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2018-01-19杨梦楠
杨梦楠
【摘 要】:目的 对牙周病致前牙移位应用口腔正畸治疗并对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我院在2016年5月到2018年5月间收治的72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作为本次分析对象,根据患者选择的不同治疗方式分成对照组(n=36)和正畸组(n=36),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牙周基础治疗,正畸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进行正畸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价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 正畸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正畸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P<0.05。正畸组患者治疗后牙周袋深度,出血指数和前牙覆盖距离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 对牙周病致前牙移位应用口腔正畸治疗,可以有效排齐牙列,恢复美观性,同时消除咬合干扰,促进牙周炎症愈合,且应用安全,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牙周病;前牙移位;口腔正畸治疗;临床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4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9--01
牙周炎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随着牙槽骨出现吸收,前牙出现扭转,移位的现象,特别是前牙移位现象最为明显,临床治疗以进行牙周治疗为主。研究表明,口腔正畸对牙周病造成的牙齿移位有较好的治疗效果[1],本次研究针对我院收治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进行口腔正畸治疗,旨在对正畸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具体阐述如下。
1 基础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基本线础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6年5月到2018年5月间收治的72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作为本次分析对象,根据患者选择的不同治疗方式分成对照组(n=36)和正畸组(n=36),对照组男女患者性别比例为20:16,年龄在25-46岁,均值为(34.4±2.8)岁,正畸组男女患者性别比例为21:15,年龄在27-49岁,均值为(35.1±3.4)岁,应用统计软件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比例和牙周炎严重程度等基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价值(P>0.05),可以进行对比。所有入组患者经检查均存在前牙移位,咀嚼功能下降情况,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本次研究,入组患者均对研究内容完全知情并自愿加入。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基础治疗,包括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等,同时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改善患者卫生环境。正畸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在牙周炎症静止期应用自锁托槽矫治技术进行治疗,按照术前制定的正畸计划,逐步排齐牙列,恢复牙齿原有位置,并重新建立咬合关系,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矫正力量,一般在200-500g间[2];过程中注意口腔卫生的保持,正畸结束后根据情况戴用相应保持器。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和比较,评价标准[3]为:治愈:治疗后前牙位置和功能均恢复正常,且无明显松动和吸收现象;有效:治疗后前牙位置和功能均明显恢复,存在松动情况;无效:治疗后前牙位置和功能未发现明显改善,出现松动度增加。治愈+有效=总有效例数。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前牙的平均牙周袋深度,出血指数,和前牙覆盖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1.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X±S)代表计量资料,n和%表示计数资料;结果为P<0.05代表组间比较存在统计意义。
2 结果
正畸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正畸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P<0.05。正畸组患者治疗后牙周袋深度,出血指数和前牙覆盖距离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5。详见表格1。
3 讨论
牙周病的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成年人,且随年龄增大有加重的趋势,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临床可变现出牙龈红肿,出血,口腔异味,牙齿松动或移位现象,对患者的口腔健康和美观均产生较大的影响。牙周炎前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常被忽略,随着炎症进展牙槽骨吸收逐渐增加,从而出现牙齿松动,移位,患牙咀嚼功能明显下降,特别是由于咬合力的方向作用,以前牙扇形移位较为多见;牙齿移位后,咬合关系紊乱,口内形成创伤性咬合,进一步加重患牙牙周炎症,形成恶性循环[4]。常规治疗单纯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将局部机械刺激因素去除,但对已经出现的创伤性咬合和牙齿移位情况并没有治疗作用,所以在治疗后复发率较高。正畸治疗是针对错颌畸形的治疗方法之一,可有效排齐牙列,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从而使移位牙齿恢复到正常的位置,并消除咬合创伤,同时牙齿排齐后更有利于口腔卫生的清洁,对牙周病的康复也有促进作用。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正畸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矫治力和牙齿移动速度,避免对牙周组织造成医源性的创伤[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正畸治疗后患者牙周袋深度,出血指数和前牙覆盖距离均明显小于单纯进行牙周治疗的患者,可见,正畸治疗符合对安全性的要求。
综上所述,对牙周病致前牙移位应用口腔正畸治疗,治疗效果显著提升,且治疗安全性较高,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赵利芳.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效果及对牙齿功能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1):215,217.
王浩.牙周病病人移位前牙牙周正畸聯合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价[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5(17):24-25.
邓昊,周立辉,鲜文,邵卓娜,张洋.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09):1732-1734,1743.
杨颖,张艽.正畸修复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11(06):183-185.
杨瑾.口腔正畸治疗34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02):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