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18-01-20刘忠会
刘忠会
摘 要: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健康的体魄,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适应能力具有突出作用,因此体育教学要充分发挥其功能,在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心理素质
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项重要指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学校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更应该树立心理健康观念,在体能训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丰富体育教师知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运用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以及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身体指导和心理指导。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不仅熟知体育学、教育学,还要掌握心理学知识。首先,体育教师具备体育教学的专业知识和基础能力,能够立足体育教学,发展学生的身体技能,指导学生的运动技巧。其次,体育教师要掌握必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能够在体育训练的同时运用专业的心理学技巧和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第三,体育教师自身要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人格品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传递正能量,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效衔接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把学生视为独立的个体,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并适时进行疏导。首先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兴趣出发,引导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敢于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坚强意志,让学生努力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其次,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体质制定不同的身体目标和锻炼计划,指导学生进行适宜的体育训练。通过选择合适的体育项目,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从而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心理状态,不断提高心理素质。第三,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针对不同情况采用适度的语言刺激,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在进行体育训练时,教师不仅要进行专业的示范和技巧讲解,还要关注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采用适当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疏导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例如针对有恐惧心理的学生教师可以说“放心,我会保护你的”,通过给予学生鼓励,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推动学生自信、自强心理素质的形成。
三、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在体育运动中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
当代社会的青少年学生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普遍较为娇气,缺乏坚强的意志和抗挫折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利用体育活动设置一定的困难,让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耐挫力,培养努力进取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各种竞赛活动,讲清竞赛的规则和条件,让学生在比赛中树立公平竞争的观念,体会成功与失败的感受,以此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在竞赛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体育技能和比赛战术进行指导,还要对学生的参赛心理进行正确引导。对于一些害怕挑战不愿意参赛的学生,教师要对其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竞争精神;对于那些害怕失败想赢怕输的学生,要引导他们享受比赛的过程,帮助他们总结经验,让他们学会从挫折中汲取教训,从而树立正确的胜败观念和健康的心态。此外,教师还要在赛后进行认真点评,帮助胜利者总结经验,帮助失败者找出失利原因,使其树立自信心,增强抗挫折能力。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保障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情况、顺利开展教学的重要保障。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充分信任教师、爱戴教师,教师也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学习进展,对学生的情绪进行积极的疏导,从而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应该做到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教师应该放下权威,真正走进學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建立真正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其次要充分尊重、包容学生,对于他们的错误要耐心开导而不是严厉训斥、挖苦讽刺。实践证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应该树立心理健康目标,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体育训练的功能,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推动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吉海.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吉林教育,2017(1):134.
[2]赵方瑶,陈章启.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下),2012(1):15.
编辑 李博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