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中学体育教学方法创新
2018-01-20王磊
王磊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只有进行体育教学方法创新,才能充分地运用现有体育教学资源,实现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解决传统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体育教学;方法创新
只有提高中学体育教学互动性、趣味性和游戏性,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发展的目标。
一、新课改对体育教学方法的要求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理念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从学生的主体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采用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全面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体兴趣,促进学生主动融入体育教学活动,实现体育教学的有效互动,切实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必须注重使用学生容易接受,有助于学生身心成长,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体育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体现体育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和趣味性,注重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方式,达到体育教学引领目标。
2.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现代体育教学的关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学生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习惯,这就要求课堂体育教学方法不仅能传授一般的运动方法,锻炼学生的体魄,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因此,只有克服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枯燥乏味的问题,有效地创新教学方式,注重采用探究性、情境性、互动性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兴趣与丰富学生体育运动知识。中学体育教学方法还要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有助于纠正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不断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二、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基本原则
1.注重独创教学方法
独创性是教学方法创新的基本特征,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身心特征出发,从不同角度发现学生体育运动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和体育教学设备,以独到的方式分析问题,着力运用教学方法弥补学生体育运动中身体素质的缺陷,试用新的途径来解决学生体育运动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做到在新课程标准支撑下的新教学形式的使用,从而在现代体育教学规律的指引下,发挥科学体育教学方法的作用。
2.尊重客观的教学规律
体育教学方法是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手段,只有在科学设置体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发挥教学方法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注重合理地制订教学计划,完善教学体系,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严格遵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综合借鉴成功的体育教学经验,在现有学生身心素质条件下创新,这样才能形成科学的體育教学模式。
3.提高教学方法可操作性
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创新必须从实际情况着眼,注重综合考虑各种影响体育教学的因素,有效地消除体育教学方法不适应的因素,达到创新体育教学的目标。首先,分析体育教学的成本,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实现现有体育教学资源的运用,运用简单的体育运动器材完成教学任务。其次,充分考虑体育教学活动的安全性,以保证学生安全为基本前提,要适当掌握体育教学方法给学生造成的身心压力,保证体育教学的强度,注重体育教学不影响其他教学活动。
三、中学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策略
1.注重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
为了做好体育教学活动,必须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通过氛围来吸引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体育教学方法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注重运用故事、游戏和比赛等情境氛围,给学生布置与其生活紧密相连,符合学生心理与兴趣需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适于学生身心放松的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注重根据体育教学任务,在合理优化配置资源的情境下,运用教师布置的体育任务,引导学生以创新性的思维,主动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
2.实现有效的互动教学
互动是现代体育教学的重要方法,只有使学生成为体育教学活动的主角,才能发挥出体育教学的作用,全面调动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当中。为此,教师应当布置给学生有探究性的体育任务,不仅要在体育教学中讲授基本的体育常识,而且还要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并且让学生在团体互动的氛围中自主地开展体育运动,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成就感,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持续地开展体育活动。具体可以使用探究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教师在学生活动中进行指导,并且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点评,从而全面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
3.开展乡土体育课程
乡土体育教学内容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学生往往都接触过乡土特色较强的体育活动,把地方性的体育内容拿到课堂上来,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体育教学的氛围,而且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课后自主开展学习,引导学生在乡土活动中自主纠偏,并且在乡土体育教学活动中运用演示法、提问法、联想法,促进学生更好地练习体育动作,感知体育运动的魅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在因材施教中提高体育能力。
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更强调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师只有掌控好体育课堂,适时根据学生状态转变体育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有效进行体育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张桢刚.试论体育教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32):189-203.
?誗编辑 谢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