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2018-01-21梁宁娟
梁宁娟
(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人民医院,青海 黄南 811299)
急性脑梗死又名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常伴有失语、痴呆、肢体偏瘫等并发症,其具有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的特点,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有逐渐提高的趋势,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1]。本研究中对48例患者实施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后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48例,男22例,女26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58.47±3.48)岁,病程6~72 h,平均病程(41.97±3.31)h,GCS评分11~15分,平均GCS(13.14±1.28)分;观察组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44~73岁,平均年龄(57.47±3.84)岁,病程6 ~70 h,平均病程(41.39±3.25)h,GCS评分12~15分,平均GCS(13.68±1.17)分。所有患者均经MRI和CT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排除出血性疾病、脏器功能严重障碍、恶性肿瘤以及对研究所用药物过敏的患者。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GCS评分等资料进行对比,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降糖降脂、调节血压、脑保护等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呼伦贝尔康益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5020766)治疗,口服,0.1克/1次,1次/天,7 d为1个疗程。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阿司匹林用法用量与对照组一致,在此基础上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赛洛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07),75毫克/次,1次/天,7 d为1个疗程。两组均持续治疗2个疗程。
1.3 评价指标:采用NIHSS量表评估患者脑损伤程度,共15个项目,分越低表明脑损伤程度越低。疗效评价标准:治愈:患者脑神经功能和言语障碍痊愈,肌力恢复正常;显效:患者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可自行生活;有效:患者肌力未恢复正常但提高Ⅲ~Ⅳ级,神经功能部分恢复正常但无法正常进行生活;无效:患者肌力和神经功能未恢复正常,生活不能自理。同时观察两组恶心呕吐、胃肠道出血、结膜出血、血尿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将本研究结果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学软件中分析,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45/48)显著高于对照组77.08%(37/48)(χ2=5.352,P=0.02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分别为(8.43±1.32)分、(8.54±1.29)分,并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其中观察组(3.54±1.3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6.23±1.52)分(t=9.078,P=0.000<0.05)。
2.3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7%(2/48)显著低于对照组16.67%(8/48)(χ2=4.019,P=0.045),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和脑软化,是临床上一种多发性脑血管疾病,多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导致病发,也可能是因异常固体、液体等沿着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造成血流量骤减或阻断血流从而导致相应区域的脑组织坏死,在中老年人群发病率较高[2]。
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向血栓素A2转化,影响血栓素A2和前列腺素释放,从而阻止血小板聚集,但阿司匹林无法对已经活化的血小板产生抑制作用,使得环氧化酶途径或环氧化酶旁路无法受到阻碍,仍有可能加重病情[3]。氯吡格雷是一种二磷酸受体腺苷受体拮抗剂,通过有效结合二磷酸腺苷并干扰其转化,同时还可对血小板激活途径进行抑制,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可对血小板聚集产生更强的抑制效果,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此外,阿司匹林在服药后1 h内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配合服药后2~3 d起效的氯吡格雷可明显提高血小板聚集抑制效果,避免血栓形成从而延缓病情发展。本研究中观察组NIHSS评分、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我们认为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改善治疗效果等特点有关。
综上所述,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改善治疗效果,对减轻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增强患者信心、提高患者治疗期间的配合度以及对院外继续服药依从性均有较高的帮助,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