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行为的影响分析
2018-01-20孙晶静
孙晶静
(丹东市第三医院心理四科,辽宁 丹东 118000)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危险行为指的是患者存在攻击性行为,对他人身体或者其他物品造成了直接的伤害。危险行为不仅会影响到患者自身的生命安全,也对他人与环境造成了威胁。因此,防范与预见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了预见性护理措施,分析其临床效果,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共60例狂躁精神分裂患者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为19~78岁,平均年龄为(55.82±4.31)岁,病程为1个月~12年,平均为(5.14±2.48)年;观察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为21~81岁,平均年龄为(56.34±4.58)岁,病程为2个月~14年,平均为(5.97±2.81)年。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较小(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一般护理干预,包括入院指导、健康教育、疾病监测、心理护理、医师指导、床边护理等[1]。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内容如下[2]:①心理护理:刚入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于疾病不够了解,对医院的环境不适应,容易产生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该耐心的向患者以及家属介绍医院的实际情况以及治疗措施。②改善护患关系:对护理人员进行特殊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沟通交流能力,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家庭背景、生活环境以及性格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对于患者提出的要求要尽量去满足,树立护患之间的信任。③加强监控: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例如有自杀的念头、有被害妄想症等,护理人员要时刻对患者的行为进行严密的观察,确保患者始终在自己的视线可及范围内。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日常生活行为,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引发患者出现为危险行为的因素。护理人员要充分的了解患者的先兆危险行为,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将容易对患者产生刺激的不良因素消除,从根源上控制患者危险行为的发生。④严格遵守病区管理制度,一切按照规定行事,提高安全检查的力度。如果患者有过出走、逃跑等行为,要格外加强对这些患者的监护,可以多安排几个护理人员,增加病房的巡视次数,避免患者偷偷逃走,对患者的病情与心理状态进行严密的观察。如果患者在医院接受了长期的治疗,状态比较稳定,护理人员应该多对这些患者进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痊愈的信心。⑤患者在刚入院接受治疗时,会产生兴奋、害怕、烦躁、恐惧等不良情绪,往往会出现吵闹、反抗等冲动行为,甚至会伤害到自己和他人,因此要加强对于刚入院患者的护理,合理的实施保护性约束,不断安抚患者的情绪,保证其状态的稳定。
1.3 评价指标[3]:统计记录两组患者危险行为的发生情况。使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分值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越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所有数据统计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分别采用百分数及(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过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有1例患者出现了危险行为,出现率为3.33%;对照组中有6例患者出现了危险行为,出现率为20.00%,观察组患者的危险行为出现率显著要低(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6.87±2.31)分,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5.25±3.87)分,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程度较高(P<0.05)。
3 讨 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有着复杂的临床症状,其中危险行为的发生率最高。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日常行为的监视,了解患者危险行为发生的预兆,做好预防措施,避免暴力事件的发生。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护理后,观察组危险行为的发生率为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程度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对患者的危险行为进行预见,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危险事件的发生率,大大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