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服用蜂蜜误解之辨析

2018-01-20于峰伟唐汝宁驻马店市中医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中医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蜂蜜

于峰伟,唐汝宁(驻马店市中医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自临证以来,在处方遣药及调剂药物、矫正口味而使用蜂蜜时,很多同道或其家属均有所偏误地认为蜂蜜里面含有雌激素,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尤其是孩子家长均谈“蜜”生变,恐其会引起 “性早熟”之类的疾病。笔者就蜂蜜的偏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一辨析,仅供各位同道及热爱中医之士匡正。

1 蜂蜜古今别名

蜂蜜有石蜜、岩蜜、石饴、蜂蜜、蜜糖、蜂糖、食蜜、白蜜、白沙蜜等,之后经过人工加工亦有其衍生物如枣花蜜、槐花蜜、蜂蜜面包等。

2 蜂蜜出处及历代医药论述

蜂蜜早在《神农本草经》及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就有记载[1]。《本经》有石蜜记载,张仲景论述有蜜和白蜜,而“蜂蜜”一词首见于《名医别录》。在仲圣的方剂中记载及论述有蜜或白蜜参与的组方多达30余首,其中以丸剂为主,如理中丸、大半夏汤、下瘀血汤等。《本经》将其列为上品。只要方证对应,皆可使之,定会万全。《神农本草经》[2]记载蜂蜜曰:“主心腹邪气,诸惊痫,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和百药。”《名医别录》云:“养脾气,除心烦,食饮不下,肌中疼痛,口疮,明耳目。”《本草衍义》曰:“汤火伤涂之痛止,仍捣薤白相和。”《本草纲目》对蜂蜜也有“和营卫、润脏腑,通三焦,调脾胃”的记载。《本草拾遗》记载蜂蜜曰:“主牙齿疳匿,唇口疮,目肤赤障,杀虫。”《本草衍义补遗》曰:“甘,喜入脾。其多食害必生于脾。而西北人得之有益,东南人得之未有不病者,亦气之厚薄不同耳。”《本草蒙筌》 言蜂蜜“味甘,气平、微温。无毒。益气补中,润燥解毒。养脾胃,却痫,止肠癖,除口疮,心腹卒痛即驱,五脏不足俱补。补阴丸用,取甘缓难化,可达下焦;点眼膏搀,因百花酿成,能生神气”。《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曰:“石蜜,野蜂于崖间石隙中采花所作也,疑古时未有养蜂之法,则以崖蜜为上,而土木中之蜜不用。今人养蜂收蜜,其法最良,功同石蜜也。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养胃和中。诸惊痫痓,定心平肝。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百花之精,脏腑经络皆受益也。止痛,甘能缓痛。解毒,香能辟秽恶之毒。除众病,诸花之性俱全。和百药。诸花之性俱化。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精神充足故也。”

蜜者,采百花之精华而成者也。天地春和之气,皆发于草木,草木之和气皆发于花,花之精英酿而为蜜,和合众性则不偏,委去糟粕则不滞,甘以养中,香以理气,真养生之上品也。然其性极和平,于治疾则无速效耳。凡天地之生气,皆正气也;天地之死气,皆邪气也。正则和平,邪则有毒。毒者,败正伤生之谓。蜜本百花之蕊,乃生气之所聚,生气旺,则死气不能犯,此解毒之义也。《本经逢原》曰:“蜂采无毒之花,酝酿而成。生则性凉清热,故能治心腹之邪气;熟则性温补中,安五脏诸不足。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润泽,故能润燥;缓以去急,故能主心腹肌肉疮疡之痛。仲景治阳明结燥,大便不通,用蜜煎导法,取其能通结燥而不伤肠胃也。凡滋补药,俱用炼白蜜丸,取其和脾润肺也。”又曰:“赤蜜味酸,食之令人心烦,惟降火药用之。白蜜虽补脾肺,然性凉润,脾胃不实,肾气虚滑,及湿热痰滞,胸痞不宽者,咸须忌之。故琼玉膏用糖霜,枳术丸用荷叶裹饭,左金丸用米饮,牛黄丸用蒸饼,黑锡丹用酒曲,磁朱丸用神曲,虎潜丸用酒,香连丸用醋,茸珠丹用红枣,滚痰丸用水泛,各有所宜。今人修制丸剂,概用蜂蜜,殊失先哲用方之义。”

3 蜂蜜现代研究及其成分分析

蜂蜜因蜜源、环境之不同,其化学组成有很大差异。其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两者含量合计约占70%;且含有少量蔗糖(8%)、麦芽糖、糊精、树胶以及含氮化合物、有机酸(约5%)、水分(16%~25%)、挥发油、色素、蜡、天然香料、植物残片(特别是花粉粒)、酵母、酶类、无机盐等,其中有维生素A、B1、B2、B6、C、D、K、尼克酸、泛酸、叶酸、生物素、胆碱等;在含氮化合物中有蛋白质、胨、氨基酸等;尚含转化酶、过氧化氢酶、淀粉酶、氧化酶、还原酶等酶类,并含乙酰胆碱;灰分中主要含镁、钙、钾、钠、硫、磷以及微量元素铁、铜、锰、镍等;有机酸中含有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乙酸、甲酸等。蜂蜜是糖的过饱和,低温时会产生结晶,生成结晶的是葡萄糖,不产生结晶的部分主要是果糖溶液。可见蜂蜜并未含雌激素之引起人民偏误之成分。

4 婴幼儿慎服

因蜂蜜在其酿造、运输与储存过程中,易受到肉毒杆菌的污染。由于小儿生理病理之特点,抵抗力较弱,若食入肉毒杆菌,则会在肠道中繁殖并产生毒素,而小儿此时肝脏的解毒功能尚差,继而易引起肉毒杆菌性食物中毒[3]。食用蜂蜜中毒的婴儿会出现迟缓性瘫痪,哭声微弱,吸奶无力,呼吸困难。小于6个月的婴儿更容易感染此病。中毒症状常发生于食用蜂蜜或含有蜂蜜食品后的8~36 h,症状常包括便秘、疲倦、食欲减退。虽然婴儿发生肉毒杆菌感染的几率很小,但医生还是建议家长不应给未满1岁的婴幼儿服用蜂蜜及其制品。若是需要服用,必须在正规医师指导下服用。由于有时蜜蜂采集了有毒植物的花粉,所酿之蜜就含有毒素,所以家长在购买蜂蜜时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由此可知:蜂蜜对于婴幼儿来说是慎用,而不是禁用,家属当需分清明白[4]。

5 病案举例

患者,女,10岁,2017年8月27日初诊。主诉:腹痛伴便秘3 d。现症:腹痛(以肚脐下为甚),大便偏干(多2~4 d 1行),多汗,纳差,眠可,小便可,舌红,苔黄、稍水滑,脉偏浮、稍数。患儿素有肠系膜淋巴结疾病,苦受折磨,稍有饮食不洁或不节皆可诱发之。西医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断:小儿腹痛,证属虚寒夹湿热。治宜清热利湿,补虚止痛。方予小建中加大黄汤合黄连汤,药物组成:桂枝10 g,白芍 20 g,炙甘草6 g,生大黄4 g,黄连10 g,黄芩10 g,干姜10 g,清半夏8 g,太子参10 g,生姜3片,大枣4枚(切开)。5剂。1 d 1剂,水煎,每剂煮好放蜂蜜60 mL,温服,不分次数,代茶饮。嘱其家属饮食稍注意皆可。2018年1月19日,其母来电诉服药5剂后,另自行服药6剂,前后共服10余剂,至今未再腹痛。

按 根据患儿体弱、汗出、腹痛、纳差、舌苔可以断其为桂枝汤证。小建中汤实际也就是桂枝汤增倍芍药加饴糖(现在多用蜂蜜替代、效亦可)。根据已故伤寒大家曹颖甫先生“白芍可以破泄营阴之郁滞、止痉挛疼痛有效”之经验,此证虽有建中方证,然舌黄、便干亦有阳明热证,四诊梳理,既有中焦虚寒,又有上焦邪热,故合上黄连汤治之,虽有黄连、大黄等难以下咽之“苦”药,但方证相应,丝丝相扣,遵仲圣之组方配伍,然汁美味甜,实为顽疾之良剂也。小儿病体康复,家属之忧虑随之烟消云散,皆为仲圣之功[5]。

6 小 结

钱超尘老师曰:“医者,仁术也。精其道可以寿世活人,不精其道而尝试之,盛盛虚虚,必致人夭札而促其寿。”医生治病首先明理,所谓明理,乃是明其古哲先贤治病之理。拿仲景书来说,若明其三阴三阳传变之理,则可心明眼亮,了然胸中。知其何时用桂枝,哪种用麻黄,岂不信手拈来,效如桴鼓[6]。药有偏性,食有偏嗜,药物再好,对证疗疾为最好;食物再贵,和口体健为最好[4]。笔者临床常告知患者:人参、虫草再好,若是不合病情,不符体质也是毒药。虽然蜂蜜被《本经》列为上品,但用之不当也会孳生祸端,再则虽有可能含有肉毒杆菌,但只要禀赋充足、体质抗病能力较强,且方证相应,符合蜂蜜之药证,大胆用皆可达到预期之目的。对于蜂蜜含有雌激素能够致其出现“性早熟”之类传讹皆属无稽之谈,家属可以放此宽心[7]。

7 参考文献

[1]董廷瑶.幼科刍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9,16-26.

[2]神农本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0-49.

[3]唐汝宁,陈柏君.浅释《幼科发挥》之“肺脏主病”[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37(3):80-82.

[4]唐汝宁,王娜等.浅析《伤寒论》方中麻黄之应用[J].河南中医,2014,34(2):189.

[5]于峰伟.运用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辨治小儿病[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7):9-10.

[6]王娜,唐汝宁.帕金森病失眠的中医治疗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4,6(33):94-95.

[7]于峰伟,唐汝宁.论张仲景明理辨证[J].中医研究,2016,30(5):11-13.

猜你喜欢

蜂蜜
自制蜂蜜柚子茶
爱吃蜂蜜的小熊
爱是一捧浓浓的蜂蜜
蜂蜜,你真的了解吗
一罐蜂蜜
“蜂蜜”CP
不翼而飞的蜂蜜
勿将蜂蜜制品当蜂蜜
最香甜的蜂蜜
蜂蜜好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