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在血站血型筛查工作中的应用
2018-01-21冯松林
冯松林
(营口市中心血站检验科,辽宁 营口 115002)
血站血型检测是临床用血前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当今无偿献血过程中血液检测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1]。输血前要求输入血必须要与受血者血型匹配,否者会严重危害受血者的生命安全。因此,血站血型检测中血型判断正确与否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首要条件[2]。以往血型检测常采取U型微板法和纸片法,本研究将全自动血型分析仪与U型微板法检测作比较分析,目的在于探讨前者的优势,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选择: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来我站无偿献血的全血标本10000份作为研究标本,且各采取乙二胺四乙酸二钾试管留取5 mLl血样待用。
1.2 仪器与试剂:①单克隆抗-A、抗-B;②抗-D血清;③A、B、O试剂红细胞;④全自动血型仪;⑤其他仪器。
1.3 实施方法
1.3.1 全自动血型分析:根据红细胞凝集原理,反定型布局Ac、Bc及Oc,30份标本/板;正定型布局抗-A、抗-B及抗-D,30份标本/板。在全自动仪上操作,从标本条码的采集到最后的孵育、离心、振荡等步骤均采用全自动化运行。对判读不出结果的标本可重复检查或是送血型室确认。
1.3.2 U型微板法:也叫半自动法。根据红细胞凝集原理,在U型微板上通过全自动样本加样仪处理标本和试剂。反定型板布局 Ac、Bc 和Oc,30份标本/板;正定型布局抗-A、抗-B,44份标本/板;Rh(D)单独进行,正、反定型检测和 Rh(D)检测试剂和标本量为50 µL∶30 µL。完成分配的微板手工转移至孵育振荡器中,转速400 r、振幅和振荡分别为3F和6min ;手工转移至平板离心机,选择500 r的转速离心1 min;移到孵育振荡器,选择转速1000 r、振幅和振荡分别为1F和2 min,静置3 min,用HT3酶标仪比色,通过ITSWELL软件进行分析判断,同时肉眼判断结果符合性。对可疑标本再重复检测,仍无法得到明确结果时,送血型室确认。
1.3 质量的控制:每检测一批标本前,必须对抗-A、抗-B等质控试剂进行全面试验,保证符合性。如果质控试剂有异常,则必须停止试验,并对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核查分析,找出具体原因。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涉及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采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进行数据比较,以P值<0.05表示比较数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种方法对同一样本血型筛查情况:两组Oc凝集全自动检测12例(0.12%),U型微板检测5例(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种方法倍比稀释后血浆反定型检测:63例脂血标本中,全自动检测判断正确率100.00%(63/63),无误判或无法判断的标本。U型微板法判断正确率为88.89%(56/63),有7例标本误判或无法判读,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χ2=5.445,P=0.020)。58例溶血标本中,全自动检测判断正确率98.28%(57/58),无误判或无法判断的标本1例。U型微板法判断正确率为86.21%(50/58),有8例标本误判或无法判读,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χ2=4.336,P=0.037)。
3 讨 论
本来说,试管法的结果准确又可靠,被称为是鉴定ABO、Rh(D)血型最为经典的方法。但此方法无法实现规范化,导致不适合大量本处理而受到限制[3]。U型微板法即便也是血站常规的血型鉴定方法,但由于其过程中涉及的人工干预步骤较多,引起人为误差的概率较高[4]。而全自动法则是一个全部过程均由血型仪自动化完成的过程,中途不需要人员干预,且全程处于监控状态,减少了不必要的误差,提高了效率。
本研究中,两种方法在进行血型筛查时,全自动法的一次性准确定型率明显要高于U型微板法。两种方法倍比稀释后血浆反定型检测中,全自动法对脂血标本检测正确率达100%,明显高于U型微板法。溶血标本检测中,全自动检测判断正确率也明显高于U型微板法,此结果与相关报道一致[5-6]。以上判读失误或无法判读的脂血和溶血标本只能采用人工干预进行确认,采用的方法为人工试管法,这样一来,肯定会延误报告发布的时间,同时也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7]。全自动血型仪在脂血、溶血检测中具有如此高的准确率,主要原因有如下几方面:①试管量、样本血浆量用量少;②0.9%氯化钠溶液稀释;③反应总体积小;④板底扫描。以上原因致使脂血和溶血得到足够稀释,从而减少其对结果判读的影响。
综上所述,全自动血型仪在血站的运用,能够明显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检测误差,能够明显提高血液检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