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治疗体会
2018-01-19于洋
于洋
【摘 要】:目的:分析老年人不典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并探讨合理的治疗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48例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病人临床中的具体特征及相应的治疗方案。结果:48例患者中无痛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有18例,异位疼痛心肌梗死的患者有30例,同时,病人会具有恶心、呕吐等心血管形式的并发症,而在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治愈的患者有45例,好转的2例,死亡的1例,死亡的1例属于心源性休克。结论:医护人员应对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症具有良好的认识程度,并具有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实时关注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而在具有良好护理方案的过程中,便能使病人产生较少的并发症,使急性心肌梗死病症被良好的治疗,死亡人数逐步降低。因此,此种方法对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应在临床中被大力推广。
【关键词】: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9--01
引言:伴随社会的逐步发展,老年患者患有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人数逐年增多,此种现象应获得人们的合理看待,护理人员需对每一名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分析,从而将会具有良好的治疗方案,促进患者身体早日康复。现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48例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48例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66-81)岁,平均年龄(71.3±10.6)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护士会对每一名患者的具体病症实施全面考量,并对其进行扩管与抗凝的治疗,在治疗(7-30)天的情况下,会对老年患者运用尿激酶,并且运用生理盐水溶解药物,将其加入到葡萄糖溶液中,对患者进行30分钟的静脉滴注。
1.3 判断标准
对患者的治疗情况实施分析,如果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症状不再发作,则表明具有治愈的效果,如果发作的次数较少,则表明具有好转的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在参照获得数据的情况下,运用spss1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并运用X2进行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分析可知,在进行合理治疗的情况下,48例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治愈的人数较多,表明具有良好的治疗功效。
3 讨论
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如果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便会使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胁,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并且年龄越大,死亡的概率便会越高。同时,老年患者的神经动能逐步降低,冠状动脉将会产生供血不足的现象,对疼痛的敏感性将会不断下降,并且部分患者会出现衰竭性心理休克的现象[1]。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其会出现神经性病变,神经末梢将会受到损害,从而将会出现心肌缺血的现象,会具有轻微疼痛感,呈现不典型的症状,不会出现心绞痛的病症,然而将会使患者的睡眠情况受到影响。并且老年患者的大脑会出现缺氧的状况,认知能力較弱,对各种事物具有较低的反应能力,从而将会使病人脑供血情况进一步减少,对自身的病情不能准确的进行叙述,致使疾病治疗进程受到影响。同时,一些患者将会出现异位疼痛的症状,如咽痛、腰椎痛等多种不同形式的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在其具有明显上述病症的情况下,而未出现心律失常等症状,其便有可能患有此种病症。因此,护士在对患者的身心状况实施全面考量的过程中,便会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从而在进行及时护理的过程中,便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促进人们身心情况的不断转变[2]。
在本次回顾性分析中,老年人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中治愈的人数有45例,好转的患者有2例,无效的患者有1例。从而医护人员应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认知程度,对此种病症具有良好的认识理念,对患者进行对症性的治疗。医护人员还应具有耐心的态度与认真负责的理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具体观察,从而在具有合理治疗方法的情况下,便能使患者产生较少的并发症,对心肌梗死病症具有良好的认识程度,促进人们身心状况的不断转变,具有良好的治疗功效。此外,老年患者的身体免疫力较为低下,对心肌梗死病症也不具有良好的重视度,护士应与患者家属及时沟通,知晓病人的心情状况,与家属间具有良好的相处氛围,在各方合力的基础上,便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使患者的心肌梗死病症被良好治愈,取得较佳的治疗功效[3]。同时,人们应对患者的心情进行全面考量,当其产生焦虑情绪的时候,护士便应及时与其沟通,使其不良情绪获得缓解,对自身病症具有正确的认识态度,进而住院时间将显著缩短,出院时间被提前,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外,在心脏出现痛觉冲动的情况下,便会使其传入到患者丘脑和大脑皮质中,进而会使患者产生牙痛等多种形式的并发症,而在患者出现腹痛情况的时候,便表明其心肌缺血。并且缺氧情况的出现会使病人的迷走神经受到刺激,从而将会使胃肠道受到影响,产生肚痛的症状,缺氧症状是产生腹痛的最主要原因,而在实施合理治疗的过程中,病人病情便会发生显著好转。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应对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症具有良好的认识程度,并具有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实时关注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而在具有良好护理方案的过程中,便能使病人产生较少的并发症,使急性心肌梗死病症被良好的治疗,死亡人数逐步降低。因此,此种方法对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应在临床中被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严俊儒,吴剑弟,李素颀.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治疗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6,17(29):17-18.
刘莉莉.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治疗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7,22(16):3150-31501
粟玉旺.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治疗体会[J].吉林医学,2016,31(24):4158-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