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早期土坯建筑发展概述

2016-09-12李晓扬北京联合大学考古学研究中心

草原文物 2016年1期
关键词:土坯考古遗址

李晓扬(北京联合大学考古学研究中心)

中国早期土坯建筑发展概述

李晓扬
(北京联合大学考古学研究中心)

铜石并用时代 土坯建筑 东部技术系统 西部技术系统

土坯是中国古代聚落建设中的重要建筑材料,主要用于土台、房址和墓葬。在建筑材料中的地位也仅次于木材和石板。由于土坯墓①是墓葬形制的一种,因此土坯墓暂不列为本文讨论的土坯建筑中。从这个方面讲中国最早的土坯建筑发现于铜石并用时代早期,绝对年代约公元前3500 ~公元前2500年。在战国末期到秦汉时期出现烧砖②,但土坯建筑依然流行,并一直延续至今。土坯还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一个碰撞点。学术界至今还鲜见商之前土坯建筑的探讨。因此本文将对主要为房址的土坯建筑谱系进行梳理并对其进行宏观观察(图一)。

图一 中国早期土坯建筑分布

一、铜石并用时代早期的土坯建筑

大约公元前3500年进入铜石并用时代。中国最早的土坯建筑就见于铜石并用时代早期的仰韶文化台口类型、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土坯建筑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还经常与土墙和红烧土块墙相联系。

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谷水河类型的大河村四期遗存③发现烧土块垒砌的墙壁(图二,1),这可能是土坯墙建筑的雏形模式。而豫北地区仰韶文化台口类型的辉县孟庄④发现有较成熟的土坯建筑。孟庄是文化层较厚且未间断的遗址,因此仰韶文化阶段的土坯建筑受到后期文化层的严重破坏。该遗址只发现F5、F8、F10三座方形连间式的土坯房基。每一间房址的墙体基本都是挖槽修建,但不一定都是土坯墙。值得注意的一个遗迹现象是土坯墙上都发现有序柱洞,说明该遗址的土坯是与木骨结合使用的。因此该遗址土坯建筑还是遵循了木骨泥墙的概念。从报告中F8平面和剖面照片看:土坯平面呈红色粘土,间杂一些青灰土和细小的坑窝;土坯侧面为完整的一块土坯并没有明显分层界限;土坯墙也有被火烧过的迹象。从以上迹象分析看,孟庄遗址的土坯墙可能是用较湿的土夯打直接垒砌而成,从而在表面留下一些细小窝。另外土坯墙的垒砌方式也比较特殊,是一块完整土坯和半块土坯相间垒砌。孟庄遗址发现的土坯比较纯净,没有羼和料。且土坯的大小规格也不同,说明当时还没有成熟的模制土坯。

图二 铜石并用时代早期的红烧土块墙体建筑

屈家岭文化的土坯建筑主要发现于应城门板湾遗址⑤。门板湾遗址F1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面北东西向4间式方形土坯房址,存在走廊和院落。房址墙体为挖基槽土坯砌墙,从墙体剖面看土坯痕迹十分清晰,墙体存在不同程度的倾斜。在每层土坯间有一层较薄的红色黏土进行垒砌。垒砌方式也比较特殊,采用条砌和侧砌相结合的错缝垒砌方式。土坯砖尺寸不是很统一,差别明显。这样来看该遗址土坯不是模制。从土坯清晰度分析,屈家岭文化的土坯是将半干或全干土坯进行垒砌。值得注意的是屈家岭文化也存在较多的地面土墙房址,这些土墙同样被火烤干。并且在青龙泉遗址⑥(图二,2)也发现屈家岭文化房址有用粘土羼和红烧土块筑成,墙壁内外涂抹草拌泥。

良渚文化的土坯遗存主要分布在观山果园遗址⑦、仙坛庙遗址⑧、莫角山遗址⑨等土台遗址。在这些报告中所描述的并不是土坯,而是红烧土块居多。因此对良渚文化的考察需要从一些著作中窥探其具体情况。从观山果园遗址来看,一个近方形的土台子,土台子为人工用红烧土坯夯筑。这些红烧土坯被一层一层的夯筑紧密,地层堆积有厚有薄,土坯破碎⑮。而仙坛庙的土台上发现一层铺设的土坯遗迹⑯。该土坯是直接利用生土割块制作,规格在长宽十几至二十几厘米,厚十厘米。土坯有黄灰黑等数种颜色,不经晾晒直接铺筑,土坯间有细腻的灰泥填缝。总的来说,良渚文化最清晰的土坯是采用生土切割而成的,并用灰土填缝。而良渚文化红烧土块状土坯倒像是用红色粘土状的湿泥采用夯打技术做成的,似土坯状的建筑材料再经火烧而成。从遗迹现象来看,发现土坯的遗迹现象多与土台子和祭坛等功能性建筑相关。

这一阶段发现的土坯主要见于豫北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土坯制作较为原始,只有屈家岭文化土坯发展较为成熟。且屈家岭文化这种成熟的技术大概与当地土墙的建造技术盛行的现象密切相关。从土坯本身来看,该时期内土坯大小规格不统一,没有明显的模制迹象。并且土坯多利用生土或纯净的粘土直接制作,不包含羼和料。土坯除应用于土坯墙体建筑外,还用于良渚文化那样的土坯平铺台面的土台建筑类型。从建筑技术看,土坯墙的建造利用浅基槽等建造技术。这与同时期内三地区流行的地面式夯土墙建筑的建造技术没有明显的差别。从建筑形制上讲,这一时期的土坯建筑基本为方形建筑。当然三个地区发现的土坯依然有区别,长江下游地区的土坯多与祭坛等功能性建筑相关,并且多呈不规则形态。而长江中游地区的屈家岭文化则是这一阶段发现的最为完整和较成熟的土坯及土坯建筑。至于台口类型发现的土坯建筑破坏严重,而且土坯多与柱洞所表现的木骨结构相结合。

图三 铜石并用时代早期土坯建筑

二、铜石并用时代晚期土坯建筑

大约公元前2500年进入铜石并用时代晚期。由于龙山文化的兴起,学者将这个时代称之为龙山时代⑰。该时代也是土坯建筑流行的兴盛期。土坯建筑普遍发现于豫北冀南地区附近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地区。

受到仰韶文化台口类型的传承影响,后岗二期文化继续流行土坯建筑,并影响至周围地区。在安阳后岗二期⑳、大寨南岗遗址㉑、八里庄遗址⑱、汤阴县白营遗址⑲等后岗二期文化遗存内都有发现。该文化土坯房址比较清晰。以后岗遗址F8和F12为代表的椭圆形、圆形土坯房址。土坯墙为挖基槽起建。墙体用土坯错缝垒砌,土坯之间空隙处填以黄泥。从墙体的剖面看,坯形不规整,土坯与土坯往往粘在一起。土坯的规格差异明显,大小有别。

在土坯内还见有红色小烧土块。汤阴白营的F65也为圆形土坯房址。墙体用草拌泥土坯垒成,从墙的剖面看有清晰的层次,但是每层厚度不均匀。这两个遗址从土坯的规格和墙体的剖面上看,墙体是利用半湿未干的土坯进行垒砌,在垒砌方式上有白营遗址的叠垒和后岗遗址的错缝垒砌。而土坯墙每层的厚度不等,可以看出这是由于在垒砌的过程中对半湿未干的土坯和土坯填泥进行拍打或夯打造成的。安阳八里庄遗址发现的土坯却是棱角规整的草拌泥土坯,并且规格基本相同。该遗址可能是用模制技术制作土坯和利用全干的土坯进行砌墙。总的来说,后岗二期文化的土坯房址多为圆形,个别为方形,土坯多为半湿未干的不规整土坯或者已出现规整的全干土坯进行垒砌。在全干土坯垒砌中还用泥作粘合剂。首次出现平铺土坯间的错缝垒砌技术。

约公元前2500年黄河下游地区的大汶口文化转变为龙山文化。龙山文化以尧王城㉒、两城镇㉓、桐林㉔等为代表的遗址发现较多的土坯建筑。两城镇遗址的土坯建筑均为以F65为代表的圆形房址。土坯用棕色粘土制成,大小不一致。墙体建造技术大致有两种,一种为平地起建土坯墙,另一种为挖浅基槽或不明显的基槽起建土坯墙。土坯墙也为平行垒砌或错缝垒砌两种技术。并且土坯之间还用灰黑色或浅灰色的细泥作粘合剂。土坯墙建造后,还用褐色粘土泥在土坯墙内外涂抹墙皮。而尧王城遗址发现的土坯建筑却均为方形或长方形。尧王城多平地起建土坯墙,少量采用挖浅基槽,其余建造技术与两城镇遗址相同。至于桐林遗址只在早期发现平地起建圆形土坯建筑,晚期则见夯土墙建筑。建造技术与上述两遗址相同。总的来看,黄河下游龙山文化早期见土坯建筑,中晚期则见夯土墙技术。土坯建筑无论从形制还是建筑技术上讲,都与后岗二期文化的土坯建筑类似,其应为后岗二期文化的土坯建筑影响而采用的建筑形式。但是,黄河下游地区的土坯建筑多为平地起建,可能是受本地区夯土墙技术传统的影响所致。

分布在豫东皖北地区的造律台文化发现以淮阳平粮台遗址㉕和王油坊遗址㉖为代表的土坯建筑。王油坊遗址发现方形、圆形地面式建筑。其中F1建筑为圆形土坯建筑,墙体挖基槽修建,墙基保存完好。墙体靠里侧部分用褐色草泥土土坯砌成。从建筑剖面看,土坯清晰,垒砌方式为相间压缝,缝间用黄粘土粘合。土坯几乎相同大小,说明王油坊遗址可能是利用草拌湿泥模制土坯并晾干。平粮台遗址还发现土坯砌墙的长方形排房。造律台文化的土坯建筑的形制、草拌泥和模制土坯以及错缝垒砌技术等,可能是受后岗二期文化影响所形成的。

约公元前2500年长江中游地区从屈家岭文化演变为石家河文化。在屈家岭文化建筑传统的影响下,以谭家岭遗址㉗为代表的石家河文化也发现有土坯建筑。谭家岭遗址第五期遗存发现有长方形分间式的的土坯房址和土墙房址7座。房址墙体为土坯叠垒垒砌,部分墙体上还有柱洞。谭家岭遗址的土坯大小基本相等,并且有柱洞。先在墙基上立柱再垒砌土坯。土墙与土坯墙共存,一些墙体没有明显分层,但是却在地面堆积中看到有土坯碎块。并且从谭家岭遗址的叠压打破关系看:较早时主要为土墙,土坯房址较少,但是在居住面上发现有土坯碎块;较晚的则主要是土坯房址。

铜石并用时代晚期的土坯建筑主要流行圆形建筑,其次为方形或方形连间式建筑。主要还是存在于黄河下游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且在豫北冀南地区形成一个圆形土坯建筑盛行的中心区。土坯建筑随着龙山时代各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从中心区向周围传播。这时期土坯本身的规格相对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存在模制土坯。而有的土坯不一致,是由于利用草拌泥自己打坯所致。土坯垒砌技术明显的出现错缝垒砌和填泥垒砌。需要注意的是,在陕西地区的客省庄二期文化康家遗址简报中也提到土坯,但该土坯并不是建筑意义上的土坯,而是利用夯土墙的技术建造了与土坯建筑类似的一截短墙门槛。

图四 铜石并用时代晚期土坯建筑

另外还需说明的是,根据此时土坯建筑的发展与分布情况,中原地区的王湾三期文化也可能存在土坯建筑。但由于遗迹的田野保存情况,其与夯土墙等遗迹间的区别难以分辨。因此现今王湾三期文化鲜见土坯建筑报道。从文化格局看,如果王湾三期文化发现土坯建筑,大致也与后岗二期文化的土坯建筑类似。

三、青铜时代的土坯建筑

大约公元前2000年进入青铜时代。土坯建筑受到夯土和版筑技术的冲击处于衰败期。此时土坯建筑明显分为东、西两个技术系统。二里头时期,土坯建筑分布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四坝文化等遗存内。二里岗时期,豫北冀南地区受到传统建造技术和东北夏家店下层文化建造技术的双重影响,在藁城台西㉚等遗址内又发现早商时期的土坯建筑。

二里头文化受到王湾三期文化的影响,比较流行的是夯土墙建筑。但不排除存在土坯建筑的可能性。根据现今的考古材料难以推断二里头文化时期土坯建筑的概况。

受到黄河下游铜石并用时代晚期后岗二期文化土坯遗存的影响,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土坯是比较复杂的。在二道井子遗址㉝、大甸子㉞、丰下遗址㉛、喀喇沁河东遗址㉜、小榆树林遗址㉟、建平水泉遗址㊱、喀喇沁旗大山前遗址㊲等都发现有较多的土坯建筑。总的来看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土坯建筑多为圆形半地穴式和地面式土坯建筑,也有部分圆角方形地面式土坯建筑、椭圆形半地穴土坯建筑和双间地面式土坯建筑。流行双层墙体,有的内墙为土坯墙,外墙为石围墙;还有一种两层皆为土坯墙。半地穴式土坯墙体一般在垫居住面后直接垒砌,而地面式土坯建筑则先挖一浅基槽。土坯砌墙的方式主要为平铺错缝叠砌,包括二分之一砌法、四六砌法和三七砌法。除了错缝垒砌外,还有外层土坯墙用垒砌的现象。在墙体垒砌过程中土坯之间经常用黄土草拌泥粘合或细沙白灰勾缝。墙体垒砌后,壁上常常抹有草拌泥或草拌泥白灰面。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土坯多为黄土草拌泥坯,在大山前遗址还发现黑色土夹小石子的土坯。每个遗址的土坯大小规格基本一致,可以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大量使用模制土坯。结合土坯间的粘合材料看,夏家店下层文化为土坯全干后进行垒砌。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土坯建筑向东影响高台山文化,在彰武平安堡遗址㊳的F3002房址内也发现有零星的土坯。土坯为长方形草拌泥坯,经火烧烤。

分布于河西走廊的四坝文化曾经在民乐东灰山遗址㊴发现有土坯碎块。比较完整的土坯建筑发现于近期发掘的西城驿遗址㊵。限于资料的发表程度,只能稍加讨论西城驿遗址的土坯建筑。西城驿遗址发现有方形和圆形的土坯建筑。圆形土坯建筑多是单间式,方形建筑有单间和连间式,也发现有圆形与方形套连在一起使用的土坯建筑。西城驿遗址的土坯墙体一般是先垫一层土作为墙基,再挖基槽,基槽有浅深之分。在基槽内奠基,最后起坯。从现有材料看,墙基内还发现圆滑的砾石、石刀等遗物,似有祭祀习俗。从已发表的土坯建筑平剖面来看,土坯墙的建造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土坯墙体间,土坯与土坯间关联紧密,区分不是很明显,这样的土坯墙大概是利用半湿未干的土坯进行筑造。而有的墙体间缝泥和土坯概况十分清晰,这大概是利用全干的土坯进行垒砌的结果。从垒砌方式上讲,土坯墙多采用叠砌,不见错缝垒砌,且土坯与土坯间的空隙用黄粘土作为粘合剂。顺便一提的是,西城驿遗址的土坯建筑也有不同程度的倾斜,并且在内部还有类似柱础状的大型承重柱。

此外还需注意的有青海地区和新疆地区。柴达木盆地周边的诺木洪文化,其年代存疑㊶,一般认为其是青铜时代文化㊷。以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㊸为代表的土坯主要应用于椭圆形围墙建筑,还用于窖穴等遗迹。还需说明的是,在房址内部设施中,也见有零散土坯分布。从现有材料看,土坯墙是否挖基槽已不知。土坯用黄土制成,部分有羼和炭灰或白灰,模制,一面留有手抹痕迹。土坯墙体为叠砌。叠砌时土坯间用炭灰加白灰的混合料作粘合剂,并且部分土坯还用草叶作粘合。这种粘合方式不同于其它地区的土坯建筑,可能是受地区条件限制的建筑技术。不过从土坯墙的形制和垒砌方式看,诺木洪的土坯还与周围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的土坯建筑密切相关。而新疆地区较早的新塔拉遗址㊹等亦发现有土坯,但由于田野工作较少,发掘面积较小,不能知晓新疆地区土坯建筑的状况。

总的来看,青铜时代较早的二里头时期只在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有所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建筑技术系统与后岗二期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相同,属于东部技术系统。而四坝文化、诺木洪文化等显然与东部技术系统有别,属于西部技术系统。西部土坯建筑不仅吸取了来自中亚的土坯建筑材料形式,还利用本土的土墙建造技术。从一些资料㊺看,中亚与西亚的土坯建筑普遍为平底起建、叠砌和晾晒砖,从未出现夯打技术。四坝文化等土坯建筑却是挖基槽修建,在制坯的过程中也有夯打技术。这两点可能与甘青地区的夯土墙建造技术相关。叠砌的技术传统和单层墙等形制特点,与同时期的东部技术系统不同,可能与中亚的建造技术相关。二里冈时期,从技术和形制上讲,早商时期的土坯建筑与新石器时代土坯建筑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土坯建筑同属于东部建造技术系统。

图五 青铜时代早期土坯建筑

四、结 语

从现有的材料出发,土坯建筑明显可以分为东部和西部两大技术系统。东部技术系统从铜石并用时代早期(公元前3500 ~前2500年)以来就已经有着自己的土坯建筑发展传统。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早期在长江下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豫北地区出现三地区鼎立的土坯建筑分布态势;铜石并用时代晚期(公元前2500 ~前2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土坯建筑消失,而长江中游地区和豫北地区则继承早期的土坯建筑继续流行。并形成以豫北冀南地区为代表的土坯建筑中心向周围地区扩展;青铜时代(公元前2000前 ~1300年)长江中游地区、黄河下游和中原地区的土坯建筑也受到夯土墙技术和版筑技术的冲击,不易分辨。只在东北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和高台山文化双层土坯墙的建筑形式,并向南影响早商时期的土坯建筑。自青铜时代,土坯建筑分离出西部技术系统。西部技术系统是吸取了来自中亚的土坯建筑材料形式并结合本土的土墙建造技术形成的双重技术系统。

注 释

①从现有资料看,土坯墓见于青铜时代的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应当是受当时土坯房址的影响而出现的独具地域特色的一种墓葬形制。不过土坯墓的中土坯,难以与居址内土坯相类比,因此本文暂不讨论土坯墓的问题。

②陕西蓝田新街遗址出现烧制的比较薄的称长方体的“砖”形器。但这类器不一定是烧的陶砖,因此本文依然沿用原先的观点。见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蓝田新街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4年4期,3-23页。

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河村》,科学出版社,2001年,241页。

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辉县孟庄》,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1—49页。

⑤a.李桃元:《应城门板湾遗址大型房屋建筑》,《江汉考古》2000年第1期,96页。

b.国家文物局主编:《湖北应城门板湾新石器时代遗址》,《1999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7—11页。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青龙泉与大寺》,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21—33页。

⑦⑮严文明:《良渚随笔》,《文物》1996年3期,第28-35页。

⑧⑯王宁远:《遥远的村居——良渚文化的聚落和居住形态》,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年,。

⑨杨楠、赵晔:《余杭莫角山清理大型建筑基址》,《中国文物报》1993年10月10日。

⑩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福泉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0年。

⑪南京博物院:《赵陵山(1990—1995年度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2年。

⑫引自《辉县孟庄》图版。

⑬引自《1999中国重要考古发现》中《湖北应城门板湾新石器时代遗址》照片。

⑭引自王宁远《遥远的村居——良渚文化的聚落和居住形态》中第50页的图3-5。

⑮严文明:《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文物》1981年6期,第41—48页。

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1979年安阳后冈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5年1期,第33—88页。

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大寨村南岗遗址》,《考古学报》1990年1期,第43-68页。

⑱安阳地区文管会:《安阳八里庄龙山遗址发掘简报》,《河南文博通讯》1980年2期,第19-27页。

⑲河南省安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白营河南龙山文化村落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3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47页。

⑳临沂地区文管会等:《日照尧王城龙山文化遗址试掘简报》,《史前研究》1985年4期,第51-64页。

㉑中美两城地区联合考古队:《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1998—2001年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9期,第7—18页。

㉒a.秦岭:《中国山东龙山文化桐林遗址的调查、发掘与初步收获》,《金大考古》57,第16-18页。

b.孙波、高明奎:《桐林遗址龙山文化时期聚落与社会之观察》,《东方考古(第9集)》,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38-157页。

㉓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文物》1983年3期,第21-36页。

㉔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等:《河南永城王油坊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5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79-199页。

㉕湖北省荆州博物馆等:《谭家岭》,文物出版社,2011年。

㉖引自《考古学报》1985年1期图版。

㉗引自秦岭《中国山东龙山文化桐林遗址的调查、发掘与初步收获》中图二房址示例。

㉘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编:《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年。

㉙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赤峰市二道井子遗址的发掘》《考古》2010年8期,第13-26页。

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8年。

㉛辽宁省文物干部培训班:《辽宁北票县丰下遗址1972年春发掘简报》,《考古》1976年3期,第197-210页。

㉜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朝阳地区博物馆文物队:《辽宁建平县喀喇沁河东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3年11期,第973-981页。

㉝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内蒙古宁城县小榆树林子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65年12期,第619-621页。

㉞辽宁省博物馆、朝阳市博物馆:《建平水泉遗址发掘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86年2期,第11-29页。

㉟中国社会科院考古研究所等:《内蒙古喀喇沁旗大山前遗址1998年的发掘》,《考古》2004年3期,第31—39页。

㊱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辽宁彰武平安堡遗址》,《考古学报》1992年4期,第437—475页。

㊲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北方考古研究室:《民乐东灰山考古——四坝文化墓地的揭示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

㊳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甘肃张掖市西城驿遗址》,《考古》2014年7期,第3-17页。

㊴关于诺木洪的年代上限有三种说法:夏鼐、谢端琚等认为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而水涛认为上限在公元前2000年;韩建业认为大部分时段应与卡约文化同时。见a.夏鼐:《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考古》1977年第4期,第217-232页。b.谢端琚:《甘青地区史前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202-221页。c.水涛:《甘青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结构与经济形态研究》,《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93-327页。d.韩建业:《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388页。

㊵a.水涛:《甘青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结构与经济形态研究》,《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93-327页。

b.韩建业:《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388页。

㊶青海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青海都兰县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调查与试掘》,《考古学报》1963年1期,第17-44页。

㊷引自曹建恩等:《完美再现青铜时代的“东方庞贝城”——内蒙古二道井子遗址发掘纪实》,《中国文化遗产》2010年第3期,第80页。

㊸引自《中国考古新发现年度纪录2010》,《中国文化遗产》2011增刊,第667-669页。

㊹本人2015年在新塔拉遗址调查时,见有土坯。其余资料还有:a.新疆考古所:《新疆和硕新塔拉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5期,第399-407页。

b.张平、王博:《和硕县新塔拉和曲惠遗址调查》,《考古与文物》1989年2期,第16-19页。

㊺a.A.H.丹尼、V.M.马松主编:《中亚文明史》第一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

b.杨建华:《两河流域:从农业村落走向城邦国家》,科学出版社,2014年。

责任编辑:曹建恩

Chalcolithic Age; Adobe Buildings; Eastern Technology System; Western Technology System

Adobe building is an important architectural form in ancient Chinese settlements. The embryonic form built by burning clods and the mature form built by adobe influenced by the technique of earth wall appeared since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Chalcolithic Age (3500 B.C.-2500 B.C.). The East China adopted the form of adobe buildings throughout the periods of Chalcolithic and Bronze Age, and formed the Eastern adobe-construction technical system with uniqu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lso formed the core area of adobe buildings distributed in northern Henan and southern Hebei Province in the late period of Chalcolithic Age. Adobe buildings appeared in West China during the Bronze Age, and formed the Western adobe-construction technical system by absorbing the adobe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from Central Asia and combining with the local earth wall building technique.

猜你喜欢

土坯考古遗址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INDUSTRIAL EVOLUTION
三星堆考古解谜
辽上京遗址
“考古”测一测
细小苍茫
乡间土坯
试论新疆鄯善洋海墓地出土的早期土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