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疗效分析
2018-01-21于玲菲
于玲菲
共同性外斜视双眼视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大多数患儿需要通过手术治疗促进双眼正常视功能的建立才能改善外观[1-3]。其中外斜视手术矫正效果令患儿满意[4], 为探讨外斜视手术的效果及其相关因素,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52例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外斜视患儿的临床资料,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52例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外斜视患儿, 纳入标准:手术年龄≤12岁;均为初次斜视矫正术;除外知觉性外斜;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其中恒定性外斜视26例, 间歇性外斜视26例;男30例, 女22例;年龄3.5~12.0岁, 平均年龄6.8岁;术前无融合功能32例, 有融合功能20例。排除标准;外斜A征及V征;基本型29例, 外展过强型13例, 集合不足型10例;术前双眼裸视或矫正视力≥0.8。
1.2 术前检查 <15岁患儿均根据外斜配镜原则, 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 术前后均以三棱镜+遮盖法, 检查患儿看近33 cm和看远5 m的最大斜视度数[5,6];对视力不正常者行1%阿托品滴眼液扩瞳验光。双眼单视功能检查;手术常规检查散瞳验光、视力及眼外肌检查, 矫正屈光不正, 同视机检查有无三级视功能。间歇性外斜视单眼遮盖1 h后检查最大斜视角。
1.3 手术方法 首先明确手术适应证, <12岁患儿在全身麻醉下手术, 手术量要综合考虑, 根据患儿年龄、眼球大小、术中肌肉特点完全按术前设计手术;双眼视力平衡、斜视类型为基本型及外展过强型外斜视, 小度数外斜(10~20°)考虑选择单眼外直肌后徙术[7]。共同性外斜视、斜视度≥10°的患儿均首选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大度数外斜(≥40°), 单眼低视力(弱视)或集合不足型外斜视首选单眼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术。若仍然欠矫, 再选择视力较差斜眼行内直肌缩短[8,9]。若出现复视, 要求患儿无明显恶心、头昏不适。术毕使眼位保持轻度过矫(≤5°), 术后1~3 d内开放点眼, 给予抗生素眼液治疗。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术后1周、1年分别作为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的追踪时间。观察患者术后眼位及眼球活动情况。参考文献[10]将治疗效果分为正位、改善、欠矫及过矫。
2 结果
2.1 术后眼位 共同性外斜视近期正位40例(76.9%), 改善7例, 欠矫4例, 过矫1例。远期随访正位率为73.1%(38/52),回退率3.8%(2/52)。
2.2 眼球活动 4例患儿出现轻度外转不足, 均为大度数外斜视≥40°, 行双眼外直肌超高常量后徙术。
3 讨论
共同性外斜视为临床常见的斜视类型, 共同性外斜视中临床最多的是间歇性外斜视, 其次是恒定性外斜视、继发性外斜视。治疗以仅手术矫正眼位或者促进双眼单视功能重建为目的, 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不明。治疗根据患儿的年龄不同, 何时手术目前意见不一, 早期手术不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 推迟手术可能使间歇性外斜视转变为恒定性外斜视[11]。手术矫正眼位是建立双眼单视功能的有效途径, 术前具有的及术后获得的双眼视觉是维持术后眼位满意的有利条件, 眼位也容易达到满意。手术发生欠矫的原因为:双眼单视功能破坏, 使得术后一段时间眼位有分离趋势。大度数外斜视可能伴有眼外肌的继发性改变, 造成术后的矫正效果不佳。大度数斜视角有时难以引出最大斜视角, 术前检查误差, 当斜视角>45°时, 角膜映光点位于角膜缘之外, 无法准确观测。临床工作中需注意以下几点:①选择正确的术式:当双眼视力平衡时, 考虑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小度数外斜(10~20°)考虑选择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大度数外斜视选择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退术。②儿童术前有弱视者先行弱视治疗,一定要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术前反复用角膜映光法, 视野弧法检查斜视角, 待双眼视力提高后再考虑手术。患儿就诊年龄偏大, 术后弱视眼仍然发生偏斜, 弱视治疗无效。③消除患儿紧张情绪, 术中让患儿坐位, 手术尽量采取局部浸润麻醉, 根据眼位情况进一步调整肌肉缝线, 达到轻度过矫。以免出现正位或过矫现象, 避免过多使用调节和辐辏, 导致手术欠矫。
综上所述, 间歇性外斜视年龄越小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越好。共同性外斜视术后眼位与斜视类型无关, 手术效果与患儿的自身因素、手术设计及术后反应等诸多因素都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