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方式对肝硬化患者诊断的效果观察

2018-01-20王梅娟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6期
关键词:压积凝血酶原计数

王梅娟

(辽宁省北票市中心医院血库,辽宁 北票 122100)

慢性肝炎患者随着病情的进展肝炎病毒在体内不断复制,肝脏组织不断受到损伤并发生纤维化,最终进展成为肝硬化,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1],一旦发病提示预后较差,可能出现出血、肝性脑病等多种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早期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诊断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非常重要[2]。本文以肝硬化患者以及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方式对肝硬化患者诊断价值,现总结方法和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75例肝硬化患者作为实验组,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35例;年龄在34~71岁,平均为(58.57±7.33)岁;病程在2~13年,平均为(5.63±1.84)年。所有患者选择同期接受健康检查的8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男性患者44例、女性36例;年龄在32~73岁,平均为(59.16±7.85)岁;病程在2~11年,平均为(5.04±1.58)年。将两组受检对象的一般资料录入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对比组间差异较小,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采集所有受检对象的空腹静脉血,抽取2~3 mL的血液充分抗凝并摇晃均匀之后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对血浆进行分离,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主要指标包括血小板压积、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以及平均血小板体积;同时抽取受检对象2 mL空腹静脉血,常规抗凝和血清分离处理之后使用全自动血凝仪以及配套试剂等进行检验,所有标本在采集之后2 h内完成所有检测,对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与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相关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学分析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通过t值检验。P<0.05代表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实验组和对照组受检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指标对比:实验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为(20.42±3.25)s、血小板压积为(0.18±0.05)%、血小板计数为(69.58±12.63)×109/L、平均血小板体积为(15.24±1.74)fL、血小板分布宽度为(21.08±2.14)fL;对照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为(12.06±1.95)s、血小板压积为(0.44±0.04)%、血小板计数为(196.47±130.74)×109/L、平均血小板体积为(10.04±1.54)fL、血小板分布宽度为(11.84±2.84)fL。实验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高于对照组,对比两组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高于对照组,血小板分布宽度低于对照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肝硬化出血与未出血患者的各项指标参数对比:75例肝硬化患者中,发生出血并发症的有29例、未出血患者46例,出血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为(23.05±3.84)s、血小板压积为(0.14±0.03)%、血小板计数为(54.95±11.86)×109/L、平均血小板体积为(17.04±1.64)fL、血小板分布宽度为(24.46±2.96)fL;未出血的46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为(17.04±3.55)s、血小板压积为(0.35±0.07)%、血小板计数为(86.47±18.57)×109/L、平均血小板体积为(14.19±1.95)fL、血小板分布宽度为(15.95±1.88)fL。出血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更高、血小板压积、血小板计数则更低,对比组间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肝脏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器官,是合成凝血因子以及纤维蛋白溶解物的重要场所,对于调节人体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肝硬化发生之后患者的肝细胞与肝脏组织出现损伤与坏死,导致凝血因子功能下降,凝血酶原时间也因此延长[4-5]。因此通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功能损伤情况,凝血酶原时间越长,提示肝细胞损伤情况越严重[6]。血小板是由人体内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产生,肝硬化患者由于肝细胞损伤可能出现血小板功能障碍[7-8]。本文中,对肝硬化患者与健康人进行研究发现,前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更长,且血小板压积、血小板计数则出现明显的下降,对比差异显著(P<0.05);与此同时,出血患者的指标较未出血患者也存在差异,提示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方式对肝硬化疾病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价值,有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的价值。

[1] 刘婷.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方式对肝硬化疾病患者诊断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40):117.

[2] 郝华,陈亚龙.肝硬化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测定的临床意义[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9):1278-1279.

[3] 张红胜,张敏.血清RB P、凝血四项和血小板指标检测在重症肝病辅助诊断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17):2413-2415.

[4] 黄诚诚.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检测方式对患有肝硬化疾病的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临床研究,2016,24(2):191.

[5] 占国清,谭华炳,李儒贵,等.血清前白蛋白、总胆汁酸、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检测在肝硬化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4,6(1):59-62.

[6] 李红艳,斯庆图娜拉,张永贵,等.老年肝硬化患者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变化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6):951-952.

[7] 葛金莲,买买提伊明•吐尔逊,罗德梅,等.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参数检测在重症肝硬化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5,38(1):70-72.

[8] 庞秀慧,买力克,莫红梅,等.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分期及与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的关系[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7):2072-2073.

猜你喜欢

压积凝血酶原计数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
红细胞压积对全自动血沉仪检测结果的影响
古人计数
红细胞压积与白蛋白差值在继发性腹腔感染患者病程中的变化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对产后出血影响的临床效果
古代的计数方法
古代的人们是如何计数的?
血栓、止血实验在肿瘤疾病中的运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