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
2018-01-19于晓飞
于晓飞
【摘 要】:目的:观察心血管科患者护理风险管理效果。方法:对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重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对管理效果展开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管理效果更好(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护理风险管理对策可提高重症患者管理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9--01
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管理中存在较多的护理风险因素,如若不加以重视便会对患者的安全造成影响,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据此加强对患者护理风险管理至关重要,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对我院60例重症患者的研究,对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有效性
2.2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30例患者中非常满意为10例,占33.33%、满意患者8例,占26.67%、不满意患者12例,占40.00%,护理满意率为60.00%;观察组患者中22例患者非常满意,占73.33%、6例患者满意,占20.00%、不满意患者2例,占6.67,护理满意率为93.33%,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二:
2.3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与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
讨论
对于心血管内科而言护理风险的发生十分常见,一旦出现风险问题便会危机到患者的健康水平。从现阶段来看,护理操作技能、医院环境及患者本身均会引发护理风险。一方面来看,护理人员素质水平的参差不齐将直接影响到护理干预效果,由于护理工作量大,护理人员精神难以集中,增加了护理风险的产生,对护理质量起到严重影响。另外患者对护理风险的了解不足,这也是导致风险产生的关键。从医院环境来看,医院患者多极易产生交叉感染,在这种情况下若不做好环境管理便会影响到患者自身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应对患者加强风险管理,从多个方面来入手,全方位做好护理管理工作,提高护理干预效果。
3.1 护理风险管理方法
综上笔者对常见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为提高护理风险管理水平,还应采取有效的管理对策,确保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详情如下。
首先应对护理人员加强培训管理,帮助护理人员掌握更多新技能与护理知识,并对护理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风险防范对策。
当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还应通过教育宣传、讲座等方法将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进行讲述,加强患者家属对疾病知识的了解,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确保和谐护患关系的形成。心血管疾病具有复发性,患者常常会产生忧虑的情绪,对患者的生活影响巨大,据此在护理管理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心理情绪加以重视,如果患者情绪不佳则可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实施,从而获得良好的干预效果。
由于医院每日要接受大量患者,难免会产生感染情况,基于这种情况下医院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与管理,通过定期培训来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技能水平以及责任意识,使医院感染得到合理控制,在培训管理中医院应每周一次进行理论知识补充,对护理操作事项予以规范,使护理人员自身行为得到规范,求防患于未然,提高患者护理质量。
在药物及器械使用前,护理人员应对器械使用说明书进行阅读,按医嘱来服药,使护理风险降到最低。在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应执行无菌操作,禁止佩戴各类饰品,在护理工作前应按六步洗手法来清洁双手,然后利用一次性擦手纸擦干,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生。
在护理风险管理中,护理人员需从实际情况来入手,严格观测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等指标,如若出现指标异常则需立即采取干预对策,充分降低风险发生几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护理人员应从全方面来开展护理干预工作,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树立患者自信心,与此同时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护理环境,消除其各種不良情绪,使其以积极的心态来接受护理和护理,并进而有效的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提高护理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加快。
综上,通过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采取护理风险管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对风险事件的降低起到合理控制。
参考文献
范娟,徐琴.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18,31(16):53-54.
董淑影.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老年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36):133.
史红蕾.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95):18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