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敦煌文献中的“墼”

2018-01-20陈晓强

敦煌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残卷砌墙土坯

陈晓强

内容摘要:敦煌文献中有关“墼”的记录,翔实地反映了唐五代敦煌地区人们制墼、用墼的方法、流程。由于忽视了敦煌地区的特殊土壤条件,目前学界对敦煌文献中“墼”的考察還不透彻,并且存在一些错误。本文在考察今日敦煌地区制墼、用墼法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考释了敦煌文献中的“沙墼”“脱墼”“踏墼”“般墼”“易墼”“墼地”等词。

关键词:敦煌文献;墼;脱墼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7)06-0108-05

The Discussing of“ unfired brick”in Dunhuang documents

CHEN Xiaoqia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00, China)

Abstract: The records about the“unfired brick”in Dunhuang documents reflects the method of making unfired brick , usage and its Process with complete fidelity.Because of the special soil conditions, the current studies of the“unfired brick”in Dunhuang documents is not in-depth, and there are also some mistake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making unfired brick and its usage, this article made textual criticisms and explanations about the related words in Dunhuang documents, for instance“shaji”“tuoji”“taji”“banji”“yiji”“jidi”.

Keywords: Dunhuang documents; ji; tuoji

墼是砌墙的土坯。我国商代就已使用墼。据《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发掘简报》,藁城遗址中一座房屋“四周墙壁都是用夯土和土坯混筑,内外抹一层很薄而平允的草泥”[1]。《简报》所言“土坯”即土墼。{1}文献中,“墼”字出现在汉代{2}。如《仪礼·丧服》:“既练,舍外寝。”郑玄注:“于中门之外屋下,垒墼为之。”《后汉书·酷吏传》记载周文通“廉洁无资,常筑墼以自给”{3}。汉代之后,文献中“墼”常见,说明墼的使用经久不衰。如《百喻经·三重楼喻》:“愚人见其垒墼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而问之言:‘欲作何等?木匠答言:‘作三重屋。”敦煌文献P.2762《张淮深碑》:“先竖四墙,后随缔构,曳其镮檩,凭八股之辘轳,上墼运泥,斡双轮于霞际。”《云笈七箓》卷117:“居近东明观,大修第宅,于观内取土,筑基脱墼,计数千车。”《陇右方言发微》:“今陇右通谓筑墙之土基曰墼。”[2]

墼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潮湿的黄土在墼模中夯实而成,另一种是将土泥在墼模中脱制(“脱”义详后文)而成。为了便于后文论述,我们将上述两种墼分别称为土墼、泥墼。土墼的制作,在中原和北方常见,因此传统文献中记载的墼和人们通常理解的墼,多是土墼。南方江河流域的土壤含水量大,北方沙漠地区的土壤含沙量大。这两种土壤不适合夯杵(含水量大,夯杵则水从土中渗出而难以制墼;含沙量大,土的黏性不够,夯杵所制之墼结实度不够),所以江河流域和沙漠地区的墼,多是泥墼。

敦煌文献中,我们能看到大量有关墼的记录,翔实地反映了唐五代敦煌地区人们制墼、用墼的方法、流程。由于忽视了敦煌地区的特殊土壤条件,目前学界对敦煌文献中墼的考察还不透彻,并且存在一些错误。为此,本文在考察今日敦煌地区制墼、用墼法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对敦煌文献中的墼及与之相关的词语进行考察。

一 沙 墼

粟二十一石七斗,四月廿七日已后,至六月十四日已前,造檐,中间卧酒看博士及局席人夫并般(搬)沙墼车牛、徒众等用。(P.3763v《年代不明(10世纪中期)净土寺诸色入破历祘会稿》)

所要沙墼人夫, 令般(搬)运沙墼,无车牛者雇赁。(BD.15440《贞明七年(921)四月僧道钦惠永等状》)

“沙墼”一词的出现,说明敦煌地区墼的主要原料为沙土。沙土的黏性远小于黄土,制墼时需要将沙土和成泥才能保证其黏性。居延汉简中有“墼广八寸,厚六寸,长尺八寸,一枚用土八斗,水二斗二升”的记录[3]。居延地处沙漠戈壁间,其土壤条件与敦煌接近。制墼一枚需“用土八斗,水二斗二升”,用水说明沙漠地区制墼首先需要将土和成泥。考之今日甘肃敦煌地区,制作泥墼的通行方法是:采集纯净沙土堆成堆,在沙土堆上挖深坑,坑中倒满水浸泡一夜,等水完全把沙土浸透后和泥{4};和泥时用铁锹将泥翻捣均匀,而后制墼人赤脚在泥中踩踏,以增加泥的黏性;和泥完成后,开始制墼,制墼时先在墼模中洒少许沙灰(便于墼与模脱离),然后用双手抟起一大块泥,使劲甩进墼模,并用力把泥用手捣实,接下来用手或板子将泥拍打刮平;将墼模端到平整好的场地上翻扣并“脱”出泥墼{5}(场地上事先洒少许沙灰,便于墼稍硬后从地面揭起);风干一两天,待泥墼稍硬(从地面揭起而不变形)后揭起墼(墼由平放变为竖放,以加速墼的干硬);待墼基本干硬,码垛晾晒。

二 脱墼、脱坯、造墼、作墼、治墼

面陆斗,窟上脱墼及垒墙两件将……面四斗,将窟上脱墼人食用。(P.3234v《癸卯年(943)正月一日已后净土寺直岁沙弥广进面破》)endprint

面壹斗,油半合,两团脱墼僧食用……面五斗,脱墼僧五人用……面肆斗,后件脱墼僧用。(P.2032v《后晋时代净土寺诸色入破历祘会稿》)

袁德领先生释“脱墼”為:“即脱土坯,古人称土坯为‘墼,或为‘墼子,即以泥土为原料,用特制的模子制作土坯。所脱墼子,是土木建筑的主体建筑材料之一。脱墼活动有时单独进行;有时与垒墙等活动同时进行……脱墼有造墼、揭墼、易墼、搬墼等工序。”[4]张小艳先生释“脱墼”为“用模具脱制土坯”,并认为袁德领先生“将‘脱墼当成总的制作土坯的过程,恐不够确切。因为就敦煌籍帐文书看,‘脱墼似专指用模子‘脱制土坯的工序,只是‘造墼的一个环节和步骤”[5]。

按:泥墼的制作法,和煤砖的制作法很接近。北方很多地区,称制作煤砖为“脱煤”{1},“脱煤”之“脱”与“脱墼”之“脱”的意思完全相同。“脱”的命名理据,可能源于煤砖、泥墼从模子中脱离而成之意。因此,“脱”可视为煤砖、泥墼与模子脱离这个环节。“脱”是制煤砖、泥墼的核心环节,受此影响,“脱”词义内涵扩展,方言“脱煤”又指整个制煤砖的过程,以此类推,我们认为“脱墼”也可指整个制墼过程。因此,上文袁德领、张小艳先生的观点尽管有分歧,但都有其合理处。

“脱墼”一词,《汉语大词典》未收。敦煌文献和传世文献中,我们都能看到“脱墼”一词的使用。例如《云笈七箓》卷117:“居近东明观,大修第宅,于观内取土,筑基脱墼,计数千车。”与“脱墼”相关,文献中又有“脱坯”一词,例如元代刘君锡《来生债》第一折:“俺家里又不盖房脱坯,你都来做甚么?”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三:“我可得先走一步,明儿还着忙脱坯,秋后好拔炕。”

“脱墼”是制泥墼的专门称谓,敦煌文献中,“脱墼”又笼统地称为“造墼”。此外,我们在敦煌汉简和居延汉简中还能看到“作墼”“治墼”等有关制墼的称谓。例如:

面壹斗,造墼僧喫用。(P.4906《年代不明(10世纪)某寺诸色破用历》)

骑士十人,其一人候,人作墼百五十,凡墼千二百。丁未,其一人养,其八人作墼。(《敦煌汉简释文》[6])

第二燧卒司马忠,治墼八十,治墼八十,治墼八十。(《居延汉简释文合校》[3]41)

三 踏 墼

面叁斗、粟贰斗、油□胜(升)半,充踏墼人食用。(S.5071《年代不明(10世纪)某寺诸色入破历祘会牒残卷》)

张小艳先生认为:“‘踏墼专指用脚踏紧或用木杵等工具夯实。”[5]按,从今日敦煌地区制墼的方法看,张小艳先生所释误。制作泥墼时,墼模中的泥是用手压实而非用脚踏实。制作泥墼过程中的“踏”,当指和泥过程中用脚踩踏泥的环节。踩踏和泥是制墼最辛苦的一个环节,而且泥踩踏后的黏性如何,直接关乎墼的质量。一般情况下,踏墼、脱墼、揭墼等环节由制墼者一人完成,但在大型建筑工程中,为满足对墼的大量需求,踏墼、脱墼、揭墼等环节安排专人负责,以保证工程进度,这也就是敦煌文献中出现“踏墼人”“脱墼人”“揭墼人”等的原因所在。

四 揭 墼

面壹斗伍胜(升),城北揭墼日众僧食用。(P.2776《年代不明(10世纪)诸色入破历祘会牒残卷》)

豆贰斗,揭墼日众僧沽酒用。(S.366《年代不明(10世纪)某寺诸色斛斗入破历祘会牒稿残卷》)

麦叁斗、粟肆斗,充徒众揭墼斋时食用。(S.5071《年代不明(10世纪)某寺诸色入破历祘会牒残卷》)

张小艳先生认为:“‘揭墼谓将脱制土坯的模具卸去、拿开,令土坯独立成型。”[5]按:依照今日北方地区“脱煤”的称谓及程序,张小艳先生所言程序似为“脱”。另外,张小艳先生所言“将模具卸去、拿开”似不妥:用于使土定型的墼模在土墼定型后需卸开,而用于使泥定型的墼模是不可拆卸的。上例“揭墼日”的出现,说明“揭”是一个独立程序,需要专门安排在某一日进行。考察今日甘肃敦煌地区制墼流程:泥和好并用墼模脱制的墼一块一块地平置于地面;风干一两天,待墼稍硬可以立起时,则需将墼一块一块地揭起,由平置变为立置,如此一来,能让墼迅速干硬。墼的迅速干硬非常重要,干硬后墼就可运输至仓库或能避雨的地方;如果墼干硬速度慢,脱制的墼遭遇雨水,则前功尽弃。正因此,揭墼是制墼非常重要的一环节,一般在脱墼一日后进行,此即上例“揭墼日”所谓。

五 般墼、易墼

麦连麸面玖斗,般墼日众僧吃用。(S.4642v《年代不明(10世纪)某寺诸色斛斗入破历祘会牒残卷》)

白面四斗伍升,粗面四斗伍升,众僧般墼食用。(P.2032v《后晋时代净土寺诸色入破历祘会稿》)

粟伍硕,断般墼僧苇子价入。(P.2032v《后晋时代净土寺诸色入破历祘会稿》)

敦煌籍账文书记录关于制墼的花销时,有时“揭墼”“般墼”“易墼”连续出现,例如:

面壹斗伍胜(升),城北揭墼日众僧食用;面陆斗,两日般墼车牛、人夫及众僧食用;面叁斗,第三日众僧及沙弥易墼解斋斋时及夜饭等用。(P.2776《年代不明(10世纪)诸色入破历祘会牒残卷》)

豆贰斗,揭墼日众僧沽酒用;豆伍斗,两日般墼贴粟沽酒用;豆叁斗,易墼日两上沽酒用。(S.366《年代不明(10世纪)某寺诸色斛斗入破历祘会牒稿残卷》)

面壹斗,垒北园墙日解斋用;面壹斗,其日斋时用;面壹斗,揭墼日解斋用;面壹斗,园内造墼沙弥用;……面肆斗,两日般墼众僧及人夫食用;面斗半,易墼日三时看沙弥用。(P.2776《年代不明(10世纪)诸色入破历祘会牒残卷》)

从上例看,“揭墼日”“两日般墼”与“第三日易墼”前后相承,“两日般墼”当指第二日搬墼。张小艳先生认为:“‘般墼即‘搬墼,‘搬为‘般之后起赠旁字,指将制作成型的土坯搬运到砌墙盖舍的地方。”[5]如果在“揭墼”后第二日将墼搬运到砌墙盖舍的地方,那“易墼”这个环节进行什么工作呢?张小艳先生释:“‘易墼指翻转土坯,使其上下位置互换。”[5]从今日甘肃敦煌地区制墼的情形看,脱制的泥墼待稍硬后需揭起来通风以使墼尽快干硬,这个过程即前文所谓“揭墼”。揭起墼,比翻转墼的工作量小,且墼揭起后的通风面大,墼更容易干硬。因此,将“易墼”释为翻转墼不妥。再说,由上例“两日般墼”与“第三日易墼”的关联可看出:“易墼”当在“搬墼”之后,不可能是“搬墼”之前的通风干硬环节。endprint

考之今日甘肃敦煌地区的制墼、用墼流程,“搬墼”指将码垛在制墼场地周边已晾晒风干的墼,搬运到固定储存的地方,所以需要车马和专门的“搬墼人”,上例中的“般墼车牛、人夫及众僧”即反映了这种情况。将墼搬运至储存地点,接下来则根据建筑所需墼数,将墼移送至建筑工地,这一过程,即敦煌文献“易墼”所指。“易”假借作“移”,敦煌文献多见,例如P.2049v有:“粟七斗,僧录窟上易沙,众僧及学郎等用。”“易沙”即“移沙”,指清除洞窟里外的积沙。

“易墼”又作“弈墼”,例如:

面壹硕伍升,弈墼及接墙众僧食用。(P.2032v《后晋时代净土寺诸色入破历祘会稿》)

面五斗五升,弈墼及接墙僧食用。面六斗,三日间接墙盖舍众僧用。(P.2032v《后晋时代净土寺诸色入破历祘会稿》)

上例中的“弈墼”与“接墙”相连。所谓“接墙”,即用墼砌墙。“易墼”与砌墙相连,一定程度上即可证明“易墼”指将墼移送至建筑工地。由上例“面壹硕伍升,弈墼及接墙众僧食用”可推知:面由易墼僧与接墙僧共同食用。这说明易墼僧与接墙僧必定能在某个共同的工作地点聚合。如果把“易墼”理解为翻转土坯,则“易墼”的工作地点是制墼之处,这个地点和砌墙造舍的地点毫无关联,进而,易墼人和砌墙人共同食用面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如果把“易墼”释为往工地上移送墼,以上难解之处则豁然开朗。

据上所论,我们认为“搬墼”是将晾晒风干的墼搬运至储存地点,而“易墼”是将储存的墼搬运到砌墙盖舍的地方。

六 墼 地

麥壹硕玖斗,苻虞候墼地价用……粟壹硕八斗,苻虞候墼地课用。(P.2040v《后晋时期净土寺诸色入破历祘会稿》)

豆壹硕伍斗,杨孔目墼地课用……豆两硕,镇家墼地价用……豆壹石五斗,阳敬崇墼地价用……豆壹硕,墼地课用。(P.2032v《后晋时代净土寺诸色入破历祘会稿》)

豆壹硕伍斗,杨孔目墼地用。(P.3234v《年代不明(10世纪中期)诸色入破历祘会稿》)

麦柒斗,付梁佑子墼地价用。(S.4642v《年代不明(10世纪)某寺诸色斛斗入破历祘会牒残卷》)

“墼地”即用于取土制墼的土地,“墼地课”“墼地价”即租用墼地的费用。土是无穷无尽的资源,一般情况下,取土制墼无需缴纳费用。敦煌文献中“墼地”的使用需缴纳费用,这说明敦煌地区的很多土壤由于含沙量过大或其他原因不适合制墼。这种推测,我们可从居延汉简中得到证明。居延的土壤条件与敦煌接近,居延汉简中即有选择墼地的记录,例如:

其百一十五步,沙不可作垣松墼。十三里百七十步可作墼,用积徒□千五百七十人。去薪塞外三里,六里百八十九步可作墼,用积徒千□百七十五人。(《居延新简》[7])

上例讲因为有些土地的含沙量大,不适合制墼(含沙量大,土的黏性低,所制墼松散不结实),所以要选择适合制墼的土地。适合制墼的土地,含沙量小,也是适合农业种植的田地,这些田地属个人所有,敦煌文献中出现的租用“墼地”的记录,即是此种情况的反映。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台西考古队.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79(6):35.

[2]李恭.陇右方言发微[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213.

[3]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298.

[4]袁德领.归义军时期莫高窟与敦煌寺院的关系[J].敦煌研究,2000(3):175.

[5]张小艳.敦煌社会经济文献词语论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62.

[6]吴礽骧,李永良,马建华.敦煌汉简释文[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233.

[7]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34.endprint

猜你喜欢

残卷砌墙土坯
土坯力学性能及受压本构模型研究
三个砌墙工
八尺龙 神超遥 苏轼《三马图赞》残卷相关问题
三个砌墙的工人
俄藏西夏文《金光明经》卷二“分别三身品”残卷考释
俄藏西夏文《佛说瞻婆比丘经》残卷考
乡间土坯
砌墙工人的命运
中国早期土坯建筑发展概述
敦煌疑伪经三种残卷缀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