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雕塑的创作艺术
2018-01-20杨芳
杨芳
摘 要:紫砂雕塑在千千万万的壶艺中不断繁衍出新的样式与生命,泥片的卷曲、纹理的布施、重心的设定、外力的牵引以及整个形态的调度、把握,倾注了作者从手、眼、心的协调作用与冒险精神。
关键词:创新;制作;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5-029-01
紫砂泥的可塑性和结合性,同它是甲泥矿中的一个夹层,其颜色紫红,质地细腻、柔韧有关,可塑性是指原料经过加适量的水混炼后,形成泥团,这种泥团在外力作用下,可以制成所需要的各种形状而不开裂。当外力撤消后,仍然保持其形状不变的性能,紫砂泥的好,好就好在比其他陶瓷原料或粘土更听话,允许成型的范围极宽,泥料的渗水性好,容易和润。未完成的坯可以较长时间保存,反复加工,所以紫砂泥也是最好的塑像泥料,给紫砂雕塑造型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宜兴紫砂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其造型丰富、色泽雅致、技艺精湛,是世界陶园中独放异彩的瑰丽之葩。紫砂工艺集有古今诗词、书法、绘画、篆刻诸艺术于一体,使作品增添了极佳的艺术效果与欣赏价值,同时亦显示了一种宜兴人文的积淀与张扬,成为一种具有高雅气质和浓厚文化传统的实用艺术品,紫砂是我国独特的民间传统艺术,有“紫玉金砂”的美称。
雕塑是一个表达力极强的艺术门类,多姿多彩,形态各异。本人也经历许多的失败和成功,但作为一个不断追求进步的艺人,就必须自我总结失敗与成功经验,在探索和实践中完善自我。
从工艺质量上来说,烧成品的成功率并不是很高,从事紫砂雕塑工作的同行,都会在工作遇到令人头痛的难题,这个难题就是大型作品在烧制过程中的开裂问题:一个大型作品、从设计到制作,为它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一般人所不知的,但它的烧制成功率却只有50%左右,是一个长期难以解决的难题,许多优秀的设计作品,在烧成这个关口上带给作者的是许多暗自流泪的无奈。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我总结出紫砂雕塑四要素:形态、气质、神韵、意趣。(1)形态: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要流露出自然来,神寓栖于形中,寄物而通,使人感受出自然舒服之美;(2)气质:即作品所内涵的的和谐、协调,色泽本质的美;(3)神韵:是指能体会出精美的韵味,凡有神韵的作品,皆有鲜明的个性,富有生命力,创作者的精神就显示出来传达出来了;(4)意趣:即作者和览者的思想、修养情趣。物奇则生趣,趣又见意。因此,作者有修情趣方可致之,览者有同样的修养与情趣方可共鸣。
在紫砂艺术的历史长河中,走过了多少春秋,通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发扬,紫砂雕塑这一艺术奇葩,随着时间的流逝将永放光芒。在历经千百年的风霜,在中国历史中以独特的艺术风格、独一无二的矿产资源,美名于中外。
泥料的处理:一块精选的紫砂矿土,经手工磨制,用木槌千锤百炼之后成为最适合手工成型 的紫砂泥,因为这样的泥有别于机械生产的泥,其颗粒大小非常丰富,分布很致密,犹如有各种体积不等的颗粒相互填充。经过一段时间的陈腐,可塑性增加,故有利细薄的泥条、片 竖立起来并耐得住拍打,这成为了制作完美器型的最重要的前提。而机械的泥矿粉碎机械则颗粒相对单一,一般不足的部分会以冲浆的办法把极细的泥浆注入其中以使它产生可塑性, 而这种方法会导致泥性生硬经烧成后胎质呈玻璃般的光泽感,敲击声也因极致密而尖脆。而手工泥料经烧制后其胎体气孔率高,使材料的热传导性降低,透气性增强。
紫砂小型雕塑中茶宠或有吉祥寓意,或有文化气息,或是搞笑逗乐,或是趣味童真。茶宠的趣味性和观赏性更为直接,其内涵更为直白,价格也更大众化,所以很容易就被众多收藏人士当成收藏品。
茶宠在市面上常见的有神兽茶宠、情趣茶宠、谐音吉祥茶宠等。其中神兽茶宠,有朱雀、金蟾、貔貅、长寿龟等,因其在传说中都有各自的神通,或辟邪、或镇宅、或旺财、或赐福,人们在把玩茶宠的时候,无形中也会有一些美好的心理暗示;还有谐音吉祥茶宠,凸显了汉字的文化与魅力。比如说一只脚之上有蜘蛛图案,寓意就是知足常乐。
西方像罗丹的雕塑讲究所谓的穿透力,东方讲究含蓄融和。紫砂雕塑的形式之美因为它的久远而深的人心,也因为它的沉重的包袱而继续不断的需要重新认识,一个固有的模式是很可怕的,美国著名陶艺家罗伯特·兰斯姆森 说过:艺术家与观赏者一样,寻找独特中的完整,自我的真实、传统的真实。
紫砂雕塑历史渊源悠久,历经数代艺人努力探索和创新,积累至今,才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因此,新时代的雕塑艺人必须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艺术、道德修养,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更具生命力的作品,把这一门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传承下去。雕塑艺人必须具备创作的激情和创新的精神,既要保留传统紫砂物件的美观、大气,又要与时俱进,彰显这个时代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唐云,郑重.紫砂壶鉴赏[M].香港:万里机构.万里书店,1992.
[2]史俊棠.宜兴紫砂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熊钢如,洪秀明.陶瓷雕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