宋某, 20岁,男,2016年7月因面部多发脓包伴疼痛1年就诊。患者于1年前因喜食辛辣刺激面部多发脓包,红肿、触碰有疼痛感,绿豆般大小,下颚处皮损尤甚,伴有结节样皮损,于西医皮肤科门诊就诊,诊断为寻常性痤疮。给予外用抗生素抗菌消炎、地塞米松口服14d后无明显好转。近日面部脓包更甚,遂就诊于我科。刻诊:身体消瘦,手脚发热汗出较甚,夜间盗汗、遗精,脾气急躁,双下肢无力,眩晕。大便干结,小便正常,喜食生冷,舌红,苔薄白,脉细数。中医诊断:痤疮,辨证:阴虚火旺,治法:滋阴清热补肾。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药物组成:熟地黄30 g,山萸肉15 g,干山药15 g,泽泻10 g,牡丹皮10 g,茯苓10 g ,知母5 g,黄柏5 g,玄参6 g,肉桂6 g。5剂,水煎服,取汁200 mL,每日3次。
二诊(2016年7月6日):5剂药后,面部脓包较之前好转,但有脓渗出,瘙痒明显,手脚发热汗出,夜间盗汗减轻、遗精较前好转,大便正常。患者面部脓包脓液未透,原方加荆芥6 g、防风6 g透疹止痒,地肤子5 g、白鲜皮5 g清热止痒。7剂。
三诊(2016年7月13日):7剂药服后,面部脓包液体渗出,结痂,无新脓包长出,手脚无发热汗出等不适,夜间无明显盗汗及遗精。
按:知柏地黄丸是出自张景岳(明代)所写《景岳全书》,是《小儿药证直诀》中里的六味地黄丸加黄柏和知母组成。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本源,“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可以濡养脏腑官窍,调控身体阳气,使之不过于亢奋。肾阴不足,肾阴不能制约肾阳,故体内虚火自生,身体失于濡养,故患者消瘦;肾阴亏损,水不制约火,故手脚发热汗出,夜间盗汗,肾阴亏虚,相火旺盛,阳强易举,故遗精;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失疏泄,故患者脾气急躁;肝肾同源,肝阴亏虚,肝阴不能濡养头目,故眩晕;肾主骨,肾精亏虚,故可见双下肢无力;阴液耗伤,体内虚火灼烧,故面部长脓包、大便干,喜食生冷;阴虚火旺可见舌红苔薄白,脉细数,舌脉亦可为佐证。清热滋阴治本,透疹止痒治标,标本兼治后面部未再发脓包。
1.2 腰痛(腰肌劳损) 李某, 52岁,女,2017年5月因腰部疼痛伴双下肢无力2年加重1周就诊。患者2年前因劳累感腰部疼痛,疼痛时作时息,隐隐作痛,长期行走后双下肢无力,腰痛更甚,双膝沉重感明显,休息后好转,平时自行在家吃止痛片缓解不适,但病情反复。近1周,患者感上述症状加重,遂来我科就诊。刻诊:腰部疼痛,双下肢无力,双膝沉重感,心烦失眠,月经量少,舌红苔薄白,脉细数,二便正常,饮食尚可,睡眠正常。中医诊断:腰痛,辨证:肾阴虚,治法:滋阴补肾壮腰。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药物组成:熟地黄20 g,山萸肉10 g ,干山药9 g,泽泻9 g, 牡丹皮10 g,茯苓9 g ,知母6 g,黄柏6 g,生地黄10 g,桑寄生10 g,牛膝8 g ,杜仲8 g。 3剂,水煎服,取汁200 mL,每日3次。
二诊(2017年5月9日):3剂服后,患者诉腰部疼痛稍有减轻,阴雨天感腰部发凉、酸胀,双膝沉重感,原方加干姜6 g、白术10 g、独活10 g。5剂。
三诊(2017年5月14日):5剂服后,患者诉腰部酸痛、发凉好转,双膝沉重感减轻。加服7剂巩固治疗。
四诊(2017年5月21日):患者诉腰部无明显不适。
按:本案属中医学腰痛肾阴虚范畴,腰为肾之府,足少阴肾经经过腰部, 患者长期劳累引起肾虚,不能濡养经脉,不荣则痛,故腰部疼痛绵绵不绝,肾阴不能濡养身体,则双下肢无力、双膝沉重;肾阴亏损,心肾不交,则心烦失眠,肾阴虚,肾精化生不足,则月经量少,舌红苔薄白,脉细数为肾阴不能制约肾阳,则为虚热之征象。 腰痛为主证,病因为外邪内侵,跌扑损伤,年高体弱,病机为肾阴亏虚,腰府经脉不通,肾精亏虚不能濡养腰府。本病案按照此病因病机,用六味地黄丸,方中:熟地黄补肾阴,干山药补脾阴,固精;山萸肉补肝肾,涩精;泽泻泻肾浊;牡丹皮泻肝火;茯苓健脾渗湿;杜仲、桑寄生、牛膝、补肝肾,强筋骨;生地黄滋阴补肾。二诊,患者腰部疼痛稍有减轻,为滋阴补肾的治法符合本病案,但阴雨天感腰部发凉、酸胀,双膝沉重感,受外感寒湿影响,虚实夹杂,故因化湿祛寒,温通筋脉,原方加干姜温中散寒、白术健脾渗湿、独活祛湿止痛,标本兼治,症状好转,加服五剂,痊愈。六味地黄丸中药物三补三泻,补泻结合,补益肾阴为主。本案补肾固本结合祛湿通络对症治疗,疗效确切。
1.3 耳鸣(神经性耳鸣) 陶某,女, 45岁,2017年3月因耳鸣伴眩晕15天就诊。患者1周前因熬夜忽感左侧耳鸣,如蝉鸣声时作时息,无疼痛感,夜间安静时耳鸣声更甚,睡眠不佳,起床时眩晕,静坐后好转,于西医医院五官科就诊检查左侧耳部CT示无明显异常,头部磁共振示无明显异常,诊断为:神经性耳鸣,给予甲钴胺片、银杏叶提取物片口服营养神经,维生素B1+B12肌肉注射每天1次,治疗15d后无明显好转。严重影响患者睡眠,遂来我科就诊。刻诊:耳鸣如蝉,偶感眩晕,足底发热,腰部酸胀,小便频多,大便正常,舌红,苔白,脉细数。中医诊断为耳鸣,辨证为肾阴亏虚治法:滋阴清热,补益肝肾。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方药组成:熟地黄25 g ,山萸肉15 g,干山药15 g,泽泻15 g ,牡丹皮10 g,茯苓10 g,知母6 g,覆盆子10 g,石菖蒲15 g。5剂,水煎服,取汁200 mL,每日3次。
二诊(2017年3月15日):5剂药服后,患者诉左侧耳鸣声不减,夜间明显,仍感眩晕,足底发热较前好转,腰部酸胀减轻,小便较前减少。在原方上加磁石15 g、金樱子10 g、枸杞子10 g、墨旱莲10 g。加服7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2017年3月22日):7剂服后,患者诉耳鸣明显好转,睡眠差,眩晕减轻,足底无发热感,腰部无明显酸胀,小便正常。原方加龙骨30 g,加服7剂。
四诊(2017年3月29日):患者诉无耳鸣、眩晕等不适,睡眠正常。为巩固治疗,再服7剂。
按: 耳鸣分为虚证和实证,本案中疾病耳鸣与肾虚关系密切,耳鸣如蝉乃为水不济火,阴虚火旺致虚火上扰清窍,清窍被扰,肾开窍于耳;肝肾不足,故眩晕;足少阴肾经斜走足心,肾阴虚火旺故见足底发热;肾为腰府,肾有所变当见于腰,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膀胱失约,故见小便频多,舌红为虚火上炎有色,苔白可见非实热熏蒸,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脉.用六味地黄丸滋肾阴, 加知母滋阴清虚热,覆盆子补肝肾。患者复诊诉足底发热较前好转,腰部酸胀减轻,小便较前减少为补益肾阴得以制约阳亢,但耳鸣仍不减为症状顽固,在原方上加磁石可聪耳明目,金樱子固涩收敛补肾,枸杞子补肾填精,墨旱莲补肾清虚热,石菖蒲醒神开窍,标本兼治。三诊,患者诉症状减轻,睡眠差,此乃肾阴亏虚,相火扰动心神,心神不安,故睡眠差,继续按照以上方剂服用,加龙骨镇惊安神。 四诊,患者痊愈,药合病机,病愈必然。
2 小结
六味地黄丸(汤)是治疗肾阴虚的基础方剂,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本方可以调节免疫、抗肿瘤、抗突变、降血脂、抗疲劳、抗心律失常、降血压、保肝、改善肾功能、延缓衰老,对肾功能有影响,对全血化学发光的抑制及抗氧化作用[1]。在临床上可以治疗代谢疾病如糖尿病、老年性骨质疏松,泌尿系统疾病如妇科疾病、性早熟、肾虚腰痛、阳痿、更年期综合症,高血压,慢性再障性贫血,免疫性疾病,口腔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黄褐斑、儿童弱症及多动症等疾病[4]。面疮、腰痛、耳鸣三种疾病看似为各个系统的疾病,实则结合发病原因,症状体征,舌苔脉象在中医学的辨证分析中均为肾阴虚范畴,六味地黄丸作为治疗肾阴虚的代表方,可以根据原方衍生出系列方剂治疗若干虚证,疾病不同,脉象和病机相同,用相同方法治疗,疗效显著,也体现了异病同治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