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储备粮管理,努力发展粮食经济

2018-01-19王冬梅

南方企业家 2018年2期
关键词:现状对策

王冬梅

摘 要:加强储备粮管理对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来说至关重要,有利于推进粮食经济稳定发展。本文论述了加强储备粮管理的必要性,分析了储备粮管理现状,提出了完善储备粮管理的对策,以期推进粮食经济稳定发展。

关键词:储备粮管理;现状;对策

粮食储备不仅有助于调节粮食市场供求,而且对粮食还起到了宏观调控的作用,保障粮食安全,推进粮食经济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储备粮管理中还有诸多问题,对粮食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不利于粮食经济健康发展。

加强储备粮管理的必要性

有助于粮食市场供需平衡

加强储备粮管理能够对粮食市场供需关系进行有效调节。如果国家粮食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为了保证粮食价格的稳定性,维护粮食种植户的合法利益,政府应颁布科学的粮食收购政策,注重托市收购。如果国家粮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且粮食价格不断增加,政府应通过抛售储备粮来控制粮食价格。建立健全储备粮轮换机制,对粮食市场供求关系进行合理调节,保证粮食价格的稳定性,维护粮食种植户与粮食购买者的合法利益。现阶段,政府依旧在计划管理体制状态下进行储备粮管理,怎样才能有效促进储备粮计划管理机制和市场供需机制紧密对接,全面突出储备粮的调剂余缺优势,这在储备粮管理中占据重要比重。

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

所谓粮食安全,指的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段都可以获取充足的食物,满足自身营养和健康需求。要想保证粮食整体安全,就必须重视进出口粮食的均衡性、供给均衡性、粮食作物与其他作物的结构均衡性、粮食产销均衡性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规模相当的粮食储备库。众所周知,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如果仅凭进口来处理粮食供应问题,那么将直接影响到国家政治与经济安全,所以必须保证粮食自给。

为了确保粮食充足的供应量,应储备高于年粮食消耗量百分之十七至十八的粮食,如果库存储备粮低于年粮食消耗量的百分之十七,那么对粮食安全将造成威胁;如果低于百分之十四,那么粮食供应就出现了严重的紧缺。为此,国家应充分考虑粮食储备规模,要想有效推进大规模储备粮,还应实行优质的金融、财税、物流等服务。如何保证储备粮体系顺利有效运行,突出其整体效用,保障粮食安全,做好储备粮管理是关键。所以加强储备粮管理成为了粮食安全的前提保障。

储备粮管理现状

储备粮管理机制过于僵化

首先,各种性质的储备粮管理主体难以达成一致目标。由于实际涉及了中储备粮、省级储备粮、市级储备粮几种性质不一的储备粮,再加上代储的国家临时储备粮,每一种性质的储备粮都具备相应的管理部门及承储企业,并且运行的管理方式及目标也存在很大差异,缺乏一套通用的沟通协调机制,出现了各自为政的情况。粮食收储过程中,中储粮地方分公司因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与地方储备企业在收购粮源过程中经常发生激烈的竞争,加剧了地方粮食市场中的利益矛盾程度。当粮食市场供应处于紧缺状态时,中储粮地方分公司与地方储备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目标,经常进行各种频繁的出入库操作,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储备粮对粮食市场的调控作用。

其次,储备粮轮换机制过于僵化。储备粮轮换过程中,只有得到有关管理部门的批准后才能进行,并严格根据相关计划有效执行。由于轮换计划以承储企业为主要对象,并且根据相关规定时间落实总体计划,承储企业为了按时按量完成下达的任务,经常通过降低粮食销售价格及竞价采购的方式实现,内部消耗量大,但是现有的财政补贴很难对市场风险加以弥补,从而影响了承储企业的轮换效率。除此之外,由于國企一直沿用着计划经济思维模式,一味地依赖国家政策与相关补贴,致使企业发展停滞不前,并且企业还缺乏宽松和谐的政策环境,政策执行效率低下,影响了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储备粮监督力度薄弱

担任储备粮管理工作的部门主要有粮食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及农业发展银行机构,各部门有清晰的职责权限。其中粮食管理部门主要对储备粮的购入、储存、轮换及撤销各环节进行有效监管,保证储备粮的数量和质量;财政部门主要对储备粮财政补贴等进行严格的财务管理;农业发展银行主要加强储备粮信贷管理。现阶段,这些部门在配合处理一些事务过程中,只建立了以某一具体事项为基础的短期协调小组,忽视了构建具有长期性质的联合协调议事机构,导致各部门之间无法顺利交流和沟通,存在信息孤岛问题,各部门执法未公开,致使储备粮体系的监管力度薄弱。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综合任务是有效监管储备粮数量是否充足、质量是否达标及储存环境是否安全,现阶段,地方储备粮一般存储于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下设的国企中,由于部门和企业之间存在行政从属关系,受部门利益的诱惑,相关激励与奖惩机制实际执行不到位。当前,储备粮质量管理力度不强,还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质量管理水平低下,对发现的质量问题未加强惩处。除此之外,储备粮质量监管的时效性高低,考评是否有力,目前还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还缺乏清晰的政府监督责任与企业主体责任,在监管情况与监管成果方面的审议、评价与配套政策措施的研究调整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完善储备管理的对策

建立健全储备粮运作管理机制

首先,健全粮食储备管理协调机制。要想节约储备粮管理协调成本,保证储备粮健康稳定运转,就必须构建统一完善的协调机制。一方面,确立具体的储备粮机制,加强中央和地方、省和市县之间有效轮换协调。中央储备粮与地方储备粮应清晰掌握自身的职权,建立完善科学的协调机制,有效促进中央与地方储备粮顺利完成轮换。无论是中央储备主体还是地方储备主体都必须具备大局意识,提前做好年度轮换计划,找准适合自己的轮换种类、数量及库存地点,树立正确的市场竞争意识,保证市场有序化流通。另一方面,对市级储备粮计划进行管理,以及对资金与库存进行监管过程中,应在粮食、财政部门、农业发展银行及承储企业基础上构建相配套的统一协调机制,有效节约协调成本,加大库存和资金两方面的监管力度,从而提高储备粮的安全系数。

其次,健全基于静态管理和动态管理的粮食轮换机制。适当改革调整储备机制,政府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同时明确合理的轮换时间段,通过公开拍卖等形式加强常规管理与创新管理。在两种管理相互融合的模式下,实行市级单位的储备粮轮换,对部分市级储备粮开展创新型管理,确保企业对该部分储备粮具有充足的主导轮换权,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确立轮换时间,在该部分储备粮中具备经营自主权,企业还应深入市场调查,自主运行和销售储备粮,自负盈亏,适当调整和优化轮换方式,并顺利完成销售,明确合理的轮换时间,保证轮换高效率。通过经济干预的方式对储备企业实行全面激励,规范储备企业行为,并节约一定的财政支出。通过提高储备粮质量来加强轮换,引进现代化储备粮设备与技术,明确完善有效的储量手段,从而在确保粮食质量的同时,还促进了粮食经济稳定发展。

此外,优化轮换补贴政策。通过良好的补贴方式,按照粮食轮换当期市场价,确立规范的价差标准,把新粮与陈粮价差纳入到补贴范围内。或者按照轮入新粮和轮出陈粮的价差,也就是说以市场收购价为基础进一步核定新粮成本,将陈粮作销售轮出处理,根据新粮与陈粮的价差收益来明确本时期内的粮食轮换风险金。

健全相关法规,加强监管

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现行的粮食流通政策还不够全面,所以应充分借鉴和吸收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并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对粮食流通政策加以整改。现阶段,各省市级储备粮中心已具备了较强的法律意识,制定并落实了详细的储备粮管理条例;国家也出台了《粮食法》,并构建了相应的其他法律;为了实现规范的粮食管理目标,相关管理部门还加大了法律履行程度,对各有关法律执行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为粮食管理工作有效运作奠定坚实基础。对粮食储备各个环节加强监督检查,通过经常性检查,或者专项检查等手段,注重储备粮质量、轮换与安全问题的检查,保证库存粮食数量充足、质量达标、存储环境安全,并制定理想的轮换方案。在粮食仓储管理方面,所有环节操作都必须满足有关条例要求,详细登记粮食出入库时间,加强各登记簿的审查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整改。真正实现规范化、高效化、制度化的粮食仓储管理模式,从而强化粮食企业管理效率,加快糧食经济发展。

储备粮管理过程中,还应积极寻求现代化管理模式,也就是引进第三方监管模式,促进内外部与行业监督紧密融合,发挥部门间的彼此监督作用,从而增强监管时效性,加大查处力度。第三方监管模式下,所有粮食部门与粮食企业相互之间应保持密切的合作,唯有如此,粮食企业才会持续稳定运行,才会获得良好的粮食经济。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加强储备粮管理已经成为了粮食流通体系的核心内容,不仅有效调节了地方粮食供应关系,而且推进了粮食经济稳定发展,维护粮食种植户的合法效益,为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提供了前提保障。

(作者单位:河南商丘国家粮食储备库 )

【参考文献】

[1]韦忠.储备粮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数字化用户,2017(03).

[2]张爱国.创新地方储备粮管理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J].中国经贸导刊,2016(05).

[3]刘松.创新储备粮管理体制机制[J].中国粮食经济,2015(09).

[4]李德,尤晓萍.江苏省政府修订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J].中国粮食经济,2015(02).

[5]吴经纬.中储粮公司储备粮管理优化的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2015(11).

[6]张宏凯.中国政府储备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北大学,2015(01).

猜你喜欢

现状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