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降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良反应中的作用探讨
2018-01-20吴美玲
段 萍 吴美玲 张 煜
(沈阳中心血站,辽宁 沈阳 110044)
机采血小板是当前采集血小板的主要方法,但是该采集过程较长、处理血量较大,献血者较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影响献血者安全[1-2]。为进一步降低机采血小板采集中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本次研究对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本站进行机采血小板的88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优质护理应用于机采血小板期间的实践效果进行了具体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本站进行机采血小板的88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两组献血前均行相关检查,符合《献血者健康状况检查标准》。两组献血者均自愿献血,本次献血间隔时间距献血小板≥21 d,献全血≥3个月。88例献血者均为成年人,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中,男28例,女16例,年龄18~46岁,平均年龄(32.14±14.23)岁,献血次数1~5次,平均(3.74±2.12)次。对照组中,男27例,女17例,年龄20~47岁,平均年龄(33.47±13.56)岁,献血次数1~5次,平均(3.74±2.12)次。两组献血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献血者常规行机采血小板护理,包括采集前检查、准备指导、机采采集期间护理等,观察组献血者则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具体如下:
1.2.1 机采血小板捐献知识宣传:热情接待献血者,安排献血者落座后,耐心讲解血小板捐献知识和相关献血知识,使献血者了解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并激发献血者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使献血者积极完成血小板捐献。可安排固定献血者言传身教,鼓励和赞扬新的献血者,促进献血者尽快接受机采血小板。营造良好的献血环境,要求干净整洁卫生、温湿度适宜,并准备献血宣传材料、杂志、报刊等阅读材料,便于献血者等待时取阅。
1.2.2 心理干预:机采血小板采集前,应通过沟通交流,观察献血者情绪状态,主动与献血者沟通,了解其担忧的问题,一一耐心解答,消除献血者心理负担。对献血者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避免诱发不良反应;此外,播放轻音乐或小视频等,转移献血者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
1.2.3 个体化采集准备:机采前,护理人员耐心介绍机采血小板过程、器械、安全性及注意事项,引导献血者积极配合各操作流程;询问献血者近期饮食、用药等相关情况,简单评估其身体状态,并协助献血者完成血小板、血红蛋白、血细胞等相关指标检查,确定献血者符合献血要求。未进食者,为其提供牛奶、面包等食物[3-4]。
1.2.4 采集期间护理:采集前,要求献血者排尿、排便。上机前,口服葡萄糖酸钙 10 mL,并指导献血者饮用适量牛奶或糖水。合理选择穿刺静脉,以不易滑动、粗大、饱满的静脉为首选,严格依照无菌操作要求穿刺,尽量一次成功。护理人员陪伴在献血者身边,与其沟通、交流,缓解其紧张情绪避免情绪紧张导致不良反应。密切关注献血者穿刺位置、面色、精神状态等情况,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征兆并处理。献血者如需变换体位,应注意保护穿刺针及导管,避免发生穿针、掉针。指导献血者拔针后持续按压针眼处 10 min以上。
1.3 观察指标
1.3.1 机采血小板不良反应监测:献血者在机采血小板采集期间,密切关注其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分别统计两组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总发生率。
1.3.2 护理满意度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调查两组献血者护理满意度情况,问卷调查项目包括:献血前护理、机采中护理、健康教育、献血后护理、心理护理等,每项评分0~20分,总分为各项评分相加,该调查表评分越高,表明护理满意度越高;预调查显示,该问卷Cronbach α系数是0.83,各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2~0.86;评分≥91为非常满意,评分71~90分为基本满意,61~70分为一般,评分不足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样本数。两组献血者均在离开前,完成调查问卷填写,并有护理人员当场收回问卷,两组收回问卷均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 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4.55%)显著低于对照组(25.00%),组间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献血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献血者护理满意度(93.19%)显著高于对照组(72.73%),组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献血者中,非常满意19例(43.18%),基本满意21例(47.73%),一般2例(4.55%),不满意1例(2.27%);对照组献血者中,非常满意16例(36.36%),基本满意16例(36.36%),一般7例(15.91%),不满意5例(11.36%)。
3 讨 论
近年来,我国医疗单位临床用血量逐年增加,机采血小板是较为常用的成分血,临床效果好,需求量较大。但是血源供应较为紧张,要更好地发展壮大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队伍,确保血小板采集的数量及质量[5-6]。
当前,机采血小板设备及技术均较为成熟,具有纯度高、安全性高、白细胞污染少等优点,但是机采血小板中需要处理大量血液,并进行血液回输,因而仍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风险,需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降低献血中不良反应风险[7-8]。本次研究中,结合机采血小板的特征性,总结了一套专项的优质护理模式,对于血小板采集的前、中、后阶段进行了有效控制和干预,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本次研究对比分析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现,观察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4.55%)显著低于对照组(25.00%),可知优质护理模式可有效控制并降低献血不良反应风险,保证献血者的献血安全。同时,本次研究还发现,观察组献血者护理满意度(93.19%)显著高于对照组(72.73%),可知献血者对于优质护理较为满意,临床应用可行性较强。
综上所述,献血者在机采血小板期间积极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可提升护理满意度,有助于提高献血者献血积极性,该护理模式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