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休闲体育推进校内外互动机制的研究

2018-01-19马雪峰

青年时代 2018年28期

马雪峰

摘 要:本文认为,推动高校休闲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实现校内外互动机制的共同发展,因此,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我国高校休闲体育运动的校内外互动机制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借鉴。

关键词:休闲体育;高校体育;校内外;互动机制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推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全面改革符合我国在后奥运时代实现从世界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历史使命,同时能够为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提供更加充分的专业指导和体育人才。休闲体育以其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且深具人文关怀的特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欢迎,特别是其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强调彰显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要求,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休闲体育的概念及其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意义

所谓休闲体育,从广义上来说,指的是人们在工作之余的一切自由时间内按照自己意愿从事各种类型体育活动的总称,其主要特征是运动时间的随意性,运动内容的自主性和运动方式的多样性。这就可以看出休闲体育不同于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教育的所在,人们所从事的休闲体育运动都是符合自身意愿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开展的,这些运动活动的开展是人们有目的地实现自我需求满足的体现,同时运动内容和方式的个性化与多元化为休闲体育的更好开展提供了先天优势。相较于竞技体育而言,休闲体育本身的竞技属性较低,因此本身就不需要通过社会认可来实现更大范围的推广与开展,其活动规则也极具随意性,参与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制定规则。更重要的是,休闲体育自身在体现娱乐性、休闲性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程度的教育性和竞技性,参与者开展休闲体育的过程中其实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引入休闲体育的概念并加以推广有着深刻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开展教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转变人才培养思路,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逐渐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等,而休闲体育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扮演更加有效的角色。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新兴体育项目进入校园,学生对于休闲体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很多高校开展了将休闲体育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休闲体育所体现的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正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所追寻的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引入休闲体育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参与休闲体育,大学生能够有效缓解学习生活中的紧张情绪、消解疲劳,同时更能够对大学生优秀的意志品质进行锻炼和磨砺。休闲体育为大学生的个体社会化进程的加速提供了有利条件。无论是在学校生活中还是走入社会后,人才的社会化属性都是其根本属性,针对当前大学生个人主义突出、缺乏集体性和合作精神的问题,在参与休闲体育的过程中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升大学生的个体社会化程度。休闲体育的开展还能够有效推动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体育运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是对于高质量生命追求的推动力,而终身体育正是将这种推动力发挥到最大程度的关键。进入21世纪,教育逐步从一次教育变为终身教育,学生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只有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和生活状态,在体育运动中这种规律同样适用,只有树立起牢固的终身体育意识才能真正提升人们的体育运动参与水平和参与效果。

二、当前高校休闲体育校内外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休闲体育校内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生和体育教师对于休闲体育的认识水平和参与意识较为薄弱。由于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造成了其对于体育运动的忽视甚至抵触,这种意识带入到大学生活中也形成了“体育运动知识少部分体育爱好者参与的活动,自己只要学好文化知识取得好成绩就够了”的观念。再加上休闲体育本身就是新鲜事物,包括高校体育教师在内接受起来都会给自己固有的体育运动理念带来冲击,因此给休闲体育在高校体育中的深入开展带来了阻力。

其次,休闲体育即使成功进入高校体育的教学体系之中也面臨着很大的挑战。由于学生的休闲体育基础薄弱,高校体育教学安排呆板,为休闲体育提供的生存空间少之又少,这也在客观上影响了学生对休闲体育的接受度和参与度。

再次,休闲体育运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场地、设施等硬件条件作为保障,但是由于高校体育固有的传统项目——田径、篮球、排球等——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场地设施现状与教学需求供不应求的现状,因此在发展休闲体育时更难在场地和设施等硬件上得到重组保障。

最后,当前高校体育的教学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休闲体育的开展。休闲体育开展很大程度上是对学生的解放,其核心是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然而在我国长期以来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讲解——示范”模式早已深入人心,想要把学生从课堂上解放出来进入大自然难度很大。

(二)休闲体育校外发展机制存在的问题

休闲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发展面临诸多难题,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有外部力量及时介入并发挥积极作用能够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这种外部力量其实就是休闲体育自身所依托的校外机制或者说是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力量,然而这种校外发展机制对于当前高校休闲体育发展的影响仍然微乎其微,究其缘由,不过以下几种:

首先,休闲体育产业的自身发展程度不足,能够给予高校休闲体育开展的影响能力不够。由于体育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有限,虽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面临着发展的黄金机遇,但是仍然存在着混乱发展、管理不力等情况,影响其作为校外机制对休闲体育校内机制干预作用的发挥。

其次,高校休闲体育校内外发展机制互动程度不高,很多高校对于推动休闲体育的校内外机制互动发展积极性不足,宁愿在自身封闭的模式中“闭门造车”。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有些高校对于自身体育场馆在闲置时间的社会化运营程度不高甚至干脆闲置。推动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化运营对于提升场馆的使用效率、增强高校体育运动的社会影响力有积极作用,同时校内外体育运动的沟通和交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校休闲体育的开展。

再次,休闲体育的发展需要形成足够的产业规模才能更好地为自身发展提供充足的造血功能,但是在当前高校的休闲体育发展过程中由于高校自身的资金投入不足,几乎无法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链和产业效益。发展高校休闲体育不能只靠高校自身的力量,只有形成校内外一体化的互动发展机制才能有效促进高校休闲体育的发展,这种校内外的互动机制主要体现在社会资本参与到高校休闲体育产业发展中以及帮助培育高校休闲体育的社会市场。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的开展主要依托于国家拨款,而国家拨款到达学校一级又会被其他部门和工作分一杯羹,因此高校很难将发展自身的休闲体育产业作为其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在高校自身都没有给休闲体育的发展足够重视的前提下,社会经营者更是很难将眼光投向这片领域,因此也就造成了高校休闲体育发展市场薄弱、效率低下、外界投资少等情况,影响了高校休闲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推动高校休闲体育校内外互动发展的对策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时期推动我国体育事业长远发展,实现从社会主义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是必然选择,高校体育的发展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推動高校休闲体育的发展,促进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是其应有之义。

(一)加强对市场机制的引入和互动

首先,高校领导需要转变思路,提升对于休闲体育的认识和推动休闲体育产业化发展的认知水平,从校级领导到体育学院领导再到体育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休闲体育对于当前改革高校体育教学、增强高校体育发展活力的重要作用。不断树立和完善体育产业化的发展意识,创新发展手段,为高校休闲体育的社会化运营提供充足的服务,从而建立起与社会资源和谐发展的互动机制。

其次,要充分挖掘高校自身潜力,充分利用高校体育自身在专业人才和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推动高校体育教师和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到社会体育中去,在如火如荼的全民健身运动中扮演好指导员的角色,提升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发展的水平。

再次,高校休闲体育的发展要针对自身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广泛吸纳社会资本,通过采用包括捐赠、联办、共享、资助等不同形式扩大社会资本进入高校体育发展的渠道,为高校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此外,加强对于高校休闲体育发展的领导水平和管理质量,对于本地区的社会休闲体育人群的调研结果,制定符合本地区需求的休闲体育项目。

(二)完善高校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结构

在引入社会资本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高校休闲体育的发展必须要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形成日趋完备的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结构,从而为高校休闲体育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推动高校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结构的不断完善首先需要大量专业人才作为保障。这就要求高校休闲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对于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函授班、进修班、远程教育等不同形式扩大高校休闲体育的影响力。同时抓住机遇,努力培养自身高素质休闲体育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为其提供充分地进修、实习机遇,不断提升其对于休闲体育经济发展理论方法、管理能力和管理技能的提升,从而实现高校休闲体育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另外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校自身的发展战略,及时调整高校休闲体育的产业结构。

综上所述,高校休闲体育的发展在当前改革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是重要的破局之着,其发展必须要加强校内外机制的互动性,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高校休闲体育产业化发展的规划设计中,从而实现高校休闲体育的长足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娜.多维度视角下的高校休闲体育价值审视[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 02, (06):53-55.

[2]赵剑峰.高等院校开展休闲体育的意义及途径[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04,(0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