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学派传人陈治平先生针灸学术特色
2018-01-20袁秀丽靳若旭王木杉
张 浩,袁秀丽,靳若旭,王木杉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2; 2.绵阳市中医医院,四川 绵阳 621000)
陈治平先生(1911—2004年),四川安县人。陈老出生于川北中医世家,幼即蒙受家学熏陶,诵读经典,后进入成都国医学校继续深造。在此期间,恰逢针灸名家承淡安先生兼任成都国医学校教授[1],陈老有幸得其言传身教,技艺日渐纯熟,并深受承师“针灸之功效,既广且捷,针灸之使用,亦便亦廉,易于普及,宜于贫病,允为利民之国粹,实有推广之必要”[2]思想影响,矢志将针灸这一绝学发扬光大。因陈老对川北地区针灸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于1984年被绵阳地区行署授予“名老中医”称号。
陈老在川行医50余载,始终秉承着“立德为先,医业为本”的理念,坚持针灸结合,辨证施治,所诊病人数达万余。其医德高尚,技艺精湛,在川北地区颇负盛誉,对澄江学派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对陈老生前手稿的整理,笔者发现其学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经络,辨证取效
澄江学派历来重视经络理论,对其奉若圭臬。承淡安先生由于其所处历史背景的特殊性,因而对经络学说的认识亦颇为曲折,在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之后,他方才领悟到“古法之可贵,而复走回经络学说的老路”[3]。进而呼吁道:“经络学说数千年来一直是针灸疗法的指导原则……,经络学说是针灸医学的理论基础中之重点基础”[4]。并且告诫人们要“一方面学习解剖神经等新的科学知识,来互相丰富,相互提高;一方面还须结合临床,积累经验”[3]。因受承淡安先生学术思想的影响,陈老对经络理论亦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其认为在学习和研究经络学说时,应首先从经络的治疗效果和感觉路径等功能现象方面来考察其实际意义,而在目前科学研究还没有找到确切的经络组织形态根据之前,亦没有臆测之必要。需要做的,只是用它来指导临床实践并采用科学的方法来逐步验证它的存在。
陈老认为,临床应用针灸疗法,因疾病性质的复杂多样性,常需多个腧穴配伍使用。而腧穴的选择及配伍,应坚持辨证选穴,并要强调针对病变所涉及经脉选穴的完整性,同时又不能选穴过多,须取其精要者而配伍。同时,在辨证选穴过程中,还要注重诸经交会穴、原穴、络穴等的选取,因其有“一穴透多经”的特点,是诸经经气交会的路径所在,用之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而坚持辨证选穴来治疗疾病,其目的在于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而对于针灸疗法的疗效,承淡安先生曾有这样的论述:“针灸至今日虽及衰微,毕竟尚能存在。其所以能存在者,为治病有效验之故”[5]“所以历数千年而屹然不堕者,良由效验宏深之所致也”[6]。明确指出了针灸赖以存在的价值在于其临床疗效。
2 运神养气,指柔针劲
承淡安先生在针刺实践过程中,特别注重神气的运用,历来把针灸临床的疗效放在首要考虑位置[1]。而在临证运用神气提高疗效方面亦有其独到的见解。受承师学术思想的影响,陈老进一步提出了“运神养气,指柔针劲”的针刺操作手法,而这与澄江学派所推崇的运用神气的思想亦是一脉相承。
关于运神之法,承师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突出医患之间的精神感应;二是进针时强调医者要懂得“正神”与“分神”;三是进针后医者要注意“精神的贯注”和“心理的移注”[1]。在临床工作中,陈老一直坚持承师在运神方面所提出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凡针刺者,先守其神,神随针入,针赖神行”的学术观点。这正如明代医家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所言:“正谓持针者手如握虎,势若擒龙,心无他慕,若待贵人之说也”[7]。
关于养气的运用,承师曾讲道:“运针不痛,端赖养气,养气不足,其功不著”[8]。陈老亦十分推崇养气之法,并指出养气可从“古导引法”,而其功法要点就在于“舒体致和,养气以柔”。至于养气之法的练习,则应注意身体协调平稳,动作要柔和缓慢,舒展自如,上下相随,连续贯穿,还要注意松紧结合,动静相宜,做到神与形合,气寓于中。同时,还要注意调心、调息、调形三者的有机结合,确保自身状态的良好。
重视指力,亦是澄江针灸学派的一大学术特色[9]。承淡安先生认为,练气和练指力,同为针灸家必备的基本功[10]。他指出:“指力练习,一是易于进针,减少病人进针时的痛感;一是增强施针运气的力量”[3]。因而可知,“练气”与“练指力”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裨益的。作为医者,只有对指力勤加练习,才能更好的使针刺“得气”,进而运用补泻手法,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陈老作为澄江学派的传人,一直谨记师训,坚持应用毫针钻纸垫法进行指力练习,并不断探索实践,最终形成“指柔针劲”的针刺操作手法。陈老谈道,该手法的要领在于运用腕力,将功法与指力二者巧妙结合,在施行针刺时,以意催气,气循于指,指下运针,针透于穴,使针感更为强烈,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3 针灸并重,善治急症
承淡安先生历来重视灸法,提倡针灸兼施以治疗疾病。其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针灸能“不药而愈病,效捷而功宏,普济贫病,舍此莫属”[11],乃是利国济民之仁术。承师亦对“用针不用灸”的传统观念也做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其认为:“或针而再灸,因针粗劣,留有针孔,若灸之或有污物染入,亦足发生危险,故有上述禁忌”,进而提出了“然今之针灸既改善,尽堪针灸并施”[12]的学术观点。唐代医家孙思邈亦在《千金方》中言:“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13]。在承师这种学术思想的影响下,陈老在临床上坚持针法与灸法并重,且善于将二者配合使用,常可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陈老认为,针法与灸法虽然在应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二者皆以经络理论为根基,并依据脏腑经络辨证,以腧穴作为施术对象,或针或灸,或二者相合而用,从而激发经气、疏通经络,最终达到“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的治疗效果。在平时的临床带教过程中,陈老亦常常告诫学生道:“针之与灸,譬若鸟之对翼,展则翱行,折则坠于渊矣”。
陈老在临床上坚持针灸兼施,可治疗多种疾病,其中尤擅治疗诸类急症。陈老认为,针灸用于急症,方法灵活,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在一般情况下,单独应用针灸,或与其他疗法配合使用,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如陈老曾治一过敏性休克患者何某,该患者因发热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皮试后给予青霉素治疗。输液后患者即感头晕眼花、心慌、胸闷,立即进行抢救,10 min仍未见复苏且出现神志昏迷、肢冷汗出、血压下降等症。其人为药毒所伤,气血逆乱,脏腑阴阳失调,阳脱阴竭,窍闭神昏,故治之当以益阳固脱、醒神开窍为法。急予针刺治疗,选取内关、水沟、涌泉、合谷4穴应用强刺激及大幅度捻转手法;同时选取百会、神阙、关元3穴进行灸法治疗。行针灸治疗20 min后患者血压回升,意识恢复。
4 巧用耳针,以微治著
耳针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灵枢·五邪》中即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一般认为,耳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手三阳及足少阳之经脉、经别皆入于耳,足阳明之经行于耳前,足太阳之经循于耳后,正如《灵枢·口问》所言:“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因此,应用针刺或者其它方式刺激耳部穴位,则可以治疗相应脏腑的疾患。陈老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对于耳针疗法的理论深有体会,其治疗范围广泛,疗效显著,在临床上尤善应用“六神丸”耳穴贴压法治疗肺系热病。
“六神丸”耳穴贴压法,即是将“六神丸”贴压于耳穴上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操作时,预先将“六神丸”置于豌豆大小胶布中央,然后对耳廓进行消毒,再以左手固定患者耳廓,右手持镊子夹耳穴压丸贴片,贴于相应耳穴部位并轻揉数分钟,贴片可保留3至5日,并嘱患者按时揉压。
“六神丸”是吴门医派中微丸的代表药物,方中以牛黄、麝香为主,辅以冰片等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14]。陈老之所以将其作为压丸材料,乃是取其寒凉之性来治疗肺系热病,此法正合《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热者寒之”之意。同时,配合耳部穴位的使用,常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如陈老曾治一患者张某,自诉感冒后出现咽喉疼痛不适症状,陈老诊为急喉痹之症。该患者因不慎感受外邪,邪侵咽喉,风热蕴结,郁而化火,发为咽痛、咽干诸证,故治当以宣肺解毒利咽为法。在进行普通针刺治疗之后,陈老选取咽喉点、肺点两处行耳穴压豆治疗,连续治疗2日后,该患者咽痛即愈。
又曾治一工人刘某,有慢性咽炎病史数年,今诉咽部干痒不适,有轻微疼痛、咯痰不利。诊之为慢喉痹,该患者咽痒之症反复发作,肺津耗伤,咽部失养,故而咽痒咽痛,治之当以养阴清热为法,选取咽喉点、肺点、皮质下行耳穴压豆治疗,并以中药调其津伤。半年后随访,咽痛再未复发。
5 长于火针,即起沉疴
火针,古称“焠刺”“煨针”等,是将针具置于火上烧红后,迅速刺入穴位,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在《灵枢·官针》即载:有“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火针疗法经过后世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了针灸疗法中一个独特的治疗体系[15]。火针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功效,临床上常可用于虚寒痈肿的治疗。陈老对火针疗法的应用颇有心得,常告诫弟子道:“火针之法,贵乎速行,神机出入,沉疴瘳矣”。在临床上,陈老亦善于应用火针结合皮内针治疗腱鞘囊肿及颈淋巴结核等慢性疾病,疗效显著。
腱鞘囊肿,中医称之为“筋痹”,多因经筋受风寒湿之邪所侵,筋脉拘急,关节疼痛而难以伸张而致。《素问·长刺节论》言:“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故而陈老认为,本病的治疗当求其本,以求祛除风寒湿等阴冷之邪,治以温经通络为主。其具体操作方法为:常规消毒患处皮肤,医者左手食指压住囊肿处,使其固定,右手持圆利针在酒精灯上烧红后,刺入囊肿5分,然后立即取出,用手指压出囊肿内的液体,如果囊肿数个相连,再在囊肿处针2~3针,最后将皮内针刺入火针眼内,加胶布固定即可。
如陈老曾治一工人许某,其人右手腕背侧有一肿物如黄豆大小,时发疼痛,用力或手腕活动时疼痛加重,压之质韧,且有酸胀感。陈老诊之为“筋痹”,该患者由于长期工作原因,致筋膜劳损,腕背局部经气阻滞,气血不行,则寒凝内生,发为筋痹。故而治之当以温散之法,以火针之法行气散寒,则络脉可通、血气自行,再佐以皮内针缓收其功。其治疗1周后,已得痊愈。
又治一患者詹某,诊断为右腘窝下腱鞘囊肿,该患者病已日久,血气不畅,经筋不得濡养,日久瘀滞而成筋痹。故治以活血散结、疏调经筋之法,经火针及皮内针治疗1次后基本告愈。
6 薪火相传,泽被一方
陈治平先生作为澄江学派在川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针灸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方面倾注了毕生心血。而在针灸人才培养以及澄江学派学术思想的传承方面,先生更是竭心尽力,倾囊而授,为川北地区培养了一大批技艺高超的针灸人才,如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袁秀丽教授,旅欧针灸医师唐祥燕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李安洪教授,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针灸科主任谢焕森副主任医师等人。
袁秀丽教授,作为亲传弟子之一,有幸蒙受先生言传身教,对其学术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其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经验:如运用活血通窍刺灸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6],应用芒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7],应用缪刺法配合揿针埋藏法治疗面瘫后期“倒错现象”[18]等。
唐祥燕教授,亦师从陈治平先生,其针灸临床经验丰富,操作手法独到,临床治疗效果确切,在海外颇受好评。在临床上善于使用灸法治疗各种常见病及多发病,深得澄江学派重用灸法的思想精髓。如应用药物发泡灸治疗哮喘、温针灸治疗早泄、艾条灸治疗小儿遗尿[19]等。
7 小结
陈治平先生作为澄江学派在川的代表性传人之一,其治学严谨,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终其一生,以金针济人无数,并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先生在秉承澄江学派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又有所发挥。其重视经络,辨证配穴;在手法上养气运神,指柔针劲;在临床上针灸并重,善治急症;巧用耳针,以微治著;长于火针,即起沉疴;在学术传承方面,薪火相传,泽被一方。毕其一生,陈老为澄江学派在川北地区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陈老这种求真务实、甘于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后来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