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案导学—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8-01-20卢芳

新课程·中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色盲学案遗传

“伴性遗传”是人教版必修2第2章第3节的内容,该内容与实践紧密结合。高中生的创造力和探究能力很强,渴望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和发现规律等过程来获得生物学知识。本节内容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探索红绿色盲等人类遗传病的遗传规律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是高中生物学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一、学案导学—合作探究

1.课前准备

教师编制学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结构特点,把教材中内容和预备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模拟问题发现过程,精心设计递进问题,以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的台阶,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

学生自主探究:学案在授课前一天下发,学生预习教材,自主完成学案。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情境

青年小张要考驾照,依据法律规定先参加体检。在体检过程中,小张被告知他不能报考,因为他是红绿色盲患者。小张疑惑,什么是红绿色盲?平时他并没有生病的感觉,怎么会是患者呢?他的父母和姐姐都已经考取了驾照,为什么他就不行呢?

学案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认识红绿色盲

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关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过程,初步了解红绿色盲症。

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教材上用于检测色盲的图,判断自己是否有红绿色盲,提醒学生尊重他人,注重隐私保护。同时教师讲解红绿色盲虽然不属于非常严重的、不适宜结婚和生育的遗传病,但是高考报志愿时,就不能选择飞行员、医生等对红绿色盲患者有所限制的专业。

3.自主探究,完成学案

学案利用教材中色盲家系图,设计系列的问题进行逐步引导,帮助学生找出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1)家系图中患病者是什么性别?说明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

(2)Ⅰ代中的1号是色盲患者,他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中的几号?

(3)Ⅰ代1号是否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2号?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

(4)为什么Ⅱ代3号和5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症?

(5)从图中看出,只有男性才表现为红绿色盲,对吗?有没有其他的情况?

(6)从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分析,为什么红绿色盲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7)为什么色盲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8)依据教材中图2-12和图2-13中的遗传图解,学生自主完成图2-14和图2-15中的遗传图解,并总结红绿色盲遗传的

特点。

问题串的难度逐题递增,学生课前预习时,可依据个人情况量力而行,对于未能完成的问题留到课堂上讨论完成。

4.提出问题,共同研讨

课堂上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学案上的疑难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随后教师抛出问题: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显性伴性遗传病,它的遗传特点与红绿色盲相同吗?如不相同又是怎样的?学生再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其遗传

特点。

5.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经过学生组内讨论和教师引导,归纳出伴X染色体隐性和显性性状遗传的各自特点。教师再利用PPT展示生物界中伴性遗传现象的图片,让学生知道,不仅人类中有伴性遗传,其他生物中也存在伴性遗传现象。同时介绍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和控制芦花与非芦花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置。教师再抛出问题:养殖场为了多养母鸡,多得鸡蛋,获得最大经济效益,需要在雏鸡阶段就选出雌性进行饲养,请同学们利用芦花与非芦花这对相对性状来帮助养殖户选育雌性雏鸡。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很快就能找到正确的方案,还体会到了学习伴性遗传不但能了解并指导预防人类遗传病,同时相关知识在生产实践中也很有用。

6.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学案中选择了适量的不同难度的习题,学生进行自测,教师统计正确率,反馈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升核心素养

1.激发兴趣,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

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抗维生素D佝偻病发病原因十分感兴趣,教师可以进行解释。抗维生素D佝偻病发病的直接原因是人体内钙的含量低于正常人,机体内的物质平衡被打破,从而失去了相对稳定状态,使人生病,而究其发病根本原因是人体细胞内的正常基因结构改变,引起了患者的小肠对钙、磷的吸收不良,进而造成骨骼发育畸形、生长缓慢等症状。在讲解过程中,给学生渗透生物界中的稳态与平衡观、结构与功能观,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

2.问题是引导,培养理性思维

本节内容的学习过程,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的理性思维。例如,在分析红绿色盲家系图总结遗传特点的过程中,学生要会识别系谱图,判断红绿色盲遗传与性别有关。其中Ⅰ1号的色盲基因要传递给Ⅱ3号和Ⅱ5号,即父亲的X染色体只能传递给女儿,而不能传递给儿子,也就是说Ⅰ1的色盲基因不能传递给Ⅱ2号;儿子的X染色体只能来自母亲,所以红绿色盲的母亲生育的男孩一定患病。学生在分析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识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并能够依据自己的分析判断总结出遗传规律,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发展。

3.敢于质疑,引导科学探究

在学习过程中,有学生提出问题:植物伴性遗传规律是与XY型相同,还是与ZW型相同呢?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要及时抓住教学契机,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PPT中展示的植物女娄菜的宽叶和窄叶这对相对性状为例,请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女娄菜的宽叶与窄叶遗传符合XY型,还是ZW型?借此还可引入配子致死现象,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探究热情,又引导学生朝着科学探究的方向前进。

4.提升自我能力,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学生学习了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血友病等多种人类遗传病,初步掌握了发病原因和遗传规律,并能对遗传病预防有自己的见解。有了理论做保障,学生会更多地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偽科学,同时也有底气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等相关知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今后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分析、探索、实践和质疑等方法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常珊珊,李家清.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课程·教材·教学,2015.

作者简介:卢芳(1976—),女,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人;学位:理学学士;职位:中学生物教师;职称:中学高级教师。

?誗编辑 赵飞飞endprint

猜你喜欢

色盲学案遗传
非遗传承
你我皆色盲
乡愁导学案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Strange but True信不信由你
色盲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