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的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2018-01-19张向阳王佳杜思铭

中国医药导报 2018年27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张向阳 王佳 杜思铭

[摘要] 在“互联网+”时代,由于各种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医学信息服务模式无论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及服务对象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本文对我国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存在的问题,从医学图书馆的采购模式、信息服务人员的个人能力和服务意识、保障机制、多方合作平台等角度创建符合用户需求的信息服务的新模式,以期提高服务效率,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医务人员医疗工作和科研教学的各种需要。

[关键词] 互联网+;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8)09(c)-0169-04

[Abstract] In the era of "internet plus", due to various new technologies emergence, med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l has changed greatly in terms of service content, service model and service objec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medical 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 in our country.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from the procurement mode of medical library, personal ability and service consciousness of information service, safeguard mechanism,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platform, creates a new model of information services according to users′ need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ervice, to provide kinds of information service, and to maximum satisfy various needs of medical staff′s medical work,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Key words] Internet plus; Medical 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l

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并正式确立其为国家战略[1]。“互联网+”的到来,使得医学信息服务的模式、可利用的资源、服务的对象等都与传统条件下的医学信息服务有了本质区别。过去,主要根据医学图书馆自身的馆藏需求来采购资源,被动等待用户上门,协助其找到所需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资源与信息数量呈指数增长,但绝大部分信息还处于被挖掘状态。而挖掘信息的潜在价值,就要靠医学信息服务人员。所以如何解决新技术与老观念之间的冲突,利用现有技术挖掘信息,服务大众,正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必须转变现有服务模式,创新医学信息服务模式,不断提升医学信息服务人员的现代化信息素养,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特色信息服务模式。

1 医学信息服务模式发展现状

1.1 我国医学信息服务的发展概况

1.1.1 我国医学信息服务的发展现状 与国外比较,我国医学图书馆信息专业服务的范围和内容还比较单一,缺乏从临床医学现场和临床研究的角度来设计和提供服务。理论方面,近二十年,我国医学信息服务领域的研究论文数量平稳增长,年均增长率为1.97%。信息服务人员结合自身实际水平,并根据用户的学科背景及个人需求进行调整,采用个性化的模式满足用户需求,并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地分层服务[2]。如为学生提供资源推介、毕业论文指导服务,为科研人员提供科研信息专家帮助,为临床医学工作者可提供信息专员使其参与医生临床实践来协助获取所需信息[3]。通过对比可看出我国医学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比较传统,与塑造丰富的医学信息服务模式和信息环境还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医学图书馆在提供信息服务时只有明确定位学科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层次,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科服务[4]。

1.1.2 我国医学信息服务领域论文的期刊分 Top 10的国内期刊发文量为741篇论文,占所有论文数量的35.66%。期刊的载文量与期刊的发表周期和每期的载文量有密切关系,但也可据此看出该领域研究成果发表的主体力量。Top 10国内期刊排在首位的期刊《中华医学图书馆情报杂志》发文量为234篇,占23.90%,与排在第2位的《医学信息学杂志》发文量相差无几。见表1。由此可见,国内期刊刊登医学信息服务相关的论文主要集中在这两本期刊,其余期刊刊登该领域论文比较分散。其中《中華医学图书馆情报杂志》与《医学信息学杂志》都是2017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1.1.3 我国医学信息服务领域论文的关键词分布 对医学信息学领域发表文章的所有关键词进行分析研究,选取频次在20次以上,即至少被50篇论文标引过的主要主题词。选取高频词Top 20,这些高频关键词代表了医学信息服务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和重点讨论内容,能够从更小的力度上分析医学信息服务领域的研究现状。在医学信息服务领域的论文研究中,国内学者多以信息服务、图书馆、医学信息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信息服务主要涉及医学信息服务、信息资源、学科馆员、服务模式、读者服务;医学信息主要涉及的是循证医学。通过高频关键词频统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医学信息服务的主要研究领域。见图1。

1.2 我国现有医学信息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按照服务的层次,医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可以分为3个层次:①医学信息服务,主要包括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提供文獻;②医学学科服务,主要以馆藏信息资源、书抓信息资源为对象,根据用户需求以知识和信息开发为手段,开展信息调研、搜集、分析、转换、重组与创新为内容的多层次服务,分析解读文献,跟踪科研动态,了解最新文献情况等,在此基础上开展情报分析服务,为用户提供超越文献的知识层次服务;③嵌入式医学学科服务,其定位是融入到一线的科研或医疗团队之中,和其他团队成员和专家一道为研究课题和医疗病例提供解决方案[5]。从以上服务层次可以看出,我国国内的医学信息服务处在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阶段,正在迈向第三层次。

1.2.1 医学图书馆的纸质服务功能逐渐弱化 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方式由原来的单一纸质图书变为数字阅读,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为载体的移动阅读代替了纸本图书。虽然国家对读书很重视,不断地号召国民多读书、读好书,使其阅读数量有所增加,但纸本图书的阅读量仍然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用户对纸本书刊的兴趣越来越淡,且医护人员的生活工作压力较大,靠自身也难以投入到纸本书刊的阅读中;另外借阅模式的自动化、现代化,使用户和图书馆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图书馆工作人员不能明确用户的具体需求,用户也不了解从图书馆工作人员那里到底能得到什么帮助,导致医学图书馆的纸质服务功能逐渐弱化[6]。

1.2.2 医学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单一被动 目前,国内大多数图书馆所谓的数字化工作主要是单纯地完成了文献的数字化,医学信息服务的范围和内容还比较单一被动,仍停留在数字文献的获取和传递上,缺少从医学科研团队和临床医疗的角度来设计和提供主动服务。除了传统的信息服务以外,用户对个性化信息服务具有广泛的需求[7]。信息服务只有融入到用户的工作流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医学图书馆强大的功能和无限的潜力。在循证医学的影响下,用户对于医学研究和医疗现场的信息需求会越来越旺盛,用户信息行为会越来越多地从查询和利用文献转变为搜寻和利用引证数据[8],图书馆的医学信息服务必须关注用户形态这一变化趋势,化被动为主动。

1.2.3 医学信息服务人员知识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现有的医学信息服务人员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工作积极性不高,原有知识已经老化,而且较多的医学图书馆服务人员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没有医学背景或缺乏情报学知识。若后期缺乏足够的专业业务培训,服务人员就不能很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医学信息服务人员要从大数据中发现和挖掘有价值的信息,能够根据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需求,为其提供高智能、个性化、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服务,这是当前医学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方向[9]。医学信息服务已不再是简单地把检索结果提供给用户,而是通过医学统计学知识,运用严谨的设计和标准的评价方法对所检索文献进行筛选、分析、评价,以确定检索到的内容真实、实用。统计分析之后,将结果整合成分析报告,为科研数据的收集、存储、利用等学术研究提供精准服务和决策支持[10]。

2 医学信息服务模式的改变

2.1 服务内容的改变

过去的医学图书馆以收藏纸质书刊量的多少来评判馆藏大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医学用户不再满足于纸质文献的获取,对电子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导致评判医学图书馆馆藏大小的标准发生了改变,收藏电子资源的多少和获取电子资源的便捷程度成为评判标准之一[11]。读者到图书馆更希望通过互联网能够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检索到所需资料,获得更多的外部资源。因此,医学图书馆的馆藏建设需要多元化发展,来满足读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2.2 服务方式的改变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学术资源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为医学科研数据的收集、存储、利用等数字学术研究提供精准服务,这也成为医学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12]。日益丰富的资源与临床医务工作者有限的时间产生了矛盾,这就要求医学信息服务人员为其提供精简的信息,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到所需信息。同时要求医学信息服务人员精通不同媒介传播方式,及时传递医学信息,例如在日常的服务工作中建立QQ学科服务群、微信学科服务群、通过Email传递信息等方式,随时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2.3 服务对象的改变

传统医学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来馆查阅资料的读者,人群基本上是固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本院工作人员、学生、进修生及实习生等。当前,提倡的是泛在化图书馆,其特征是用户在哪里,图书馆的服务就在哪里,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载体,不论在家、外地出差或者候机室,用户都可以随时随地的享受到医学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在“互联网+”的时代,医学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更加社会化、网络化,在图书馆事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如日本,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并且图书馆主动走出大学、医院范围,服务更大范围的群体,使图书馆成为公民终身学习的场所[13]。

3 应对医学信息服务模式变化的策略

3.1 改变医学图书馆的采购模式

由于时代的变迁,医学图书馆馆藏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订购纸质书刊和电子资源的目录都是经过调研和筛选过的,才能提高利用率。国际上流行的读者决策采购(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s,PDA)[14]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图书采购模式,根据读者的实际需求与使用情况,再来决定是否采购。PDA已经在美国图书馆界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自1990年美国巴克内尔大学伯特兰图书馆率先尝试PDA试验后,美国境内的杜克大学、普渡大学、爱荷华大学、丹佛大学、康奈尔大学、威尔斯利女子学院等知名大学都分别实施了各自的PDA项目[15]。PDA就是一个很好的平衡图书馆自身馆藏结构与用户需求关系的实例。

3.2 提高工作人员主动服务的能力

临床医务人员工作比较繁忙,没有太多时间查阅和检索文献资料,就需要医学信息服务人员改善服务模式,利用手机、OA系统等向院校医务人员定期推送最新的自查自編医学电子信息简报、新到期刊信息题录、以及最新科研信息和传染病疫情通报等;定期举办如何利用医学信息的培训班,根据科室需求有针对性地讲解获取所需医学信息知识的途径,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能力[16];自建特色专题数据库,由于数据量大且分散,医务人员不能及时获取所需信息,通过建设特色专题数据库,将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便于医务人员信息的获取[17]。如空军总医院建立了航空医学专题数据库,有专人负责将零散的航空医学定期进行检索、分类,并进行文题的翻译,最后放在医学图书馆平台上,方便大家的使用,受到了医务工作人员的好评。

3.3 增强工作人员的信息服务意识

人是第一生产力,尤其是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大数据、大交叉、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医学信息工作人员一定要有危机意识,不学习就要被时代淘汰,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在工作中立足,才能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所以,医学信息工作人员多方位、多层次的再学习,提升自身的业务技能,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树立终身学习的科学意识,这样才能在新技术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合格的医学信息工作人员既要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又要拥有医学专业知识背景,更要有终身学习的兴趣和意识。如霍普金斯大学Welch医学图书馆专门设立了信息专员的岗位[18],将馆员嵌入用户工作流程,根据信息专员的不同背景与用户进行匹配,提供“咨询、检索和现场指导”,提供主动式服务,快速高效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19]。

3.4 建立信息服务相应的保障机制

对医学信息工作人员进行精准定位,设计和制订相关制度和政策,保障信息服务的顺利实施。在收集信息服务用户意见的基础之上,设计和实施对信息专员的考核制度,完善激励措施。围绕基于互联网的线上服务,制订医院与图书馆的合作模式,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的服务环境,积极主动地了解和挖掘用户的临床实践和科研需求。通过跟踪一些最新技术趋势和技术应用,为用户提供高水平的信息服务。从信息服务人员的角色定位设计、人才培养机制、工作规范、工作战略规划、组织机制、人员考核机制和其他资源保障机制等方面制订和完善管理机制,用最合适的组织方式来保证和提升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20-22]。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数字化信息不断增长,国家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人民健康离不开医疗保障,临床医疗水平的提升有赖于临床医学研究和科研创新水平的整体提高,更加离不开医学信息的服务。所以对医学信息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服务模式、信息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再学习,才能准确地掌握和分析最新的医学信息,才能在工作中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 安宇.2015中国“互联网+”十大事件[EB/OL]. [2017-09-22]. http://tech.hexun.com/2016-01-05/181587143.html.

[2] Cooper ID,Crum JA. New activities and changing roles of health sciences librarians:a systematic review,1990-2012 [J]. J Med Libr Assoc,2013,101(4):268-277.

[3] 高妍.高校医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服务层次定位模式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S1):67-69.

[4] 余丽清,刘渊博.信息专员:嵌入科研与学术的学科服务模式[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5,22(4):60-64.

[5] 栾冠楠,陈冬梅.国外医学图书馆信息专员服务模式分析及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15(9):53-56.

[6] 董宜焕,贾云杰.提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利用率的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3(13):68-70.

[7] 何波,章宏远,裴剑辉.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7(10):59-61,80.

[8] 田杰,罗志宏.医学图书馆嵌入临床循证医学信息服务模式构建[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7,26(1):63-67.

[9] 贺青,钟方虎,于丽,等.深化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促进循证医学发展[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6):62-64.

[10] 陈锦红.开展循证医学实践深化医学图书馆信息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8):71-72.

[11] 张然.医学领域嵌入式知识服务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12] 初景利,许平,钟永恒,等.在变革的环境中寻求图书馆的创新变革——美国七大图书情报机构考察调研报告[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10-16.

[13] 杨芳,冯鑫.“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湖南医药学院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论坛,2016(6):68-71.

[14] 白新勤.图书馆实施读者决策采购(PDA)的基本路径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5):76-80.

[15] 谢莉.美国大学图书馆实施PDA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9):65-69.

[16] 李翼,吴丹.开放医学科学数据平台调查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8):24-29,50.

[17] 李雪叶.我国公立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对策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3.

[18] 李力.医学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案例分析与启示——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Welch医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3(17):95-98.

[19] 王保成.嵌入式学科信息服务:Welch医学图书馆范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5):32-35,101.

[20] 冯蕾,冀惠玲.互联网+医疗信息技术在医院精细化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6,6(24):170-171.

[21] 李文源,廖生武.“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医疗健康服务模式的实证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20):178-180.

[22] 栾冠楠,唐小利.医学图书馆建立信息专员服务机制的思考[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7(8):60-65.

(收稿日期:2018-06-15 本文编辑:苏 畅)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