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研究
2018-01-19杨秀泉
杨秀泉
【摘 要】:目的:研究社区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抽取2016年8月到2017年8月期间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收的社区慢性病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设为常规组,分析社区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度以及影响因素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结果:社区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阳性率为59.33%,其中性别因素占5.05%,职业因素占比6.74%,文化程度因素占比7.87%,工资收入占比8.43%,医保类型因素占比9.55%,医疗相关政策是否知情因素占比20.22%,是否参与过社区健康保健活动因素占比20.79%,对社区机构满意度因素占比21.35%,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社区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率不高,影响因素主要有性别、 职业、文化程度、工资收入、医保类型、医疗相关政策知情情况、是否参与过社区健康保健活动及对社区机构满意度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应该重视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情况,根据慢性病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扩大医疗政策宣传,提高卫生服务利用度,促进慢性病规划化管理,切实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卫生服务利用度;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9-0-0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又可以称为慢性病,是临床一系列疾病,如慢性心功能衰竭、高血压、脑卒中、心脏病、糖尿病以及精神类等的统称,具有非传染性、长期积累性、典型的疾病形态损害等特征[1],病情易迁徙不愈,病程较长,患者痛苦较大,容易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2],影响生活质量,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本研究选择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收的社区慢性病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研究社区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抽取2016年8月到2017年8月期间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收的社区慢性病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50名,女150名,患者年龄18岁到8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14±0.88)岁。所有患者均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生物统计学方法,对本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值大于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本中心自制的调查问卷对慢性病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是否婚育、民族、文化程度、職业、收入、是否纳入医保、医保类型等)、家庭基本信息、慢性病病史、就医情况、是否曾经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享受过社区卫生服务以及慢性病相关的临床医学知识进行调查。并记录调查结果
1.3 评价标准
分析社区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阳性率以及影响因素情况。若患者曾经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享受过社区卫生服务,则判定为阳性。
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应用生物统计学SPSS18..0软件对本次研究记录到的统计数据进行处理,社区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阳性率以及影响因素相关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并对统计值进行卡方检验。若P<0.05,则代表数据存在显著差异。
2 结果
300例慢性病者中,178例患者曾经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享受过社区卫生服务,社区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阳性率为59.33%,其中性别因素9例,占比5.05%,职业因素12例,占比6.74%,文化程度因素14例,占比7.87%,工资收入因素15例,占比8.43%,医保类型因素17例,占比9.55%,医疗相关政策是否知情因素36例,占比20.22%,是否参与过社区健康保健活动因素37例,占比20.79%,对社区机构满意度因素38例,占比21.35%,
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上升,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导致人们患慢性病的概率增加。该类型疾病病程较长,易造成身体损害,长期的治疗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易引发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疾病。如何采用积极有效、方便、经济节约的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对于慢性病的防控与管理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慢性病管理和危险因素防控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要服务内容之一。社区卫生服务是防治慢性病的重要途径[3],能够提供无法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临床价值巨大。但是通过本研究显示的结果来看,社区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阳性率并不高,仅仅为59.33%,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性别、 职业、文化程度、工资收入、医保类型、医疗相关政策知情情况、是否参与过社区健康保健活动及对社区机构满意度等。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该提高对于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度的重视,一方面,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加大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建设与资金投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整体化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对社区卫生中心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规范卫生服务诊疗流程,提高医疗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医疗工作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加强患者对社区卫生中心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再者,加强医保政策的宣传工作,定期组织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免费开展健康教育咨询活动,让患者意识到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价值,提高对于医保政策以及慢性病防治的认识水平,整体上促进社区卫生机构的在慢性病患者人群中利用度。
参考文献
马晓俐,曹勇,张云等.城乡过渡社区就诊慢性病患者卫生服务利用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28(6):30-32.
何欢,王畅,甄清等.吉林省慢性病患者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10):1247-1249.
周吉,石健,杨绍湖等.南宁市城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和满意度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5,13(7):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