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的中医临证思路
2018-01-20杨巨成
杨巨成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 100039)
“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分别是指“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也就是通其下而上病愈、治其上而下病愈的一种临证治疗手段。《灵枢·始终》载:“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所以笔者认为凡是通过中药、针灸“下取”而治疗上部病证,“上取”而治疗下部病证的方法,都属于“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的范畴。“上病下取”和“下病上取”这两种治疗方法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特点,体现了异病同治的治疗法则,也是提高中医治病疗效的手段之一。
在中医临证治疗理念中“上病下取”和“下病上取”是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治病求本的反映,以整体观念为前提,不单着眼于疾病的局部表现,而重在判断疾病的本质,也就是疾病整体的发生、发展过程。
根据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之间生克乘侮,脏腑之间互为表里,全身上下、内外、左右各部分之间,既保持相对的阴阳协调关系,又借经络联系与气血运行,彼此相通。若某一个脏器出现病变,很可能表现在另一个相关脏器。这种情况在临床治疗中经常遇到,正是由于患者本身“上病”与下部病变,“下病”与上部病变密切相关,因此可以通过“下取”而治上病,“上取”而治下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举例如下。
1 上病下取
1.1 高血压病 常见的头晕及颈项麻木,可通过针刺足部的太冲穴以改善症状。
1.2 阳明腑实证 除腹满、便结表现外,机体上部出现的谵语、直视、目中不了了等症,可用大承气汤加减荡涤肠胃燥实邪恶,诸症自解。
1.3 痰饮证 痰饮为病,临床表现多样,其中上部表现为恶心呕吐、口渴不欲饮、短气咳喘、头痛眩晕等,可用五苓散、真武汤加减治疗。通过“下取”使水饮痰邪利小便而去,达到治“上病”的目的。
1.4 虚证 肾虚为病,表现在上者亦有之,如肾阳不足,水不上承可致失音、音哑。肾阳虚或肾阴虚均可致肾不纳气而成喘证,肾虚亦可出现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脱落、发枯早白、目干涩等上部病证。治宜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左归丸、右归丸等加减化裁。
1.5 温病高热及感冒后期慢性咳嗽 温病高热表现为面赤口渴、口舌生疮、咽痛火眼、耳痛流脓、出血等,用通腑凉血泄热之剂泄大肠以降肺经实热。感冒后期慢性咳嗽辨证为肺气不宣、气机不利者,亦可用宣肺降气通大肠的方剂加减治疗。
2 下病上取
2.1 中气下陷的脱肛症 文献记载艾灸百会穴可取效。
2.2 胃下垂 中医治疗可采用针灸头部百会穴或穴位贴敷药饼取效。
2.3 癃闭 肺肃降功能失调导致者可采用宣肺治闭、提壶揭盖法组方加减取效。
2.4 飧泄 脾气下陷所致者可用健脾止泻升清的方剂治疗。
3 结语
总而言之,“上病下取”和“下病上取”在中医临证治疗中验案验例很多,广大中医同道须在临床治疗中细心体会,举一反三,对中医临证治疗思路的提高和拓宽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