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养猪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8-01-21冀永华
冀永华
(山西省忻州市牧草饲料工作站,山西忻州 034000)
近年来,山西省忻州市畜牧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省、市两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畜牧产业扶贫攻坚为统揽,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以功能农业为引领,加大区域整合、产业融合和利益粘合力度,充分发挥雁门关畜牧生态区发展优势,以推进“南猪北养”的机遇为抓手,扩模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全市养猪业更好更快发展,实现增收富民。但是,2018年以来,全国生猪价格持续低位,生猪养殖一度出现亏损,给生猪养殖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尤其对忻州市刚刚兴起的高消耗低产能的生猪产业带来巨大打击。为了有效稳定生猪生产,提高生猪产业的效益,增强养殖场(户)抵御市场的能力,积极有效地开展生产自救,确保忻州市生猪产业平稳度过危机,走上正轨发展的道路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本文就忻州市养猪业当前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应对生猪市场价格的方法提出建议。
1 忻州市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畜牧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在“南猪北养”形势下,一些大型养猪集团陆续进驻山西省忻州市,促进了忻州市生猪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市生猪饲养量201.4万头,同比增长12.8%,其中存栏87.1万头,出栏114.3万头,猪肉产量8.66万吨。当前,生猪规模养殖成为养猪业发展的主流,为生猪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018年春节后生猪收购价格持续震荡走低,截至8月底忻州市生猪收购价为9.6~10.4元/kg,也有个别养殖户以9元/kg销售,生猪市场跌入低谷,生猪产业受到重创。
2 诱发生猪产业低迷的原因
2.1 生猪产业急速膨胀,供大于求日益凸显
由于生猪出栏量的大幅增长,造成忻州市的生猪出栏量供大于求,加之国外进口猪肉的渗透以及国内库存猪肉进入市场,使得国内生猪价格相对较低,给生猪养殖业带来生存难题。
2.2 生产成本提高,养猪业难以承受市场波动
2018年1月中旬以来,忻州市活猪价格持续下降,2018年第一季度下降27.1%。春节后,猪价继续快速下跌,至4月初,忻州市的活猪和猪肉平均出厂价分别为10.1元/kg和20.2元/kg,同比下降33.0%和22.0%,活猪出栏价比本轮猪周期最高点下降49.3%,为2012年以来价格最低点。另外,3月末市场上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小幅上涨,平均批发价分别为玉米2 000元/吨和豆粕3 179元/吨,分别比2017年同期上涨16.3%和5.8%。8月份忻州市生猪养殖场(户)每出栏1头商品肥猪约亏损200元。
2.3 生猪价格仍处于周期性波动阶段
从近15年生猪价格波动比较看,猪周期一般为3~4年,平均下降期约1.5~2.5年,且下降期呈拉长趋势。最近一轮猪周期从2014年5月至2016年6月达到最高点20.76元/kg,之后猪价进入下降周期,截至2018年3月已下降21个月。按照生猪价格波动一般规律判断,目前生猪价格仍处于周期性波动下降阶段。
2.4 散养户的比例较高
近年来虽然忻州市的规模养殖有所发展,但出栏100头以上养殖场(户)占全市生猪出栏总量44.35%,散养户比例仍较高,其专业化和合作化程度难以满足生猪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养殖效益没有实现新的突破。
3 应对生猪市场低迷的对策及措施
3.1 政府层面
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生猪、仔猪以及猪肉价格的监管力度,加大猪肉储备,使生猪养殖、屠宰、销售各环节间的价格更加合理,实现生猪产业真正按照市场规律有序发展。技术推广部门应加大对生猪规模养殖企业的技术指导,结合畜禽污染治理,督促并指导养猪企业做好猪粪污等的加工处理。
3.2 生猪养殖层面
⑴采取适应猪场自身特点的措施和方法,降低亏损。首先,以淘汰落后产能、落后工艺为手段,适当降低生猪存栏量,完成适应生猪生产结构的合理调整;其次,选优淘劣,大幅提高能繁母猪的产仔率,增加产仔率高的头胎能繁母猪比率,降低4胎以上能繁母猪比例;提高能繁母猪的产仔数量,增加生猪养殖收益。
⑵调整技术措施,强化质量成本和生产成本核算,提高生猪生产水平。需要养殖场(户)结合环保政策合理调整饲料配方,在保证有效能量和营养供给的前提下,根据各种原料价格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饲料配方,严格把好质量关。
⑶提高生猪养殖的合作化和组织化能力。均衡生猪产业各环节的利润分配,延长生产中的产业链。养殖场(区)可组织生产自救,有条件的可自行组织到定点屠宰企业屠宰后直接在自己设立的门店销售猪肉,延长产业链,减少亏损。
3.3 市场运作层面
合理配置并规范猪肉销售网点,实现屠宰和销售的有机结合,让销售网点销售屠宰企业加工的猪肉,在农村可利用农超对接的办法增加猪肉销售,加大当地生猪的上市率,缓解“卖猪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