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色彩对当代农产品包装设计的启示
2018-01-20杨青刘鑫
杨青++刘鑫
摘 要:本文通过对民间美术色彩的形成、发展以及基本特征等方面的分析,将民间美术文化的元素——色彩分离出来,进而分析研究民间美术色彩与庆阳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的关系,总结它对庆阳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的启示,展现了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民间美术色彩;包装设计;启示
中图分类号:J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5-0048-02
一、民间美术色彩的特点
(一)民间美术色彩的特点
“从广义上讲,民间美术由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出来,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的活动为目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和流行的美术。在我国历史上,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是所有美术形式创作的灵感源泉,具有独特的文化性质,这是相对于官方或宫廷而言的。”
在当代,民间美术作品与专业的艺术工作者的创作,在寓意上来讲也是有所不同的。流传于民间或市井百姓之间的作品,它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生活,是人民自己的精神产物,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民间美术凭借自身的特征吸引了广大人民,我国的民间美术更是丰富的中华民族美术的瑰宝,同时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开始的时候,人们认为色彩是单一的,随着对大自然的了解,人类又认识了黑白两色和血色,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从单一的色彩延伸到了五色时期。《周礼·冬官考工记》载:“画到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当时人的这种对于色彩观的认识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
人类从单一的色彩延伸到五色时代,这并不能说是人类不再运用单一的色彩而只用五色了。它们都是同时发展的。中国民间美术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手法和表现特征,作为民间美术的重要构成元素——色彩,它以不同的形式展现了某种特定的理念,是人民群众寻求精神情感表达方的一种方式。民间美术色彩不只是具有欣赏功能的物质存在,更是创作者与受众者进行精神对话的一种文化语言,展现出了民众心理的更深层需求,是民族心理情感和文化思想的綜合载体,代表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识存在。
民间美术色彩源自于民间,源自于生活,具有大众化和普遍性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民间美术的内涵“已经涵盖和超越了一般意义的美术范畴,并因其特定的功能、性质、形态所形成的规格品种和类别都已远超出文人美术和宫廷美术的范围”。因此,中国民间美术色彩也就相应的呈现出了丰富多变的组织形式。
(二)民间美术色彩研究范围的界定
在历史的长河中,民间匠师们凭借着超人的想象力以及对本土文化的关怀,创造出大量的具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品和一些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这些作品带给我们的是心灵上的震撼而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民间艺术品的施色和赋彩体现了绘画工匠们对于色彩浓度与纯度的追求,例如人们常说的:“红红绿绿,图个吉祥”,这种渲染色彩的方法具有特有的刺激性和吸引力,正是这种所呈现出来的简洁、鲜活、粗放、质朴的视觉特征才是色彩最具有价值的部分。
画匠们在民间美术色彩的配色方面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并把它们编成了顺口溜。而这些顺口溜也体现着配色的共同规律,同时在其他方面也同样适用。如:“软靠硬,色不楞”。民间俗以黑色、深蓝、大红、深绿称为“硬色”;将淡黄、粉绿、加粉的天蓝、淡灰、粉红等称为“软色”。在画桌案景物和服饰着装时,不能大红和大绿或和深蓝色靠近,中间必须用软色相调。所谓的“楞”指的是粗暴凶猛和棱角锋芒的意思;“色不楞”则说的是色彩对比刺激不过分。
民间的画工有颇为讲究的色彩运用,在画决中,关于色彩的口诀也有很多。例如:“软靠硬,色不楞。黑靠紫,臭狗屎。红靠黄,亮晃晃。粉靠绿,人品细。要想俏,带点孝。要想精,带点青。文相软,武相硬。断国孝,三蓝黑。女红,妇黄,寡青,老褐。红忌紫,紫怕黄。黄喜绿,绿爱红。”
这些口诀涵盖的范围比较广,说的也比较模糊,这些法则的部分可作调整,根据人们的审美趣味、喜好和习俗来选择颜色。
二、我国农产品包装设计发展现状
我国农产品包装发展起步较晚,产品外观设计深加工能力较差。同时,我国出口农产品包装的材料相对单一,外包装主要是采用塑料、纸箱等进行简单的包装,并且包装箱外观色彩缺乏统一性,缺乏农作物的品牌及相关介绍,难以在包装设计外观上给人较强的视觉吸引力。内包装主要采用塑料真空包装以及不透明包装材料,也缺乏彰显产品特色的效果。多数销售商忽略了包装的重要性,使得消费者对难以对此类农产品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农业生产总体规模相比国外生产规模较小,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农产品包装设计需求,导致缺农产品包装设计缺乏系统规划和模式。
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有如下:
一方面,农产品包装设计对于小型企业而言,没有多余的资金专门聘请负责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师,导致现有的产品包装难以实现质的提高,从而难以满足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开始对农产品的外观有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政府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农产品包装设计滞后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农产品的包装相对比较落后。
三、民间美术色彩对当代农产品包装设计的启示
(一)农产品包装色彩对民间美术色彩的借鉴
1.借鉴民间美术色彩独特的表现性
民间美术的主观表现性强,给人感受最深的是它的大胆变形、变色,主观色彩强烈。它自有一套符合艺术自身规律但又“不科学”的色彩调配、色调把握、时空处理和形象的塑造,符合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和自律性的表现。这种不按物体本色,而要色彩的运用服从于自己的感受,从内心情感出发的创作方法使我们受益匪浅。
每种艺术的局限性必然也是它的独特性,所以关于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规律,我们可以利用它的配色口诀的局限性。我们应该学会运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无限的可能,局限性同样也可以成为一种艺术标志。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所以我们要学会运用看起来有局限性的一面,这更是一种智慧之道。民间美术创作者在设色时更应引起重视的是随性施彩的心理状态,那是一种对美好生活期待的热情,是一种自由愉悦的心境体验,这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endprint
在农产品包装设计创作实践中,如何使配色与造型很自然的协调和统一起来,这是我们要不断的去体验和总结的。我们要将形和色结合起来,去探索具有地域风格的包装设计的新的领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传统文化的底蕴融入在包装设计中。
2.借鉴民间美术色彩独特的配色方法
根据民间美术的配色方法设计不同的色稿。这是对色相、纯度、冷暖、明度等诸方面的考虑。在完成产品包装设计中能将各种对比色巧妙的控制和结合起来,在多变中求统一,统一中求变化,这是我们在创作中取得色彩和谐和美感的普遍规律。这一规律在民间美术色彩中也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吸收民间美术色彩的这一规律,用来表达具有地域性的包装设计的色彩语言。
这些色彩搭配運用在农产品包装设计过程中是抽象的,也是主观的,是创作者提炼出生活中的主观色彩。在这个绚丽缤纷的年代,学习民间美术色彩的搭配规律,领悟传统文化特有的观念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应该将民间美术色彩的搭配规律融入在现有的色彩知识认知下,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当代包装设计。
(二)民间美术色彩对当代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整体发展的影响
1.丰富了当代农产品包装设计色彩语言的探索空间
色彩是设计师用来传递内心情感的一种绘画语言要素,对当代农产品包装设计的创作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当代农产品包装设计的配色将提升到一个新的审美高度,与普通产品的包装设计色彩表现将在很大的程度上拉开距离,色彩语言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是设计创作的前提,但凝练、精湛的配色技艺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国民间美术色彩所擅长的情感表达是我们当代当代设计师所渴望的表达方式。对于生活的热情与向往,是现代都市生活精神中所缺少的,人们心中渴望的是那真实热切的美。
2.使当代农产品包装设计能够凸显地域文化的绘画风貌
随着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当代社会文明,独特的传统文化以及民俗民风的追捧情节也在逐渐的遗失。相对于艺术来说,最重要的便是要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不变的是人类对艺术独特的审美与追求。每个国家或城市都会保留代表本地区的标志性建筑、能体现本地区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的代表性标志。过去的农产品包装设计对色彩的关注度并不高,多以独特的地理环境、体裁的民族化等来体现不同的地域,而近几年更多的设计师逐渐意识到应该向民间美术色彩中提取风格元素应用于产品包装设计的色彩体现方面,这样不仅能为从事包装设计的设计师们树立独特的地域情怀和民族风格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精神在当代农产品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3.进一步完善了当代农产品包装设计的配色方案
民间美术色彩拥有着传统文化元素中的装饰意味,农产品包装设计者可以吸收一些色彩搭配组合的装饰风格和恰当的装饰元素等,以使作品的风格更加丰富与明显。在民间美术色彩中蕴含着人类文明的精华。民间美术色彩体系来源于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与代表的是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我们必须要将本民族的色彩结构和色彩观结合起来,增加新的农产品包装设计的色彩体系。
四、结语
民间美术色彩是一个拥有着悠久文明且庞大而神秘的色彩体系,它通过最为朴素、原始的色彩语言来传达它的情意,这对于当代的农产品包装设计来说是一种色彩语言的丰富与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将它转化,以便能更好的为当下服务。借着传统文化来激发当代设计师的创作灵感,使作品更能体现当代人精神的追求,使当代农产品包装设计的发展能更上一层楼。
★基金项目:陇东学院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庆阳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与应用(项目编号:XYSK1710)。
参考文献:
[1]李静玲,邹移先,黄丽芸,等.浅谈如何改进农产品的包装设计[J].广东农业科学,2009(02).
[2]童铧彬.基于浙江嵊州竹编的农产品包装设计探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4(09).
[3]杜军虎.“方色”论析——由《考工记·画缋》之“五色”与“六色”并提谈起[J].创意与设计,2011(04).
[4]刘庆庆.民间美术色彩的表现特征及文化功能[J].许昌学院学报,2007(06).
[5]李雨.论中国民族民间色彩与现代艺术的结合[J].大众文艺,201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