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字功底,在“苦吟”中流光溢彩
2018-01-20丁娟
丁娟
摘 要:为了解决初中生遣词造句枯燥乏味的现状,提升初中生的炼字能力,“苦吟”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策略,学生在进行七绝创作时,可通过对某些字词句反复斟酌、推敲、锤炼,让初中生的炼字功底在“苦吟”中流光溢彩,这就是“苦吟方觉意韵浅,炼字才知功底深”。
关键词:苦吟;推敲;提升;炼字能力
一、“苦吟”归真实,准确还原现本貌
1.“苦吟”动词
八年级李×同学在校园花圃中看到了盛开的姿态颜色各不同的月季,便赋诗《咏月季》:“色彩缤纷各不同,千姿百态最嫣红。暗香浮动蝶翩飞,稀疏篱边映碧空”。在朗读几遍后,她把“飞”改成了“舞”,我觉得“飞”字真实地写出了蝴蝶被月季的清香所吸引,翩然飞来,问她改动的缘由,她说起初觉得“飞”很有动感,后来仔细推敲,“飞”只是一个飞的动作,而“舞”还带有一种舞者的兴之所至的姿态美,与月季的暗香交融在一起,更准确地写出了蝴蝶流连花间的动感与活力,也会让人想到杜甫的名句:“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2.“苦吟”形容词
晚自习的下课铃声在寂静的冬夜中传得很远,刺骨的北风直让人打颤儿,七年级葛×同学走在昏黄的路灯下,一首《盼春》吟咏而成:“天寒地冻路人稀,行人归家盼暖衣。遥爱江南春色满,何时绿叶掩黄鹂。”诗中“绿”“黄”都是表示色彩的词,颜色鲜艳,富有生机,生动再现了春的盎然与活力,和“天寒地冻”的眼前萧瑟的寒冬的现实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小诗人对春天的渴盼之情,点明诗作的中心主旨。
3.“苦吟”数量词
平静安宁的湖面,几丛苍黄的芦苇在秋日里摇晃,想到那个已经转学的旧日同窗,不由暗自神伤,七年级薄×同学触景生情写成《秋伤》:“一湖秋水寄愁肠,满目蒹葭入画窗。与友初识相遇处,故园独步暗心伤。”诗中“一湖”“满目”都是很直白浅显的数量词,但经小诗人的巧妙慧心的点染,别具风味,准确地描绘出眼前的景致,又将自己满腹的感伤怅惘之情融入这“一湖”“满目”之中,情景交融,诗情无限。
由于初中生的知识积淀和眼界阅历等原因,能写出平仄规范的七言绝句已是不简单的了,在这基础之上能好好进行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这三类的炼字,对于初中生表达准确性的提升也是大有裨益的了。
二、“苦吟”出生动,形象描摹展风流
1.“苦吟”修辞
炼字,就要学会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这是增加作品生动性的最便捷快速的方法。巧妙的比喻,会使人豁然生趣,诗意倍增;在情理之中,却又在意料之外的夸张,令人一惊,使人一悟,给人一趣,满足读者对诗句和诗的欣赏。赋予自然物以人的动作、情感,拟人手法也是初中生运用较多的修辞手法之一。修辞要修的其实不仅仅是具体的辞,更要修的是活跃的思路,修出自己的风格,显现出诗人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
2.“苦吟”虚实
学习是辛苦的,在读书间隙,九年级马×同学这样说:“学子读书志气长,冥思苦想细思量。来年奋斗埋头干,浩瀚天空任我翔。”(《学》),眼前繁重的学习任务确实很累,苦思冥想也不一定全部都懂,这是现实,但累过以后的收获更是巨大的,小诗人想象着一旦自己“埋头干”,就会取得一个好成绩,到更宽广的天空飞翔,虚实巧结合,气韵自然生。
3.“苦吟”动静
“动”即动态描写,“静”即静态描写,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结合,可以使文章更生动、更鲜活、更富有感染力。
一场秋雨刚过,空气中还带着潮湿的味道,一个农村的孩子,坐在河边,静静地看着自家的小菜园:“波光潋滟晴方好,寂寞園间雨后畦。鸟雀忽鸣旋俯下,青青菜叶一肥虫。”(《秋园》)前两句就是一副定格的田园风光,安宁而清新,后两句描写了鸟雀捉虫的动态感十足的画面,妙趣横生,动静结合。一个“忽”点明了鸟雀发现虫儿时的惊喜迫切之情,诗就成了可感受的画,从而也就更加生动形象。
三、“苦吟”凝意境,物我交融显情韵
星光淡淡,夜色还没有完全褪去,月亮斜挂在天空,七年级李××同学在《晨行》中这样写道:“晨光淡隐夜空星,鸟雀声声叫不停。多谢月宫白玉兔,含情一路伴人行。”天将明未明,小诗人清晨在路上独自行走,虽是孤身一人,可小诗人抬头望见了未曾归去的月儿,感念月儿的陪伴之情,月亮亘古存在,无情无觉之物,小诗人却把自己的情融入眼前的景、境之中,意境醇美,物我完美交融,不着痕迹,尽显情韵。
古人很讲究炼字,有“百炼为字,千炼成句”之说,在教学实践中,看了学生这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才让七言绝句获得了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一字传情。凝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蕴含。炼字只是为了提升初中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创作七言绝句只是炼字的其中一种形式途径,创造并非生造,炼字琢句,也须点到为止,修饰太过则显累赘,求新太过则成险怪。要告诫学生掌握一个度。
参考文献:
[1]高凤姣.近体诗的炼字苦吟与审美表达[J].淄博师专学报,2014(2):23-26.
[2]李世前,渠占海.杜甫与贾岛炼字艺术比较谈[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4):58-60.
?誗编辑 李博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