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长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财政专项补助的探讨
2018-01-19谢丹丹叶岸桢翁郁明
谢丹丹 叶岸桢 翁郁明
摘要:中医药(民族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医药人才培养更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石、保垒。为进一步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应该建立长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财政补偿机制,使中医药精髓可以得到发扬、传承。
关键词:中医药;人才;财政;补助
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从师承口授到文字记载,中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要传承好中医药事业,要靠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这是因为中医强调传承和实践,从而导致中医药人才的成长周期颇长,这种与西医大相径庭的成才规律,让中医药人才显得颇为珍贵。《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指出要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建立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规模适宜、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培养中医药人才。但长期以来,国家的方针政策并未得到很好贯彻。中医药事业面临发展的层层壁垒,尤其是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方面。中医要发展,人才的问题就必须解决。中医药人才培养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中医药人才培养除了依靠中医药高等教育外,更有赖于公立中医医院更有针对性的临床培养。
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是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培养高水平的中医药专科人才队伍一直是所有公立中医医院的着力点。但培养中医药人才是一项长远且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缺乏财政的投入,只靠公立中医医院自筹经费的投入,不足以保证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全面性。
一、公立中医医院医教研的全面发展无法获得财政的长效补偿机制
医疗、教学、科研是医院发展的三驾马车,要坚持协同发展、齐头并进,坚持临床与科教并举。从医疗到教学到科研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临床和教学、科研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没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的临床医疗的支撑,就无法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也不可能提高科研的水平。反过来,教学、科研的提高对医疗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学和科研能让导师更加深入的思考,面对病患和学生,导师们不仅需要知道疾病的现象,更要探索疾病的本质,这对导师本身来说是一个激励,医教研协调发展才能真正促进医疗卫生事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投入,重点支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完善相关财政补助政策,将中医药事业发展投入与其他医疗卫生投入相衔接,制订有利于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补助方法,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
笔者所在的深圳市中医院,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承担了培养中医药后备人才的行政职能。每年完成约500人的临床带教任务,包括在院的博士生研究、硕士研究生、本科生、规培生和实习生等,不仅教学任务繁重,学生的各项补助、交通、食宿和带教导师的各项津贴补贴,也是医院一项颇大的支出。科教投入作为衡量一所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上级部门要求公立医院的年度科教投入必须大于医院总支出的5%,而全年医院取得的财政补助收入(含专项)仅占医院总支出的19%。如果扣除5%的科教投入后,剩余14%的财政补助基本无法覆盖公立医院在执行政府医疗服务指导价所带来的亏损,加上财政补偿机制对公立中医医院倾斜政策不明显,补偿不到位,致使公立中医医院在保证自身正常运营情况下,被迫减少科教经费的投入。
针对公立中医医院承担了大量的中医药人才培养职能、高等院校和临床医学院的教学任务,财政、卫生和教育部门应联合出台长效的专项补助政策,用于购置教学必备的仪器设备、教材等,发放导师学生的各项津贴补贴,专款专用。
二、大力开展中医传承人才培养项目,加大地方财政对专项的投入
没有传承就没有渊源,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师徒传承是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方式,几千年来造就了一批批中医大夫。中医的精髓和技能往往“只可心授、不可言传”,故自古师徒如父子,自当尽心传授。传统意义上的中医的师徒传承教学是以临床为基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在临床中要跟师学习,主要是以师傅的经验为主进行教学。在跟师傅出诊的过程中,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经典书籍的要义、药方配比的方法及师傅的学术思想和辨证论治的思维,在临床实践中反复体会、学习,逐步完成对中医的理论体系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经验。
近年来,通过国家及省中医药管理局努力,中医传承人才培养项目有了多元化的开展,得到了国家及省级财政专项补助。但此类项目缺乏地方特色和個性化,现行的医疗体制对中医传承项目有许多条件上的限制。致使一些年迈的老中医,他们行医多年,有着丰富的行医经验,水平高、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但因没有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而无法申请到中医传承项目,后继乏人。他们的技艺,也将随着个人的年龄增长,渐行渐远,最终消逝。现在,解放前留下来的全国著名老中医已所剩无几,均已耄耋之年;50年代主要按传统方式培养的国内知名中医已为数不多,均已年逾古稀;其后主要按西医式教育培养的中医,在真正中医上有成就者甚少。这对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发展是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是中医药事业发展极其严重的问题。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向来有先行先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气魄,在全国深化医疗改革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上有很多先行先试的创新举措。通过市级财政的投入,开展多元化的中医传承人才培养项目,适当放宽职称或学历的限制,由单位或社区根据老中医个人实际情况推荐申报,为市级中医传承人才培养项目探索新思路。
三、探索地方财政对特殊性的中医人才更灵活投入机制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强调,要完善人才使用激励政策,提升医疗卫生行业职业吸引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合理体现医务人员专业技术劳务价值,加快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医才评价机制,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完善职称晋升办法,拓宽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空间。
在实际工作在,某些公立中医医院里有着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大都是年迈的老中医,行医多年,经验丰富,许多都是通过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有自己一套独特的中医辨症方法,深受广大病患喜爱。但因年龄问题与现代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要求之间的矛盾,这些老中医一般专业技术职称较低,有些只有中级水平甚至未曾参加过专业技术职称类考试。现行执业中医师考试制度要求考西医知识,这些纯中医出身的医生大都因西医知识不足过不了考试关。
这些老中医的医术,一般都是通过病患之间的口口相传,得以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忠实粉丝”,也得到了病患的信赖。但因没有专业技术职称,社会地位不被认可,有些早早就退休到了民办的中医馆行医,有些只能以临聘人员的性质在公立中医医院里任职,福利待遇得不到保障。公立中医医院由于被制度所约束,无法为该类老中医申请到特殊的福利津贴,他们以廉价的劳动力,提供着为广大病患所推崇的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该类老中醫,一旦退休到了民办的中医馆服务,其诊察费却是在公立中医医院的好几倍。因为民办的中医馆往往更看重该类老中医的口碑和“粉丝效应”,民办中医馆不需要考虑政府指导的医疗服务价格,他们是以市场需求为价格导向的。原本属于价廉质优的这类老中医,一旦去了民办中医馆,个个身价立刻翻翻。地方行政职能部门,需要更实际的考虑该类人才的实际情况,建立更适应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以财政投入形式补充其工资福利待遇、特殊型人才住房补贴待遇、延长退休年限等等特殊政策,以更具“特区中医”特色的形式承认这部分老中医的社会地位,那么该类老中医的技艺才能继续为更多的病患带来福祉。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医药事业发展涉及千家万户,地方财政应当加强政策扶持,合理增加财政投入,促进人才集聚,为推进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我们要找准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逐一突破解决。出台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对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打造中医药人才高地。
参考文献:
[1]《中国财经报》,2017年7月7日,“财政助力中医药产业蓬勃发展”.
[2]陈世龙,邓祥敏,徐勤磊,丁勇.“双导师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医康复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实践[J].职业技术,2018,05.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通讯作者:朱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