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名老中医医案价值挖掘困境及对策分析
2018-01-21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 昆明 650021
传统中医药学是古代哲学与古代科学的完美结合,从中医药学发展历史看,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依赖于各个时期中医医师尤其是中医名家对于临证经验与相关理论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对于医案的整理及研究是中医学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正如章太炎先生所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1]。鉴于中医药疗效确切、学术内容丰當、流散失传迅速等特点以及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日益重视,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的兴起,国内学者对中医医案数据挖掘方法、电子病历数据共享、中医医案数据库建设等进行了研究,提出构建基于本体的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能够实现中医医案管理和知识挖掘,利用文本挖掘能够开掘出医案中隐藏的大量知识[2];以及中医电子病历的标准化、结构化是实现医案数据共享的基本方法等观点[3]。但未对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名老中医医案价值的困境进行系统分析,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未涉足。鉴于此,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对大数据技术在名老中医医案价值挖掘中的应用、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结合学习、工作经验提出解决策略,以期对进一步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有所裨益[4]。
1 名老中医医案与大数据技术
1.1 名老中医医案 名老中医医案,又称为诊籍、脉案、病案等,是名老中医诊疗过程中对患者疾病的把握、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以及实施辨证论治的原始记录和具体体现,是祖国医药文献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文化发展的具体承载,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2]。
中医医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可追溯自殷商甲骨文疾病卜辞,至周代,各家据《周礼·医师》中的记载均认为当时已有病历记录,但未流传下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西汉医学家淳于意创立的“诊籍”可视为我国医案源流,书中记载了25个病案,详细记录了患者信息和诊疗信息,虽然形式尚不统一,所记项目也不完善,但已具备了医案的雏形[5]。
1.2 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通常定义为超出了常用硬件环境和软件工作在可接受的时间内为其用户收集、管理和处理能力的数据。很多大数据源是半结构化的,半结构化的数据源有一定的逻辑,但是可能并不漂亮。大数据也可以是非结构化的。而大数据技术主要指数据挖掘(data mining),也叫数据开采、数据采集等,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音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之前无法察觉的,但又具有潜在价值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的实质是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对相关数据进行一系列科学分析和计算的处理,其核心是利用算法生成模型,然后再对模型进行验证。这个过程需要用到数据库、统计学、应用数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知识和技术。由此可见,大数据挖掘对数据分析师、数据挖掘人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6]。
1.3 大数据技术在名老中医医案价值挖掘中的应用 经过长期沉淀,各类不同形式的中医医案纷纷涌现,面对海量而又不标准、不规范的中医医案信息,如何对其进行整理,分析挖掘出隐藏的价值,更好推动中医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断兴起的大数据挖掘技术为人们打开了中医医案研究的另外一扇窗,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视角转移到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名老中医医案价值挖掘上,取得了良好成效,证明了大数据挖掘确实适用于名老中医医案研究。大数据应用于中医医案研究主要集中于证候分析、用药规律分析等方面,中医医案研究中常用的数据挖掘方法是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还有粗糙集、贝叶斯网络、信息熵理论等方法[7]。
总体说来,大数据挖掘已成为中医医案价值挖掘的重要工具,将来的应用前景也会更加广阔。但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中医医案的数据挖掘多采用单一方法,即使同时运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也只是进行相互比对,严重制约了所取得结果的效用度。由于中医医案的非结构化、非标准化,加上中医文化价值认同度和知名度不够高、对其研究的投入不够等因素,使得中医医案数据挖掘研究面临重重障碍。要充分运用好数据挖掘这一工具,并将相关结果用于临床,指导中医实践,探索新的中医发展路径仍任重而道远。
2 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名老中医医案价值的困境
2.1 中医医案的个性化与非标准化 中医强调个体化特征和三因制宜思想,强调辨证论治,体现因人而异、同病异治的个性化治疗的追求[8];目前随着各种书写规范、诊疗标准及教材的推广,疾病病名、症状、证型等方面逐渐统一,但仍有争议;医案书写规范虽然推行,但实际中因医务人员的水平差异存在很多问题[1]。就象脉诊和舌诊,全凭医生的主观感觉和经验,在病历中无法得到准确记录,中医医案的个性化、非标准化加大了大数据挖掘的难度。
2.2 中医医案的文本属性 中医医案属纯文本、非结构化形式,具有异质性、隐私性、多样性等特点,需要将其转化为可挖掘、可分析的数据形式,也即进行数据预处理,才能为之后的分析、利用提供前提,但对其预处理,需要掌握中医理、法、方、药的基础理论与运用规律,能够正确理解中医医师辨证论治思想,才能确保清洗数据的准确性,这就要求在名老中医医案数据挖掘过程中需要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信息技术人员、档案管理人员等多方配合,才能找出隐藏在数据深处的中医临床知识,分析名老中医的辨证论治规律,从而推动中医文化传承与创新,实现中医现代化与智能化[3]。
2.3 传统文化观念的阻碍 档案是文明的产物、文化的源泉,势必具备所属文化的特有属性。中国传统文化中庸和谐、重视历史、强调传承等特性是中国文化可以流传千年而不衰的根本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毋庸置疑,但缺点也不容小觑,比较突出的是由小农经济生发的功利、保守及内敛,使得档案工作者的思想和行为呈现出一种保守状态[9]。中医药学根植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沃土,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既具备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点,同样也夹带了其缺点,加上中医医案自身的特殊性,包含了患者信息和诊疗信息,出于保护患者隐私、避免“秘方”外流及我国的专利制度对于中药领域的保护不够完善等顾虑[10],多数中医医家不愿将经典处方、验方进行共享,这与大数据共享理念有悖。
2.4 中医药文化自信不足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土壤的破坏,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盛行,中医药多次遭遇被取消、被废止的命运,长期处于被质疑、被改造的尴尬境地,中医药文化自信一次次遭遇打击。临床西化、教学现代化、科研实验化等,让许多传统中医人的自信心不足,认为中医没有什么价值可以挖掘,转而把更多资源投入对西医的研究,使中医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3 解决策略
3.1 加强中医病历规范化建设 数据挖掘中耗时最长的环节是数据的准备,数据是数据挖掘的基础,只有足够、丰富、高质量的数据才能确保高质量的数据挖掘结果[6]。因此,要加强中医病历尤其是电子病历的质量控制,一方面,中医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及《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等有关标准,规范书写“四诊”信息,丰富中医病历内涵;另一方面,医院要严格按照标准抓好病历抽检,严把质量关,促使中医医案不断规范化、科学化[5]。
3.2 健全保护机制,消除中医医师顾虑 在现代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中,专利保护制度是最为重要和有效的。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医药的开放度,应当完善专利制度对于中药领域的保护办法,或者引入知识产权管理理念,加强对中医药资源的保护,确保公开的中医知识能够得到很好保护,消除中医医师顾虑。
3.3 多措并举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 其实中医文化基因存在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千百年来早已融入国人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只是有时被文化自信的缺失抑制了“表达”。要激活更多民众的中医文化基因,一方面,要从精神领域层面去解决对中医药概念的认识问题,应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健康文化科普。另一方面,要从制度层面去解决中医药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和适合中医药发展的评价体系、标准体系,让老百姓放心吃药、放心看病;还要加强中医重点专科专病研究,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放大医改惠民效果,保基本、强基层、控费用,通过不断增加的中医药服务获得感来强化国人中医文 化基因,坚定中医文化自信[11]。
4 结语
中医医案是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重要承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案的研究是促进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智库资源。大数据技术开辟了中医医案研究的新路径,但由于受历史、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基于大数据技术挖掘中医医案价值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抢抓机遇,既要在完善管理制度、实现中医医案数据的结构化和标准化等方面花功夫,更要在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文化创新性发展上深花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