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融合研究
2018-01-20张静程艳霞
张静 程艳霞
摘要: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融合发展对经济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在梳理商业模式和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对二者的融合关系进行研究。以招商银行为例,根据创新驱动理论对商业模式与科技创新融合要素、模式與路径进行初探。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科技创新;融合;金融业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04.002
1引言
近年来,商业模式创新一直是热点话题,不仅商业界高度关注,学术机构和政府也相当重视。2012年政府报告中提出了要重视商业模式创新工作,首次将商业模式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出了创新驱动战略,尤其重点强调了加强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现如今创新力是衡量国家竞争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国家创新力不仅仅体现在企业的技术层面上,更是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集成。因此,现阶段的创新应由企业层面的技术创新上升到行业和国家层面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融合互动,能够极大的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发展,能够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
2理论回顾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即学术界对商业模式的研究的日益关注,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对于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主要从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组成要素和演化过程三个方面展开。Chesbrough(2006)商业模式是指企业技术创新如何推动经济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Bucherer等(2012)认为通过改变商业逻辑等关键核心要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式,就是商业模式创新。谢德荪(2012)认为,创新从本质上可以分为科技创新和商业创新两大类。Frueh(2008)提出了“原子商业模式”的概念,认为商业模式系统是由“原子商业模式”构成,“原子商业模式”又可细分为战略目标、关键成功因子、核心竞争力以与收益来源四个部分。Jupesta(2011)提出商业模式的创新陆续经过调整、采用、改进、再设计四个阶段。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科技创新的研究在科技创新政策、科技创新评估和科技创新管理三个方面。Drago(1992)将科技政策根据研究对象和内容分为科技政策、技术政策和创新政策3个部分。Chen Kaihua(2011)分别从科技活动产出和创新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创新效率的测度。李文莲(2013)则认为“大数据”在企业价值主张创新、关键业务与流程创新、收益模式创新、外部关系网络与价值网络重构中的运用。
科技创新有本质区别与技术创新,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产业和国家层面,需要运用产学研将各个环节中的主体相互间的合作和互动变为现实,主体涵盖各利益相关群成员,而技术创新主要涉及企业层面;科技创新的意义不仅涵盖技术创新所最终追求的顾客价值和经济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包括科学发现和精神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因此,比起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之间的关系,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在联系更复杂,内容更丰富,值得进一步探究。
3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
最近几年学术界开始尝试对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是最近几年学术界的,国内外学者多从两者的协同和互动关系入手展开研究,且多关注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互动机理。Micheli(2012)年提出政府应该重视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融合。姚王信(2014)把“创新·创业·创智·创富”(“四创”)置于共同的研究框架下,从“四创”情境的内在关系出发,探讨了两类创新融合的两种机制、五大模式和四条路径,最后提出了促进两类创新融合的政策建议。吴晓波(2013)提出了二次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共演模型。Flagg(2013)提出知识、技术、商业模式三方创新的NtK模型,为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融合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都是创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且两者有机结合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已达成共识,而且科技创新相关理论体系研究已相对成熟,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主要集中创新的表征及后向结果,创新前因和内涵尚待深入。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研究主要聚焦在两者的协同和互动上,且多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研究两者的互动机理,对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融合研究尚属空白,两类创新融合的内在的联系包括融合方向和融合表征尚未明确涉及,融合的趋势也有待进一步探索。
4招商银行的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融合
在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融合中,科技创新形成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进而带来产品创新、战略创新和制度创新,极大改变了企业运营面临的宏微观环境,促进客户对交易结构、交易模式和交易新技术的需求升级,各商业主体为增加交易机会,会积极配合地实现自身商业模式创新,重塑其价值主张、价值定位和价值创造过程等诸多要素;其次,科技创新带来的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的新增长模式通过盈利增长、劳动者素质提高与更多技术的开发与运用直接反馈在企业的内部资源和能力上;创新驱动要求企业打破原有边界,寻找新的创新源,迫使企业结构和运营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这些特性为企业整合和利用外部资源及能力提供便利。此外,科技进步成果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促进了企业价值创造和传递工具的创新,如身份识别技术、移动终端、移动支付等技术的成熟和云计算、大数据挖掘等知识的应用,改变了以往线下传递价值的模式。同时,企业的组织形式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走向平台化和智能化,成就了平台企业价值供给的多样化和盈利模式的创新。
4.1价值主张的创新
4.1.1“因您而变”的经营理念
招商银行实施“因您而变”的经营理念,现阶段随着顾客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对产品、服务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招商银行秉持着“因您而变”的经营理念,以标准化、高质量的服务来赢得顾客青睐,以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为宗旨,持续不断的创新出满足顾客的产品和服务。
4.1.2矩阵式市场细分的经营策略endprint
成为中国领先的零售银行是招商银行一直以来的经营目标,针对零售业务具客户分散、金额较小、需求变化多样的特点,招商银行实施矩阵式市场细分的经营策略。不同收入的人群对于产品的要求不同,招商银行以收入为基础对客户进行分级,对产品和服务进行细分,再根据客户需求将不同层次的产品服务与之进行匹配,推出了私钻、金葵花理财、金卡、普通卡四种不同的业务,使得各个层次客户差异化、多样化的需求得以满足。
4.2内部价值链的创新
4.2.1市场营销创新
针对高薪的白领阶层,招商银行主打“一卡通”。考虑客户的便捷性,招商银行将网点集中在商业区、住宅区等方便就近到达的区域;在网店布局上,招商银行通过整齐划一的装修、礼貌热心的服务人员、完善的产品来满足客户需求。同时,在电子支付普及、互联网金融的大形势下、招商银行也创新的提出可视化、无柜员的网店新模式,顺应客户的支付习惯和便捷性,不断完善微信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一系列渠道。招商银行通过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服务水平、不断完善服务渠道、不断创新的经营方针,逐步赢得客户的信赖,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4.2.2风险管理创新
招商银行的贷款分为十个层级,每一层级都有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管理办法,使得市场风险降至最低。2013年招商银行提出的风险管理系统,还改了每一个业务单元,利用科学的计量工具与方法,使得各个阶段的风险得以预测、监控和降低。
4.2.3信用卡业务流程再造
2010年起,招商银行实施以信用卡业务流程再造为中心的二次转型。首次打破传统以部门为单位的格局,形成了前台营销、中台控制、后台集中维护的循环体系。前台以专业化的营销团队直接面向客户;中台对品质、财务、人力、风险等要素进行监管和控制;后台通过信息系统对整个体系进行维护,前、中、后各司其职的同时相互配合,使得信用卡业务流程再造体系发挥出最大化效益
4.3外部价值链的创新
在目前互联网金融的新形势下,顾客全方位、多层次的需求,使得银行业一家单打独斗的模式显得力不从心。第三方金融、银行业的特色化经营的模式已逐渐成熟,新形势要求银行业必须主动开展合作,通过共享和资源的交换来实现共赢。2007年招商银行提出“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的银银合作模式,创新性的提出银银合作的五大类产品和服务,一方面拓展了其业务范围,另一方面,与全国三十多个省份的中资银行建立了业务往来。招商银行借助互联网这一虚拟平台,积极与产业链中的多方进行合作,使得其经营范围突破传统业务,针对客户全方位的需求不断创新性开发衍生产品和服务。2012年招商银行与HTC、中国联通合作推出的手机钱包产品,使得其移动支付系统得以初建。
4.4盈利模式的创新
由于银行业分业经营的模式使得其职能限制于传统业务,但在互联网金融的大势所趋下,传统业务逐渐被淡化,银行业的商业模式逐渐发生了变革,更加侧重于金融产品及其衍生、金融服务多元化等等,各大银行对中间业务的战略重视及转移,尤为明显。招商银行也不甘其后,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已开发出结算、代理、基金托管等近百余项中间业务,取得了尤为卓越的成绩。
5结论
以招商银行为例研究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融合,科技创新形成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进而带来产品创新、战略创新和制度创新,极大改变了企业运营面临的宏微观环境,促进客户对交易结构、交易模式和交易新技术的需求升级,各商业主体为增加交易机会,会积极配合地实现自身商业模式创新,重塑其价值主张、价值定位和价值创造过程等诸多要素。科技进步成果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了企业价值创造和传递工具的创新,如身份识别技术、移动终端、移动支付等技术的成熟和云计算、大数据挖掘等知识的应用,改变了以往线下传递价值的模式。同时,企业的组织形式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走向平台化和智能化,成就了平台企业价值供给的多样化和盈利模式的创新。深入研究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对两类创新的融合机制和路径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深。
参考文献
[1]Henry Chesbrough, Adrienne Kardon Crowther. Beyond high tech: early adopters of open innovation in other industries[J]. R&D Management, 2006, 36(3).
[2]Eva Bucherer, Uli Eisert, Oliver Gassmann. Towards Systematic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Lessons from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J].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2, 21(2).
[3]谢德荪. 致中国企业的创新公开信[J]. 科技创业,2012,(07):122123.
[4]Felix W Frueh. Considerations for a business model for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novel biomarkers into drug development[J]. Personalized Medicine, 2008, 5(6).
[5]Joni Jupesta, Yuko Harayama, Govindan Parayil. Sustainable business model for biofuel industries in Indonesia[J]. 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Management and Policy Journal, 2011, 2(2).
[6]Drago Cengic. Innovation Subsystem: Analysis of a Basic Approach and its Fruitfulness[J]. Revija za sociologiju, 1992, 23(1).
[7]Chen Kaihua,Guan Jiancheng. A bibliometric investigation of research performance in emerging nanobiophar-maceuticals[J].Journal of Informetrics, 2011, 5(2): 233247.
[8]李文蓮,夏健明. 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J]. 中国工业经济,2013,(05):8395.
[9]Micheli, Pietro, Schoeman, Magnus, Baxter, David, Goffin, Keith. New Business Models for Public-Sector Innovation Successfu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or Government[J]. EN, 2012, 55(5).
[10]姚王信,郭蓉,闫晓燕. 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融合机制与路径——基于“创新·创业·创智·创富”情境的理论分析框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3):48.
[11]吴晓波,朱培忠,吴东,姚明明. 后发者如何实现快速追赶?——一个二次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共演模型[J]. 科学学研究,2013,(11):17261735.
[12]Flagg Jennifer L, Lane Joseph P, Lockett Michelle M. Need to Knowledge (NtK) Model: an evidence-based framework for genera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with socio-economic impacts[J]. Implementation Science, 2013, 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