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教学在急诊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2018-01-20苗壮康健李永宁武寒冰姚艺文李晓楠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住院医师胜任急诊科

苗壮,康健,李永宁*,武寒冰,姚艺文,李晓楠

(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2.急诊科;3.教务部,辽宁 大连 116011)

近些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增加,急危重症患者逐年增多,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急诊急救体系不断壮大,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但仍然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求,存在巨大人才缺口,现阶段急诊人才补给仍然是重点[1]。为此,建立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教学,培养急救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教学注重知识和技能培训,而人文素质培养相对缺乏,提倡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教学是将人文属性和医学知识有机结合,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教育部规划的“5+3”教学模式[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进行探索与研究,现阶段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教学已经初具规模,现分享报道如下。

1 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在急诊科专业的实施

岗位胜任力是一种以临床实践能力为基础,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培养的医学教育方法,以培养能够独立承担临床工作的医师为最终目标,对其教育模式进行设计、实施、评价与评估,从健康系统和医疗机构的需求出发,设定医师的核心胜任力范畴,以此制定相应的课程、教学方法和质量评估体系。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06年成为辽宁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培)基地,2009年通过辽宁省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评审,是辽南地区唯一的省住培考试中心,10年来,培训急诊科住培医师百余人,专科化培训急诊专科医师40 余人。急诊科是一个特殊的医疗团队,面临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时,要求具备快速应变和团队协作救治能力。如何培养高素质、全方位的急诊医学人才是未来医学教育的重点。

2 改变传统授课模式 注重临床能力培养

传统医学教育以课程为中心,根据课程设立教学目标和实施方式,在课程完成时进行最终效果评价。单一式的教学模式侧重理论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临床能力与人文素质培养。为激发住院医师的学习兴趣,国内高等医学院校目前开始逐步尝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团队为导向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及案例教学为导向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同时参考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及体系,逐步开展高级模拟实验授课,以培养住培医师的临床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但目前该课程仍停留在虚拟训练而缺乏临床实践经验[3]。岗位胜任力强调在本科毕业之后规范化培训中的能力培养,医师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要学会运用知识,培养具有综合判断与决定能力[4],注重临床实践能力训练,将临床思维能力、创新精神、人文素质教育等更好地融入个人成长,培养出合格的住院医师。

根据国内急诊医学发展特点,需构建培养院前急救、院内救治、重症监护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抢救流程无缝式连接,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急诊医学人才需具备以下几点要求:

2.1 临床诊疗能力 可完成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快速评估、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及快速救治,具备根据病情同时处理多位患者的能力。

2.2 技能操作能力 掌握心肺复苏操作技术、电除颤操作技术、气管插管技术、四大穿刺技术、呼吸机使用、血流动力学监测和血液净化操作技术。

2.3 学习与运用医学知识的能力 在临床实践中需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不断结合,灵活运用知识,融会贯通。

2.4 职业精神与素质培养 医德是卓越医师教育的灵魂,是临床基本能力、职业精神与素质、医患沟通能力的融合体现,通过医师的言传身教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5 医患沟通能力培养 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对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建立平等、互信、有效的沟通,以利于患者疾病治疗。

2.6 团队合作能力培养 在抢救过程中需要团队配合,分工协作,发挥“1+1 >2”的功效,培养动手能力与综合决策能力。

2.7 信息与管理能力 医学知识在不断更新,需要不断学习与交流,参考国内外医学指南,加强互联网学习。要能够协调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如工作与生活关系、工作与科研的关系及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协调临床工作等。

2.8 学术科研能力培养 掌握文献查阅的方法,跟踪本专业医学前沿动态,善于思考和总结,培养临床科研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提升自身科研与写作能力。

3 师资队伍建设与住培同质化教育水平及考核体系建设

3.1 师资力量的要求 急诊科专业住培基地主任负责教学和管理工作,师资队伍由科室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及高年资主治医师组成。在师资培训方面,我们于2017年与加拿大皇家内科和外科医师协会(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 and Surgeon of Cananda,RCPSC)合作,创办了毕业后医学教育合作中心,旨在借鉴RCPSC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围绕教师核心胜任力,推出理论授课、情境教学、临床技能操作、床旁教学查房、团队协作、教学评估与考核、教学科研及成果转化等考核模式。

3.2 住培的同质化标准 由于地域差别、医院级别、患者数量等因素造成不同医院学员水平有差异。为实现急诊住院医师的同质化教育,我们在教材、师资水平和教学方式上与国内高等医学院校保持一致,通过网络教学、高级模拟训练、典型病例分享等与医学前沿接轨,保证学员每周参加疑难危重病例及死亡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科室讲座、临终患者关怀等教学活动。在临床思维和技能操作上拓展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达到资源共享,以期培养同质化的优秀急诊医学人才。

3.3 建立住院医师考评体系 建立科学的住培考评体系,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评:(1)临床收治病例数及病种数、病历书写能力和诊治能力;(2)临床技能操作、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包括化验检查、心电图、CT 等)的判读;(3)医德医风考评,如医患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4)理论考试与科研学术活动,包括出科系统理论考试、参加疑难危重病例及死亡病例讨论、参与其他学术活动等。其中临床技能考核部分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模式,做到量化考评指标,保证全面客观评价。严格的考核体系,可提高住院医师的学习效果。

4 培养急诊科医学人才方法

我科成为住培基地12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年轻医师,目前已经走向临床工作岗位,经过“5+3”规范化培训的学员基本掌握常见病的诊断,但对于疾病的系统治疗还存在欠缺,临床经验不足。例如青年肺炎患者与老年肺炎患者治疗方法不同,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治疗也不同,如何把握疾病的治疗是诊疗能力的重点,平时授课过多强调疾病的诊断,而忽略了个体化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疾病的检测方法与手段更加完善,使疾病的诊断相对容易,而治疗存在个体化差异,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做支撑,故住院医师培训的重点在诊断明确后如何围绕病因展开治疗[5]。着力培养不仅会看病,而且会治病的年轻医师,是未来培训的重中之重。在培训中,我们注重将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网络一体化授课有机结合起来,与国内外高等医学院校保持同步,培训质量才能更接近同质化教育水准,与当前急诊医学发展需求相吻合。

5 急诊未来发展前景及人才培养计划

我国第一个急诊科于1983年在北京协和医院成立,历经30 余年的发展,其医疗体系不断壮大,实现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重症监护于一体的救治模式[1]。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目前还处在发展阶段,诸多问题尚需完善。政府应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制定相关的准入制度、专科医师培养制度、风险分摊制度等[6]。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增加,对自然灾害的抢救力度不断增强,急诊医学也应持续发展以适应社会需求,这是未来临床医学发展的主流。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基石,如何培养全方位的急诊医学所需人才是急诊医学发展的关键,决定未来急诊医学的发展[7],通过系统化与客观化的临床实践培训,住院医师具备了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操作,拓展了临床思维,在科研、管理、综合协调与沟通技巧方面不断实现自我蜕变,快速成长为优秀的卓越急诊医学人才[8]。

6 小 结

随着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先进教学理念和制度的建立以及教学经验的积累,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培工作稳步发展,管理工作日渐规范,学员综合素质逐步提高,能够独立承担临床常见疾病诊治工作,得到患者和医院的一致认可。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刚刚起步,在提升培训质量方面尚存在许多的改进之处,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猜你喜欢

住院医师胜任急诊科
超声技能提升对急诊科住院医师能力提高的影响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六个关系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麻醉科住院医师在疼痛科轮转期间临床教学实践与探索
美国住院医师招收匹配计划简介与借鉴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新能源企业人才资源胜任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