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2018-01-21郭晓玉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30期
关键词:肌力肢体脑梗死

郭晓玉

脑梗死在医学上又称缺血性脑卒中, 是指由于大脑的正常血液循环出现障碍, 导致局部组织因为缺血而造成坏死,从而引发大脑功能障碍[1]。为了减少脑梗死患者的后遗症,提高其运动能力, 改善预后的生存质量, 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便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肢体功能训练, 分析护理效果, 供临床应用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5月~2017年5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58 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经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确诊。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29例。实验组患者男15例, 女14例;首次发病21例, 复发8例;年龄48~77岁, 平均年龄(58.6±6.9)岁;病程15~63 d, 平均病程(34.12±12.78)d。对照组患者男13例,女16例;首次发病19例, 复发 10例;年龄45~74岁, 平均年龄(60.2±4.9)岁;病程17~59 d, 平均病程(36.45±9.87)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 包括对患者的身体状况严密观察, 定期对患者生命体征各项数据进行检测, 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 与此同时采取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健康知识护理等护理。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早期肢体功能训练, 具体包括:①翻身训练与按摩。患者入院后, 采取科学的肢体摆放。待病情稳定后进行翻身训练。每隔2 h进行1次翻身,翻身时两上肢举起, 下肢弯曲用力进行翻身。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和推拿, 刺激该部位的血液循环。每天对患者使用温热水擦拭患者身体, 睡前进行肢体按摩。对患者的肌肉及关节等组织进行牵引揉捏, 对于肌肉功能较强的部位轻轻推拿使肌肉放松;对于肌肉功能较低的部位加重力道进行按摩。按摩要由远及近, 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2]。②卧床肢体功能训练。待患者的运动能力有所恢复, 进行床上相关的肢体训练。护理人员使患者仰卧在病床, 帮助患者对腕关节、肘关节等上下肢体关节进行伸张、弯曲、旋转等运动, 活动脚趾。上下肢关节按照顺序进行全面地运动训练, 每个部位运动2~5 min左右。③握手训练。患者将手指张开, 双手交叉, 进行上举运动, 运动10 min/次, 向上举15次/min。④行走训练。待患者有一定支撑能力后, 可以下床进行行走练习。最初可在患者家属或者医护人员的搀扶下进行站立, 之后患者可以自己借助辅助设备进行站立, 若情况好转则进行跨步练习。患者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 借助拐杖进行缓慢行走, 试着在行走中掌握平衡, 找到行走的感觉。⑤自理能力训练。在护理的早期帮助患者进行自理能力训练。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患者自行完成洗脸、刷牙、穿衣、吃饭等动作, 以训练手部、腿部的运动能力。通过不断重复简单的动作, 使自己的自理能力得到恢复。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评分、肌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护理前后采用NIHSS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 总分42分。分值越低说明神经功能越好。利用ADL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 总分为64分, 分值越低则说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高。对患者的肌力进行评定, 分为5个等级, 对应0~5分, 分数越高说明肌力越强。按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评定标准对肢体功能恢复效果进行评价, 若患者的肢体能力基本恢复, 生活能够自理则为显效;若患者肢体能力有明显改善, 但洗脸刷牙等动作还需要帮助才能完成则为有效;若患者上下肢功能在护理后无恢复迹象, 甚至出现恶化则为无效。肢体功能恢复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评分、肌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实验组患者护理前肌力评分为(2.42±1.24)分,NIHSS评分为(31.23±4.5)分, ADL评分为(48.45±5.6)分;护理后肌力评分为(4.21±0.52)分, NIHSS评分为(12.57±2.4)分,ADL评分为(23.78±1.7)分。对照组患者护理前肌力评分为(2.51±1.04)分, NIHSS评分为 (30.78±3.6)分 , ADL评分为(47.38±4.9)分;护理后肌力评分为(3.35±0.31)分, NIHSS评分为(21.57±1.4)分, ADL评分为(32.87±2.27)分。护理后,两组患者肌力评分、NIHSS评分、ADL评分均较护理前改善,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中显效17例, 有效11例, 无效1例, 肢体功能恢复率为96.55%;对照组患者中显效12例, 有效7例, 无效10例, 肢体功能恢复率为65.52%。实验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传统的脑梗死治疗方式侧重于对于患者生命的抢救和常规的术后护理, 而忽略了对患者进行相应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3]。肢体功能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是若不在早期采取科学合理的肢体功能训练, 则可能使患者错过最佳恢复时间 , 影响后续的康复[4,5]。

早期肢体功能训练是在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早期, 待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稳定之后, 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肢体锻炼, 包括翻身练习, 卧床肢体训练等。待患者行动能力有所恢复, 即帮助患者进行行走训练。通过早期的肢体功能训练, 能够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 减少因为脑梗死带来的肌肉萎缩、偏身瘫痪等后遗症, 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提高生活质量[6-8]。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肌力评分、NIHSS评分、ADL评分、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采用早期肢体功能训练有助于脑梗死患者肢体能力的恢复, 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能力, 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提升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肌力肢体脑梗死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肢体语言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