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文学文本分析
2018-01-20蒲丰华
蒲丰华
摘 要:《匆匆》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其中以“匆匆”为主题,对时间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饱含深情的描述中,读者会产生全新的认识与看法。基于此针对《匆匆》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匆匆》;文学;文本分析
通过有效的阅读,可以在作者的引导下,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在阅读中就要避免急切与毛躁,而是要以沉静的心态,真正进入到文本中,通过不断的阅读,感受其中的韵味。
一、分析文章结构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在诗歌的基础上向散文发展的基础,且其中的字句也具备了一些诗歌的特点,所以在分析《匆匆》的过程中,就要坚持从散文的特点出发,以此来实现“以诗言志”。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匆匆》的文章脉络比较清晰,可以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时间的飞逝,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就要明确自身的立场,真正将语言与意象结合在一起。第一,起承转合处聚合问句。在《匆匆》一文中,十一个问句就是作者情绪发展上的重要载体,其源于“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等,看似分散的句子,却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在反问与设问中,可以紧扣文章的主题,同时也可以向人们展示作者的内心情感。从文章的整体上来说,问句与叙述上是井然有序的,虽然看似文句浅显,但是可以向人们展示出时间的流逝,所以说作者的这种比较独特的描写手法与风格可以带给人们一定的感触。第二,零落在千门万户的意象。通过详细文章中的意象,其中包含了桃花、太阳、水盆等内容,虽然是一些有形或无形的意象,却分布在了文章的字里行间中。第三,组用节奏感的叠词。作品《匆匆》,虽然字数相对较少,但是所采用的叠词却相对较多。从构词形式上来说也是极为丰富的,如渐渐、匆匆、赤裸裸、默默里、轻轻悄悄等。从作者所处的时代来说,正是“五四”的落潮阶段,新的革命形式还没有全面到来,且在这一阶段中静寂与动荡不断,期望与寄托影响着当代的人们。在新文化思想的影响下,虽然让其觉醒了,但是也产生出了较多的无奈与茫然。在这种发展形势下,作者借助多样化的叠词将时间与思绪转变成為了具体的物象,同时也可以将自身的主观情绪融入客观事物的描述上,不仅刻画出了时间流逝的声音,在一定层面上也揭示出知识青年在面对前途发展中的伤感情绪。第四,活用流线型修辞。在文章《匆匆》中,所采用的比喻方法比较新奇,如借助针尖上的水滴来展现过去的日子,将时间的流逝比作大海。在描写捕捉匆匆的“影子”一句时,借助拟人的手法来活现了光阴的象征——太阳。作者引用“脚”来赋予了时间新鲜活脱的特点,同时也使得无情的事物展现出了丰富的人情味。可以说作者在展示自身内心深处的动人形象时,就赋予了太阳一定的人格化,同时也深化了文章中的意境。在使用排比句时,作者借助对比的方法来告诫世人,且在文字的影响下,也可以让读者仿佛可以触摸到时间。在顺其自然的讲述下,使得文章中的语言节奏与情绪等方面不断演进,从而加深了文章中的意境。第五,启用复沓式的写法。对于复沓来说,就是在句子之间可以更换一些词语,而这也是散文或是诗歌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不仅可以凸显出文章中的思想,同时也可以实现强调情感的目标,从而增强文章的节奏感。
二、定位核心价值
(一)富有特质的核心价值
在不同阶段的教学中都融入了一定的散文,且对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有着不同层次上的要求。朱自清先生所创作的《匆匆》在时间上相对较为久远了,但是其中的主旨对现阶段的发展来说,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学生必须要体悟的。在文章中虽然一些句子比较浅显,但是从句式上来讲却是比较独特的,其内容上也是比较精深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感悟与了解。
(二)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模式
为了帮助学生分析好这一文章,教师就要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第一,要品读其中的句子与段落,以此来感悟到作者的情感,实现迁移的目标,运用好文章所表达出的特点,同时也可以遵循相应的顺序,以此来分析文章中的特点。第二,适当切入文本,以此来实现整体上的把握。在引导学生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先鼓励学生进行自读,找出其中表现时间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对标点、词句等方面进行感悟,从而明确散文的特点,保证整体感知的准确性。第三,借助范例来进行补充,如让学生自读文章,并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上的心得。然后就可以从文章的写作特色上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学习是需要对文本进行解读的,同时还要借助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情感、感悟主旨的。但是教师要明确在教学中还要尽可能尊重文本,确保文本的原生意义与状态,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曾玉.品析《匆匆》的文学意蕴[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4(2):67-68.
[2]蔡莹.浅析散文《匆匆》的语言艺术美[J].语文知识,2001(7):71-73.
编辑 鲁翠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