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麻醉对食管癌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作用分析
2018-01-20王黎
王黎
胸椎旁神经阻滞术通过阻断脊髓背根神经节, 阻断了痛觉的神经传导途径, 从而达到镇痛作用, 与硬膜外阻滞相比,用药量低, 局部麻醉药毒性小, 对呼吸影响小, 临床上往往能够发挥巨大作用, 常用来术后镇痛和复合麻醉等[1,2]。本文通过对照研究超声引导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麻醉对食管癌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 旨在进一步推广此技术, 并为临床工作者的使用进行规范化的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治疗的8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排除不符合标准对象[3]。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甲组和乙组, 每组40例。甲组患者中男18例, 女22例;年龄50~71岁, 平均年龄(54.15±6.32)岁。乙组患者中男20例, 女20例;年龄49~68岁, 平均年龄(54.23±6.5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在进行麻醉之前, 对心电图、心率及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 开放外周静脉, 局部麻醉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 监测有创动脉压。甲组患者采取侧卧位, 行胸椎旁神经阻滞术, 方法为在手术侧椎旁间隙进行常规皮肤消毒, 穿刺点用10 g/L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引导穿刺, 超声探头向手术侧移动, 寻找横突、胸膜和肋间内膜等结构, 获得椎旁神经影像后, 固定好超声探头位置, 穿刺针沿超声探头方向平面内进针, 抵达横突根部, 将7.5 mg/ml的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2176)15 ml注射进入穿刺点, 药物注入时可看到胸膜下压, 局部麻醉药物在椎旁间隙内扩散, 从而达到麻醉效果。随后置入合适型号的聚氯乙烯导管固定贴膜后嘱患者平卧, 阻滞区域有明显麻木感后, 可认为神经阻滞效果显现。此时两组患者均取平卧位, 进行全身麻醉诱导,全身麻醉药物使用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北京费森尤斯卡医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160041)1.5~2.5 mg/kg和瑞芬太尼( 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 国药准字H20030197) 4~6 μg/kg。随后进行气管插管, 由呼吸机控制呼吸, 之后持续泵入右美托咪定( 江苏新晨医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90248) 0.1 μg/(kg·h)。甲组术后通过背部留置的聚氯乙烯导管缓慢注入1.5 g/L盐酸罗哌卡因 300 ml, 持续剂量 6 ml/h进行术后镇痛。乙组患者在开放外周上肢静脉通路后行常规全身麻醉诱导, 诱导方法与甲组相同。全身麻醉后进行气管插管, 连接呼吸机, 持续泵入与甲组规格相同的右美托咪定。乙组术后根据患者需要肌内注射哌替啶进行镇痛。
1. 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全身麻醉药物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及瑞芬太尼用量;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4、8、24、48 h的VAS评分;③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48 h的E、NE、DA水平。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术中全身麻醉药物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及瑞芬太尼用量比较 甲组患者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用量(760.0±55.9)mg、瑞芬太尼(1.6±0.1)mg, 显著少于乙组的(925.0±72.3)mg、瑞芬太尼(2.8±0.4)mg,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VAS评分比较 甲组术后1、4、8、24、48 h的VAS评分分别为(0.3±0.0)、(0.8±0.2)、(0.8±0.1)、(0.7±0.1)、(0.6±0.1)分 , 均明显低于乙组的 (1.3±0.7)、(1.9±0.8)、(1.9±0.7)、(2.4±0.5)、(2.2±0.3)分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 3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NE、E、DA水平比较 术后24 h,甲组NE(139.5±27.0)ng/L、E(62.6±36.0)ng/L、DA(31.5±19.0)ng/L均明显低于乙组的 (338.5±23.5)、(153.5±23.0)、(63.5±19.0)ng/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 甲组 NE(143.0±43.0)ng/L、E(170.2±66.0)ng/L、DA(57.5±33.0)ng/L均明显低于乙组的 (415.0±41.5)、(206.3±71.0)、(91.2±33.5)ng/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椎旁神经阻滞通过将局部麻醉剂溶液导入到出椎间孔的脊神经附近, 阻滞该侧运动、感觉和交感神经达到麻醉同侧躯体的效果[3]。随着复合麻醉技术的发展, 椎旁神经阻滞又重新焕发活力, 被广泛应用到临床当中, 该技术仅阻滞手术侧躯体, 镇痛部位准确且局限, 与其他传统麻醉方式相比减少了麻醉药物对其他系统的毒性, 临床上用于开胸手术等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由于传统的椎旁神经阻滞仅通过体表标志物进行阻滞部位的选取, 很容易造成选取部位不准确的问题, 进而引起气胸、血肿等严重的并发症[4,5]。随着物理学的发展和应用, 可视化技术迅速进入各个领域, 在医疗领域中, 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成果[6]。在超声引导下, 胸神经在软组织中的行走路径清晰可见, 这样就解决了穿刺时方向和深度等无法掌控的问题, 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7]。通过超声引导, 还可以在体内留置导管用于术后镇痛, 显著降低患者术后痛苦。食管癌手术对患者造成的伤害较大, 麻醉手术过程中会引起患者体内NE、E、DA等水平的升高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表现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影响患者生命健康。传统手术主要通过增加麻醉药物使用减轻应激反应, 这势必会导致患者术后苏醒较慢等问题。本次研究中, 甲组麻醉药物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及瑞芬太尼用量较乙组少, 且术后不同时间VAS评分及NE、E、DA水平均较乙组低(P<0.05),说明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术不仅有效抑制了手术过程中的应激反应, 还有效解决了患者术后的镇痛问题。
综上所述, 超声引导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麻醉对食管癌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 值得广大临床工作者酌情应用到实践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