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流行热诊断与治疗
2018-01-20麻世文
麻世文
(青海省天峻县织合玛乡畜牧兽医工作站 817200)
牛流行热又称牛流行性感冒,是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特征为突发高热,呼吸急促紧迫,流泪、流涎、四肢关节障碍及精神抑郁,并伴有消化道机能障碍。牛一旦发病,传播速度快,流行面广,很快造成全群爆发,发病率可达80%,死亡率6%左右,严重影响养牛业的健康发展。
1 病原
本病病原是弹状病毒属的牛流行热病毒,病毒粒子呈子弹状或圆锥状,尖端直径16.6nm,高145~176nm,底部直径70~80nm。该病毒为R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病毒粒子主要存在于病牛呼吸道分泌物、血液及粪便中。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对酸、碱、脂溶剂、紫外线照射均敏感,一般常用的消毒药物即可杀灭本病毒。同时该病毒对热敏感,56℃10min,即可使之灭活。
2 流行特点
病牛是本病的传染源,病牛高热期血液和呼吸道分泌物中均存在牛流行热病毒。本病经血液传播,传播媒介为吸血昆虫,经叮咬皮肤感染健康牛只,传播迅速,短期内可使很多牛感染发病。本病无年龄和性别的区分,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牛均可感染发病,发病率奶牛最高。本病多发生于多雨潮湿、蚊虫多生的夏末秋初,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流行初期发病少,约经一周后迅速发病,传播迅速,呈地方性流行趋势,发病率虽然较高,但多取良性经过。若无继发感染,死亡率较低,为1%~3%。
3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10d,常表现为突然发病,一旦发病迅速波及全群。病初体温升高到40℃以上,有寒颤症状,持续2~3d。随病情加重病牛精神萎靡,呼吸急促,鼻镜干燥发热,脉搏微弱,食欲减少,反刍停止。全身肌肉和四肢关节疼痛,站立不行,关节僵硬,强行驱赶可见步态不稳。眼部红肿、充血和流泪,嘴部流涎,口边沾有泡沫。高热时呼吸次数每分钟可达80次以上,肺部听诊有肺疱音高亢,支气管音粗厉。病牛尿量减少,怀孕牛流产和死胎率极高。大多数病牛10d后逐渐恢复健康,个别病牛症状消退后会出现神经症状。
4 病理变化
本病的主要病变在呼吸道,上呼吸道黏膜肿胀,充血和出血,有明显肺间质性气肿或肺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刚死牛血液有温热感,凝固不全。病情严重的病牛全肺膨胀充满胸腔,气肿蔓延至纵膈、下颌和腰背部皮下组织。有的病牛可在其肺的心叶、尖叶、隔叶出现局限性暗红色乃至红褐色小叶肝变区,肺小叶充血。全身淋巴结呈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出血和水肿。肝、脾、肾等实质器官多呈现明显的浑浊肿胀,心内膜有点状出血,右心室扩大,并充满血凝块。此外,还发现关节、腱鞘、肌膜的炎症变化,食道肌有玻璃样变性。
5 疾病诊断
本病根据流行特点,结合牛群临床表现可做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需结合实验室诊断。可采用动物接种试验,取病牛发热初期的抗凝血,收集白细胞及血小板层,制成悬浮液。将悬浮液接种于1日龄乳仓鼠,接种后5~7d乳仓鼠出现精神沉郁,消瘦,后躯麻痹等病状。也可采用荧光抗体试验进行诊断,将荧光染料标记在第二抗体上,制成荧光抗体进行检查,根据抗原、抗体是否存在做出判断。血清学检查也是常用的诊断手段之一,从急性期病牛静脉中抽取血液进行分离,可分离到形态为弹状的病毒,再将分离到的病毒用乳仓鼠或细胞培养物与已知标准免疫血清进行中和试验鉴定。
此外,本病要注意与类蓝舌病、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感染及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相区别。类蓝舌病的病牛全身肌肉和四肢关节无疼痛症状;牛呼吸道合胞体病的流行多发生于晚秋,主要症状为支气管肺炎;牛鼻气管炎多发生在寒冷季节,且以呼吸道症状为主。
6 疾病预防
本病预防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牛舍通风和清洁卫生。气温转暖后,定期喷洒对吸血昆虫的高效无毒杀虫剂,以有效切断传播途径。同时做好牛舍消毒工作,牛舍饲养员、牛舍、环境与工具进行严格消毒。牛流行热疫苗免疫能有效预防控制该病流行。对4~12月龄的牛建议进行3次免疫,即在正常的2次免疫后2~3月再进行加强免疫。对已疫苗免疫过的牛只,坚持每年进行一次免疫接种。此外,要加强疫病监测,在本病高发期对全群牛开展疫病监测,以便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缓解疫情。
7 疾病治疗
由于本病为良性经过,应对症治疗及加强护理。若病牛瘫痪,卧地不起,可静脉5%葡萄糖生理盐水100~1500ml,注射25%葡萄糖液 500ml,10%安钠咖20ml,10%水杨酸钠100~200ml,40%乌洛托平50ml,每日1~2次,3~5日即可恢复。若病牛体温升高,食欲不振,可肌肉注射百尔定30~50ml,30%安乃近30~50ml,每日2~3次。若病牛出现呼吸困难,则肌肉注射25%安茶碱20~40ml、盐酸扑敏宁1mg/kg、6%盐酸麻黄素 10~20ml、 30%安乃近 30~50ml、 阿托品 0.048mg/kg, 每天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