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2018-01-20郑国伟
郑国伟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了教学领域中,这是新课程改革掀起的一股浪潮,所谓“微时代”的到来,成为了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的关键字词,对于这种新型模式的发展和应用,备受教师的关注,如何将微课程应用到初中历史的学习实践中,将对初中历史教学改革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就微课堂的现状和实践应用进行相关的论述。
关键词:微课堂;实践应用;初中历史
微课的具体含义是指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以生动灵活的视频方式来提供一种新的教育资源,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来进行学习和答疑,这种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对传统教学行业的教学模式的突破,随着现在互联网的普及和无线终端的普及,微课堂变得随处可见,而且也方便了人们随时隨地都能够求学的现象。微课的核心组成就是课堂教学视频或者是教学案例片段,同时也包含了与该知识点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学反思、课堂和课下测验、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
一、微课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际意义
由于初中生的学习自制力还都比较差,注意力的时间也比较短,容易引起一些无意注意,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知识比较难以静下心来去学习。历史课程的学科特点也是文字太多,相关的历史背景太复杂,初中生的课业繁重,需要记忆的历史知识也比较多,日渐增加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对初中历史变得毫无兴趣,而新课程改革所引入的微课学习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把相关的历史融合起来,做到知识点的梳理和整理,运用灵活的授课方式对学生进行授课,在传统的课堂上大家都知道对于教师的讲课一般注意力在十几分钟,而微课进行相关的视频导入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使整节课的课堂氛围都比较活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对于传统的教师来讲,新技术的引入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通过设计教学课程,试着用微课进行教学,拉近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给传统的课堂增添了活力,但同时也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势的教育改革对于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微课的讲授是一个动态化的呈现过程,能够感受到一个国家和一个王朝的兴衰转变,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价值观。
二、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在初中历史微课实践活动中,可以采取创设情境的方法,通过将课程以微课的形式展示出来,以这种上课形式来吸引学生注意,改变以往传统的授课方式,既能很好地进行对比学习,又能很好地展示历史背景,以视频动态的模式展示出来,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地方,还可以进行反复性的学习,多次给学生播放视频。例如,在进行八年级历史学习的时候,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首先可以通过视频来了解这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背景、时间、起因及结果。通过对比学习更能够加深对这两次战役的描述。教师进行设问“通过这样的两次世界大战到底给人民带来了哪些利益呢?对于人们经济生活发展是否起到了作用呢?”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两次世界大战的实际意义,来回答相关的问题。通过将微课教学引入初中历史课堂中,以创新的教学方法去进行教学,把握好相关的历史知识点,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去剖析每个历史知识点。
三、微课在历史课堂中的上课形式
微课的使用中,教师首先要结合相关的历史教材内容和学习目标,进行设定微课学习,教师要先把相关的微课设计制作出来,再上传到学校的网络平台或者传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激励有能力的学生进行相关的课程延伸,帮助学生学习视频内容,从视频内容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并将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通过上课前的预习,对所要学习的历史课程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接下来就是进行微课堂上课,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并且和所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紧密地提出一些与课程相关的问题,一步步通过设问的方式,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历史知识,对于一些学生不懂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总结课程中的知识点,让学生提高合作和探究能力。最后对于本节课程的微课程学习,教师要做到及时的点拨和评价,解答学生不懂的疑难问题,评价本节课中学生做得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在此期间教师要多对一些过程性活动进行评价。
综上所述,微课在初中历史的应用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学习的要求,通过能够形象生动地展示历史课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历史知识,从而全面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俞月丽.例谈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5(16).
[2]王春波.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新课程学习(中),2015(4).
[3]何秋兰,刘赣洪.新课程下的中国中小学微课教学研究[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5(4).
[4]孙月圣.中小学微课热的追问与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5(4).
编辑 鲁翠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